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平大地震

松平大地震指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間相繼發生了兩次7.2級的強烈地震,使松潘、平武、南坪、文縣等縣遭到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平大地震
  • 時間:1976年8月16日和23日
  • 地點:松潘、平武、南坪、文縣等縣
  • 震級:7.2級
地震簡介,地震預測,

地震簡介

松潘、平武地區處於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西秦嶺東西向構造帶和
岷山南北向構造帶的匯合部位構造比較複雜。這次地震發生在岷山南北向構造帶的虎牙斷裂帶上。虎牙斷裂帶總體走向近南北,長達40餘公里。該斷裂帶雖然形成較早,但有多期活動。根據等裂度線形狀地震活動、震源機制解和地裂縫的展布等資料來看,這次地震是近南北向虎牙斷裂強烈活動的結果
松平大地震
震區山脈、水系與構造帶的展布基本一致。區內山勢巍峨陡峭,層巒疊嶂,河流強烈切割,多呈“V”形谷,基岩裸露,階地及現代沉積物不太發育,為強烈上升的剝蝕區。震區西部為松潘高原,東部呈階梯壯下降過渡到中低山區,反映了本區是一個高原面解體、後期強烈上升的新活動地帶。
震區由於地處高山峽谷之中,地表崩塌嚴重,地裂縫一般不太發育,1976年8月16日7,2級地震震區的元寶山(呈南北走向),可見有橫切山脊、開口寬大的近東西向張裂縫。
本區絕大多數是質量較好的穿斗木架結構房屋,抗震性能良好,故破壞較輕。但是由於震區處於強烈上升的剝蝕區,岩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之震後連續暴雨、崩塌、磙石、土石流等災害嚴重,使得交通阻塞,河流壅塞,房屋被破咂壞或衝垮,大量農田被毀壞。

地震預測

松潘、平武地處西秦嶺東西向構造帶南緣、岷江南北向構造帶東側和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西緣的複合部位,系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岷江和涪江上游。境內群山連綿起伏,峰巒重疊,最高峰雪寶頂5588米,地勢隨山脈走嚮往東南傾斜。整個山地受河流侵蝕、切割,山高坡陡,溝谷縱橫。這裡森林茂密,資源豐富,藏、漢、回、羌各族人民在這裡繁衍生息,開發、經營著這塊寶地。松潘、平武及其毗鄰的茂汶、北川、南坪等地,歷史上地震活動頻繁。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1630年(明崇禎十二年)發生地震,"河漲水赤,山崩城倒",壞人廬舍,壓死兵民①。1933年8月25日茂汶疊溪地震,城鎮陷落,群山崩墜,岷江斷流,積水成湖,釀成巨患①。建國以來,北川、松潘漳臘等地亦曾發6.2~6.7級地震,嚴重影響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和資源的開發利用。1970年2月24日龍門山斷裂帶南段大邑、蘆山間發生6 1/4級地震後,四川省建立起地震機構開展了地震工作,並陸續在灌縣、松潘、汶川、茂汶、馬爾康等地設定了地震監測台站和民眾業餘測報組織。在松潘、龍門山地區進行地震地質調查和對地震活動的綜合研究以及地殼形變、地下水氡含量、岩石視電阻率、地磁、地應力等前兆手段的綜合觀測工作。1975年對茂汶、馬爾康、松潘、南坪一帶還做了大面積水準複測工作。這為分析、研究該地區的地震危險性收集和積累了較多的基礎資料,為發展地震預報科研工作創造條件
(一)
1973年爐霍7.9級地震後,四川和整個西南出現了新的地震活動高潮。1974年永善-雷波發生7.1級地震;四川省地震部門在一些會商會議上根據地震活動性等情況的分析,曾提出松潘、茂汶及甘、川交界地區存在有大於6級地震的危險性②。經過一年多觀測和震情的發展,1975年11月20日至25日,四川省地震部門在成都組織召開了全省地震趨勢會商會議,就全川收集、積累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審議,著重對松潘、茂汶地區的地震危險性進行了討論。主要的異常資料有:
爐霍7.9級地震後,松潘、龍門山地震帶的地震活動顯著增加,在1975年小震活動沿龍門山構造帶呈北東向條帶狀分布,且在松潘、南坪、北川、茂汶、黑水之間形成一個地震空區②,空區邊緣的松潘、南坪,已於1973年5月至1974年底相繼發生過4次5級以上震群型地震,最大為6.2級,據以往大震前地震活動圖象,預示松潘、南坪、茂汶有發生大地震的危險;從1972年起,松潘、平武、茂汶、北川一帶出現近4年的地震波速比異常,該區大小地震數目的比例關係也有異常變化,估計未來地震在6.5級左右②。
