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葉蜂科

松葉蜂科

松葉蜂科(Diprionidae; diprionids,conifersawflies)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膜翅目(Hymenoptera)、廣腰亞目(Symphyta)的1科。 該科昆蟲已知有91種,分隸11屬、2亞科。中國已知29種,分布於浙江、陝西、湖南、雲南等地。中國的主要種有浙江黑松葉蜂、祥雲新松葉蜂等。松葉蜂科昆 蟲的幼蟲以針葉樹的針葉為食 (少數為害種實)。 常常造成相當嚴重的災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葉蜂科
  • 外文名:Diprionidae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膜翅目
  • 亞目:廣腰亞目
  • 種類:91種
  • 地區:浙江、陝西、湖南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代表,浙江黑松葉蜂,祥雲新松葉蜂,

形態特徵

該科昆蟲的觸角羽狀或鋸齒狀。體粗壯,飛行緩慢,生活於針葉樹上。觸角雄蟲羽毛狀,雌蟲鋸齒狀,環節9個以上。前翅無徑橫脈2(2r);小盾片無橫溝;後翅有徑分脈閉室(Rs)和中脈閉室(M)。脛節無端前刺,前脛節有簡單的未變形的距。雄蟲外生殖器位置作180度轉動。

生活習性

該科昆蟲的幼蟲以針葉樹為寄主,幼蟲不生活在網巢或卷葉筒中,常聚集於針葉上,有腹足8對。繭雙層,成蟲羽化時將繭的一端截開成一帽,以幾根絲將帽繫於繭上。

代表

浙江黑松葉蜂

分布
分布於浙江、湖南、江西等省。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6.8-7.8毫米。體黑色,頭胸部略具光澤,觸角雙櫛齒狀,中胸小盾片黑色。雌蟲第7、8腹節背板兩側緣斑點黃白色。翅透明,翅痣和翅脈黑褐色。卵長橢圓形,長1.6-2.0毫米,淡黃色。幼蟲體長18毫米左右,背上有2條綠色縱背線,體側各有三條深藍色或墨綠色氣門上線。繭長橢圓形,長8-10毫米,黃褐色。
生活史
1年3~4代,以預蛹於繭內越冬,繭結於針葉叢基部或枝杈間。翌年4月中下旬羽化、交尾產卵,卵產於針葉組織中,每個雌成蟲產卵50粒左右。幼蟲具群居性,一般在樹向陽面為多,1齡幼蟲僅能在當年生針葉上取食,2齡幼蟲可以取食老葉。第1、2代成蟲分別於6月下旬一7月上旬、8月下旬一9月上旬羽化。雌雄性比懸殊,約為6:1,有孤雌生殖習性。幼蟲分別於5-6月、7-8月。9-11月為害,第3代幼蟲於11月中下旬老熟結繭。
危害
主要為害馬尾松,國外松等,幼蟲取食針葉,嚴重為害時,僅留基部,松針參差不齊。影響松樹生長,翌年萌芽短小,樹勢生長衰弱。
防治方法
①幼蟲期可噴用90%晶體敵百蟲、50%殺螟松乳油、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②在成蟲大量羽化時可噴用50%殺螟松乳油500-600倍液。③幼蟲有群集性,觀賞樹可以人工捕捉,予以消滅。④生物防治:幼蟲天敵有選擇盆地寄蠅,寄生率高達36%;另有3種姬峰及白僵菌等,所以浙江黑松葉蜂很少大發生,大發生後蟲口亦很快下降。

