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異帶蛾(Thametopoea pityocampa)屬於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害蟲,危害所有松屬和雪松屬樹種,並偶爾為害歐洲落葉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松異帶蛾
- 拉丁學名:Thametopoea pityocampa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科:帶蛾科
- 屬:Thametopoea
- 種:松異帶蛾
- 命名者:Denis & Schiffermuller
- 檢疫分類:外檢(進境三類)
分布地區,危害性狀,形態特徵,卵,幼蟲,蛹,成蟲,生活習性,傳染途徑,防疫方法,
分布地區
危害性狀
危害所有松屬和雪松屬樹種,並偶爾為害歐洲落葉松。在受害的針葉樹林,根據產於近地面樹枝的鋸齒狀卵塊和1齡及2齡幼蟲引起的早期危害容易檢測到松異帶蛾。幼蟲取食絲巢附近的針葉,部分取食樹幹上帶棕色及變黃針葉的樹枝。冬季,落葉增加,懸掛著的白色絲巢更易看清。
形態特徵
卵
卵塊長4-5cm,呈典型的鋸齒狀卵塊。覆蓋有雌蛾腹末毛簇的鱗毛及一些殘枝碎片。
幼蟲
幼蟲共5齡,可由頭殼大小來識別齡期。5齡雄蟲幼蟲平均頭殼寬度4.8cm,雌蟲僅為3.4mm老熟幼蟲長度為40mm,頭殼黑色。1齡幼蟲體軀為蘋果綠色。二次蛻皮後,幼蟲產生確定的特徵,每節體背具成對排列的紅色毛簇。體壁和著生於體上的毛,不同的來源變化相當大。一般在寒冷地區,體壁較黑,多在灰藍色至黑色間;側毛顏色為白或深黃色;背毛顏色在黃色至深棕色間。
蛹
在土中化蛹,卵圓形、赭白色絲繭。被蛹長約20mm,呈卵圓形,開始為淺棕黃色,後變成深紅棕色。
成蟲
雌蛾翅展36-49mm。雄蟲翅展31-39mm。雌蟲觸角鞭狀,雄蟲的為羽狀。雌雄蟲胸部均具毛。腹部粗壯,末節覆有大量鱗片形成的毛簇;雄蛾腹部具毛簇,稍尖。前翅暗灰色;翅脈、翅緣及三條橫紋呈深色。後翅白色,翅緣灰色,臀角有1黑斑。
生活習性
松異帶蛾生活周期一般為1年,但在高原或緯度較高的北部地區全部或部分種群生活史周期可為2年以上。生活周期有2個階段,成蟲、卵和幼蟲在地上完成發育,蛹在地下完成發育。 最適條件下,發育需持續6個月,冬季4齡和5齡幼蟲發育延遲。當特定地區及某些條件局限時,可通過滯育延長蛹期,使得每年成蟲羽化期保持一致。Darlin(1969b)討論了高原海拔和緯度對發育的影響,解釋了不同地點行為的變異性。 日平均光照對限制分布北界起主要作用。Androic(1957)認為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等日照線為分布北限。在北部緯度較高地區和高原地區成蟲羽化時間較早。一般生活力強的成蟲羽化期少於1個月,而受抑制的較衰老的種群成蟲羽化期時間為1個半月。大多數生態條件下,成蟲在7月飛行活動。 羽化數小時後交配,雌蟲在最近的針葉上產卵。然而它們可以飛行幾千米,快速造成大範圍的暴發。卵以鋸齒狀卵塊形式產在針葉對生處周圍,呈螺旋形排列。根據幼蟲的取食條件,大部分卵塊一般產在樹冠外圍的樹梢上,常為70-300粒。 30-45天后,低齡幼蟲從易識別的卵殼開口處爬出。當建立固定的冬巢後,幼蟲以群體聚集,紡成絲巢並在4齡前一直增大。通常這些發生於樹冠上部枝梢。在每一次蛻皮時,幼蟲常變色,3齡幼蟲出現刺疹狀毛簇。秋季溫暖,陽光充足時,幼蟲可在初冬發育至5齡。 常在早春和晚冬化蛹,具特殊的社會行為特徵。首先化蛹的幼蟲將來發育成雌成蟲。這些幼蟲先行縱向排列,尋找合適的地點,鑽入土中化蛹。在10-22℃溫度下開始化蛹,低溫條件下,幼蟲重新選擇定殖地;高溫下,不論何種土壤,幼蟲都鑽入土中。結果土溫越低,在森林邊緣化蛹場所擴散越廣泛。高溫時,集中在樹蔭下樹幹基部化蛹,甚至在危害樹幹近基部入土化蛹。在西班牙的寒冷山區,觀察到2天內可移動37m化蛹,其中第1天移動了35m,1963。 在土中約10cm處化蛹。一些蛹或全部幼蟲在化蛹年份中不一定全能發育成為成蟲。滯育時間可延長至來年。
傳染途徑
松異帶蛾雌蟲可飛行幾千米,1次化蛹場所範圍可達37m。蛹可被種植植物攜帶傳播。任何在受害樹附近種植的植物都能受蛹侵染。
防疫方法
輸入用於種植的松屬和雪松屬植物應對其是否攜帶卵塊及幼蟲進行檢疫。同樣,附著生長介質的苗木上是否攜帶蛹也要進行檢查。用於種植特別是附著介質的植物必須要求來自無該蟲發生的地區,緊鄰的地區也應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