1975年7-9月對松潘、茂汶、馬爾康等地進行有910千米的水準環的測量(其中686千米有複測結果)表明,自1958年以來,17年中總的變化是松潘以東上升,以西下降,垂直形變最明顯的是松潘至南坪150千米的測段上(測線是沿北北東方向斷裂布設),表現出強烈的差異運動,形變梯度最大是松潘以北約50千米一段,相對變化達302毫米,形變梯度達0.6毫米/千米·年,差異運動速率平均每年達20毫米。同年9-11月對松潘、南坪測段進行複測,平均上升11毫米,每月平均速率為5.5毫米②;松潘台短水準在1973年前,一直是緩慢下降,3月份以後,出現反向運動,曲線急劇上升有4.0毫米,斷裂活動明顯,與海城地震前金縣短水準資料有相似的異常現象②。
松潘台水氡與該台短水準異常一樣,也是從1975年3月開始上升變化,其幅度約10埃曼,達28.7%,至11月始由上升轉向下降②。該台岩石視電阻率也有趨勢異常反應,異常幅度約3%左右(前幾次中強震前異常幅度也小)②。
此外,從氣象資料整理分析中,發現1974年沿龍門山構造帶是一個乾旱區,1975年旱情瓦解,灌縣、茂汶、汶川則變為一個澇區。根據旱震關係估計,龍門山構造帶中段和北段可能有地震危險②。1975年秋、冬,松潘縣鎮平、南坪縣羅依等地出現地下水變化,前者地表冒出大股泉水,後者泉水水量減少②。
會商會議認定了上述異常資料的可靠性,並就未來地震的地點、震級和時間作了估計:依據形變測量和小震震中分布呈帶狀資料,提出地震離松潘不遠,一是松潘至茂汶,一是甘、青、川交界②;從形變及其他前兆資料,結合松潘已發生過6.2級地震未改變其變化趨勢,粗略估計震級將大於6.2級。就形變經驗統計公式計算,震級為7.2~7.4級。以松潘台跨斷層的短水準和定點水準觀測資料較之于海城地震前金縣水準異常資料,用雙力偶震源形變場和傾斜場理論計算,未來地震危險可能距該台40~80千米,震級是6.3~7.3級②;借鑑于海城地震前,多種前兆手段在轉折後兩個月發震,永善地震是轉折半年後發震,結合松潘短水準及其他前兆手從1975年11月起,異常變化速度減慢,預計半年後可能發震,若持續的時間長,震級可能會更大②。
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和國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隊根據以上資料的綜合研究和估計,在1975年12月9日發出《關於我省及鄰區1976年地震趨勢的初步意見》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地區可能發生6級左右地震,若果地震發生在甘、青、川交界地區,震級將會大於6級②。
1976年1月,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議進一步研究四川震情,肯定了上述意見。同年2月,國家地震局在《關於一九七六年地震趨勢的意見》中指出:"在川、青、甘交界一帶存在發生較強地震的背景下,尤為值得注意的地段是川北的松潘至茂汶和青海的花石峽-都蘭-烏蘭一帶"③,並將其列為全國第二個重點加強監視的危險區。
(二)
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為了加強這一重點危險區的震情監視,四川省地震部門協同當地政府,迅速增建了平武、南坪地震台,開展測震和水氡等觀測。同年4月,四川省召開了全省地震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了對松潘、茂汶地震區和川滇重點監視區的工作。隨即,溫江、阿壩、綿陽等地、州也相繼召開地震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了群測群防工作。在此期間,地震部門多次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先後到松潘、南坪、茂汶、江油等10多個縣,協助當地宣傳組織民眾,擴大群測網點,落實各種巨觀異常現象。根據大邑、邛崍、崇慶和彭縣、茂汶等地出現的一些地下水變化,冒氣、冒火等異常現象,4月27日,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和國家地震局成都地震大隊發出《震情通報》,再次提出"對甘、青、川交界地區松潘-茂汶及其附近地區和川滇交界地區地震監視預報工作要加以注意。各台站、各群測點都要加強值班制度,加強分析研究工作,特別要加強簡易地電、地下水、動物習性等異常現象的觀測(察),發現短期和臨震異常現象應及時落實、及時會商、上報"④。
