板塊構造說學說

板塊構造論,或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說學”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板塊構造說學說
  • 別稱:板塊構造論
  • 提出者:Wilson,McKenzie et al.,Morgan,Le Pihon
  • 套用學科:地理
簡介,特點,

簡介

該理論認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分為六大板塊(1968年法國勒皮順劃分),海洋和陸地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根據這種理論,地球內部構造的最外層分為兩部分:外層的岩石圈和內層的軟流圈。這種理論基於兩種獨立的地質觀測結果: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
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 et al.(1967),Morgan(1968),Le 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構造學說。它是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學說的自然引伸,還包括了岩石圈、軟流圈、轉換斷層、板塊俯衝、大陸碰撞和地幔對流等一系列概念,有人稱為全球構造學說。“板塊”這一術語是Wilson(1965)在論述轉換斷層的一篇短文中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地球表層(岩石圈)被活動帶分割所成的大小不一的球面蓋板。它的面積很大,厚度很小,並按地球表面輪廓彎曲。
板塊構造學說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美國學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使海嶺地區形成新岩石,並推動整個海底向兩側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衝沉入大陸地殼下方。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構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依據構成板塊的岩石圈類型,板塊可分為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構成板塊的岩石圈頂層為大洋地殼的板塊為大洋板塊,如太平洋、大西洋、菲律賓海等板塊。岩石圈頂層的一部分為大陸地殼的板塊是大陸板塊,如歐亞、北美、南美、非洲等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就是關於這些岩石圈板塊相互作用,並認為這種相互作用是大地構造活動基本原因的學說。初期的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如下:
1、固體地球上層在垂向上分成彈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軟流圈,下墊彈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軟流圈表面作相對運動。
2、岩石圈在側向上分成數目有限的大、小板塊,它們是剛性的和相對穩定的,並按球面運動規律不斷改變著彼此之間的相對位置。
3、板塊邊界分為三種類型:A分離擴張型;B俯衝會聚型;C平移剪下型或轉換型。
4、板塊在離散邊界處的擴張增生得到會聚邊界處俯衝消減的完全補償,地球體積保持不變。
5、地幔中的熱對流是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特點

板塊構造學說囊括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轉換斷層、大陸碰撞等概念和學說,說的是地球的岩石圈分解為若干巨大的剛性板塊即岩石圈板塊,重力均衡地位於塑性軟流圈之上,並在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水平轉動;相鄰板塊之間或相互離散,或相互匯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
而大陸漂移說解釋了大陸彼此之間和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為大陸漂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