祥雲新松葉蜂

分布
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害雲南松。
形態特徵
①成蟲:雌蟲體長9.5毫米,黃褐色,觸角27節;上顎前端、中胸盾片前緣及側緣、腹部2-7節背板及第8背板小部分、第9-10 腹節背面黑褐色,腹部3-8節側面白色,足脛節除基端外與跗節均暗褐色,翅透明具暗黃色雲斑、脈和翅痣暗黃色;刻點額區粗而密皺,胸背則稍小,小盾片較稀,1-8節腹以第1背板中部及5-7背板兩側較密;唇基前緣弧形凹入,中窩長圓形,頭及胸部密被黃柔毛。雄蟲體長9毫米,黑色有光,觸角32節;觸角1-2節,上唇、唇基前緣、上顎基部、須、前中足除基節外、後足、腹部背板側緣及腹板紅褐色,翅脈和痣亮黑褐色;刻點頭部粗密、胸部較稀,腹部1-8節以第1-2背板中部密而粗;其餘如雌蟲。②卵:初鵝黃色,船底形,長約0.80毫米,寬約0.20毫米。③幼蟲:大齡幼蟲體長20-25毫米,頭深褐有光,體深墨綠或桔紅、黃色,背線狹而色淺且兩側具暗縱紋;各節3個小環節、每小環生成列的刺毛,近足基部具2組黑色小點狀刺毛;腹面黃綠或紅色,腹足綠或紅色。④蛹:長7.0-10.0毫米、寬4.0-5.0毫米。⑤繭:初白色,後褐黃色。
生活史
四川西昌地區年1代,以老熟幼蟲下樹於土壤中結繭變為預蛹越冬。2月上、中旬為下樹高峰,越冬預蛹在繭中歷時約130天進入蛹期,蛹期約20天。5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蟲始羽化、高峰在7月上旬;6月下旬至8月中旬產卵、7月下旬為高峰期,卵期15天,7月中旬至9月初幼蟲孵化、8月中、下旬為高峰期。幼蟲8齡,幼蟲期約160天。成蟲羽化10-15時最盛,中午常在樹冠上層飛翔,早晚伏於松針叢中,對糖醋有趨性。卵多產於鬱閉度0.5以下的疏林、孤立木、林緣及林冠上層的針葉內、落卵也處先受害,卵成2列排於針葉的刻槽中,葉面黃或褐泡狀鼓起;每雌產卵120-250粒。1-4齡幼蟲於9-18時聚集於當年生嫩針葉基部取食表皮和葉肉、食量占幼蟲期的20%,傍晚及早晨的食量占一天的3/4,受驚時釋放白色粘液;5-8齡幼蟲分散且食整個針葉,11月至次年2月取食量最大,棲所無食料時成群向鄰枝或鄰樹轉移遷移,因此受害林分常呈團、塊狀或片狀分布;老熟幼蟲沿樹幹下爬到或落地後在樹冠投影區0-6厘米土中結絲繭越冬。海拔1800米以上的林分常成災,孤立木、林緣、山頂、山脊和個別高大植株受害重。低齡幼蟲期和繭期降水多即濕度在60%以上、12℃以下和25℃以上時死亡率高。野草莓果熟盛期為羽化盛期,野芭子展葉初期為產卵盛期、開花初期到盛期為幼蟲防治適期。
天敵
種類很多,幼期有螞蟻、僵菌、蝽、獵蝽和病毒;蛹期有黴菌、寄生蠅2種、小蜂1種,寄生率高達41.84%;成蟲期天敵有蜘蛛、螞蟻及山雀、翁鶯、黃臀鵯。
危害
幼蟲食害針葉,嚴重時針葉全部被吃光,呈火燒狀,對林木影響生長很大。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增強樹勢,減少為害;在卵期、低齡幼蟲期,人工摘除有蟲、卵枝條,繭期人工挖掘繭塊,集中燒毀。(2)生物防治。②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利用天敵,幼蟲期施用白僵菌以及多核型病毒等。③藥劑防治:對小面積蟲源地、林緣地帶及個別高大樹株,用15%殺蟲雙打孔注乾防治,每株5毫升。在低齡幼蟲期,在高蟲口密度林分中以2.5%敵殺死乳油、2.5%滅掃利0.005%液,噴霧,選擇性防治有蟲株。用25%敵馬油劑超低量噴霧,每公頃3千克;在中高齡幼蟲開始大量轉移為害時,在早晚用敵馬煙劑放煙,每公頃15千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