5月29日,雲南龍陵、潞西發生7.3和7.4級地震,根據以往雲南大震與四川地震有相互呼應的關係,尤其是滇西、滇西南地震與四川松潘、龍門山地震關係更密切,引起了四川省地震部門嚴重注意。結合四川北部一些監測手段異常大多趨近結束,沿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及其附近地區地下水、動物習性異常逐漸增多等情況,6月12日,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等向國家地震局、四川省計委、省軍區呈報了《關於我省近期震情報告》,著重指出"近一、二個月內我省龍門山斷裂中南段,即茂汶、北川-寶興、天全、蘆山一帶可能發生6級左右地震,6月中、下旬尤其要加以注意"⑤。嗣後,地處龍門山地震帶上的阿壩、綿陽、溫江、雅安等地、州在溫江召開了專群結合的地震工作會議,並沿龍門山廣泛組織、建立了一批地震巨觀觀察哨,對一些泉水、牧場、動物園進行專人觀察。6月18日,中共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黨委發出《立即行動起來,捕捉當前大地震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專業台站、地震野外隊、地震儀器廠及所屬班、組,"緊急行動起來,認真加強震情監視,百倍提高警惕,作好地震的預測、防震、抗震等各項工作",要求"各台站要盡一切努力保證現有的各種觀測儀器的正常運轉,切實加強資料的分析研究"⑥。各台站、野外隊等專業人員認真加強了專群結合,深入預報現場,調查核實異常,主動向當地政府提供情況,並在人力、物力、設備、車輛等方面作好了應急準備。
國家地震局、中共四川省委對四川出現的震情非常重視,6月23-28日,國家地震局和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在成都組織召開了來自省內外33個專業單位的代表參加的《南北帶中段近期地震趨勢會商會》。會議就地震、地質、物探、地形變、地磁、地電、地應力以及沿大邑、邛崍、崇慶等縣的地下水、動物習性異常等各方面觀測(察)資料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研究,提出:"近一、二個月內,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斷可能發生六級或大於六級地震。其中歷史上地震活動較強烈的茂汶-北川地區,人口稠密、工業集中的灌縣、大邑、邛崍地區更要特別加強監視"⑦。並就增設流動台站和新上監測手段以及應採取的相應措施提出了積極建議⑦。中共四川省委根據省地震部門的匯報和會商中的一些同志認為有七級以上地震的危險,發出緊急檔案指出?quot;我省龍門山斷裂中南段可能發生七級以上破壞性地震"⑧,要求各有關地、市、州、縣和省級有關部門的黨組織,"加強黨對防震工作的領導,充分發動和依靠民眾,認真吸取海城、龍陵地區防震抗震經驗,扎紮實實地把本地區的防震抗震工作做好。特別是人口稠密地區和重要企事業單位更要加強群測群防工作,採取有效措施,儘量減少損失"⑧。專業隊伍"要迅速增派人員深入地震巨觀現象顯示頻繁的地區,同地、州、縣監測台站及民眾測報點、巨觀哨的同志一起,共同搞好群測群防工作,盡力提高地震預報的準確性"⑧。由於震情的不斷發展,地震知識的廣泛宣傳,沿龍門山斷裂帶出現的巨觀現象,不斷向地震部門報來,這為分析、判定地震信息提供了重要資料依據。
(三)
在《南北帶中段近期地震趨勢會商會》後,為及時獲得各種短期和臨震異常信息,提高預報地震的準確性,國家地震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當時省革委)採取了下述幾項緊急措施:
1.迅速增上流動台和監測手段:在加強平武、南坪兩台監測工作的同時,地震部門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國抽調、組織專業人員增設了江油、安縣、什邡、黑水、汶川、灌縣、大邑、邛崍、小金、蘆山、龍泉驛等流動台。在汶川、安縣、灌縣和郫縣等台、站增上水氡自記儀、跨斷層短水準線路測量、地磁儀、高頻地震儀、脈動儀和大氣電位儀;在松潘、南坪、茂汶、汶川、成都、大邑、雅安、康定等增上了光速測距、流動重力和地磁測量,加速進行短水準線路垂直形變測量;在成都還架設了強震儀。
2.統一組織技術力量支援:為增強監測、分析預報的技術力量,組織了國家地震局物探隊、地震測量隊,南京、福州、廣州、武漢地震大隊,山東、陝西、寧夏、河北等地震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流動台和野外測量,進行監測和分析工作;為核實各種巨觀異常現象,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專門組織一個調查研究組,對地下水、地氣等異常進行水化學、光譜分析;為收集、保存各種巨觀前兆資料,組織了在蓉的電視台、峨眉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四川省情報科研所等單位的攝製人員,前往地震危險區拍攝各種前兆資料。
3.宣傳普及地震知識、建設群測網點:為發動民眾觀察和提供巨觀前兆資料,各級地震部門利用電影、掛圖、畫冊、板報、小冊子等廣泛宣傳地震知識,在廠礦、企業、部隊、學校、牧場、動物園、村寨等建立測報點和觀察哨。截至7月底,沿松潘、龍門山地震帶各種各類的測報點、觀察哨發展到4800多個,8600多人。
4.組織建立各級防震抗震指揮部:為加強黨對防震抗震工作的領導,6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委發出了《關於切實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的緊急通知》,決定成立由省級有關單位和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四川防震抗震指揮部,統籌全省防震抗震工作⑨,很快就建立起了防震抗震體系。
這些措施實施後,從現場監測到分析預報的技術力量得到充實和加強,為監測、預報地震提供了豐富的短、臨前兆資料;各級防震抗震組織機構迅速建設起來,制定和採取了有效的應急計畫和具體措施,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地震有了思想和物質的準備。
(四)
6月中、下旬,龍門山斷裂帶中南段並未發生大地震,僅在6月21日大邑縣境發生一次3.7級地震,地震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各級地辦的同志,認真地研究、學習海城、龍陵等各次大震的前兆資料和預報經驗,結合四川地震活動的特點,吸取過去地震預報和漏報的經驗教訓,對一次大震的短期和臨震前兆的表現特徵,物理機制等進行討論和解釋。認為6月中、下旬巨觀現象比較明顯,但沒有發生大震,主要問題是各種前兆手段的短期和臨震異常不顯著。在預報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著專業技術人員對客觀事物認識地自覺性,減少了盲目性。7月21日、24日,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連續發出《地震簡報》第三、四期。指出地震危險性仍然存在,各種前兆手段短期異常尚未結束,臨震現象顯示不明顯,"七月底以前在龍門山構造帶地中南段發生6級或大於6級地震可能性較小,根據不足,還應進一步加強監視,特別對地震活動性和其他前兆手段的臨震異常以及地下水、大動物的習性異常監視工作"⑩。
經過6、7兩月各台站、群測點認真、廣泛地觀測(察)發現在7月20日前後,沿什邡、綿竹、彭縣、灌縣、茂汶、安縣一帶地下水、地光、火球及動物異常又出現高潮。7月3日地磁又現了低點位移,汶川映秀應力台異常開始回升,康定中學、彭縣岷江齒輪廠、江油氣象站等簡易地電異常已經結束。在較大範圍內還觀測到簡易地電、土應力大幅度擺動和升降變化,康定姑咱、巴塘、自貢、松潘等台地水氡也出現較同步地異常變化。有鑒於此,四川省地震部門在7月31日、8月5、6日連續召開了有綿陽、溫江、成都有關台站、地辦參加的會商會議。對上述出現地震情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並發出《地震簡報》第五、六期,提出:"八月份龍門山構造帶地中南段發生6級或6級以上地震地可能性較大。"並指出"八月十三日、十七日、二十二日這些日子地前後尤應注意" ⑾。四川省防震抗震指揮部據此預報意見,立即發出通知,要求各有關地、縣進一步落實防震抗震措施,加強值班堅守崗位。
8月7日《地震簡報》第六期發出後,各種異常繼續顯著增加;青川、安縣、灌縣、綿竹、彭縣、成都、名山、寶興等縣近30多個群測點的簡易地電、地磁、應力、精密天平等儀器出現突變和擺動。地下水、地光、地氣、動物習性異常的數量和反映地劇烈大大超過六、七月地程度,靠近松潘、平武的北川、安縣、青川、江油、茂汶、綿竹一帶更為集中和突出,作為大震臨震指標之一的牛、馬、豬、鹿、狗等大動物習性異常也大量出現。如"綿陽動物園狗熊翻圈,梅花鹿也發獃",茂汶一監獄"有十多頭豬把圈欄擠斷",安縣"城關糧店三頭豬八月十日晚就叫,往外擠,把一頭近百斤重的豬擠死了"⑿ 。"唐定姑咱地震中心站的水氡九月觀測值為9.3埃曼,十日突跳到16.1埃曼"⒀。同日,四川、雲南省的一些地磁台站出現日變形態異常。按一些震例的經驗,儘管未發生前震,但上述異常情況顯示出了臨震信息。根據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兩次緊急報告,中共四川省委立即採取了果斷措施。四川省防震抗震指揮部和四川省革委地震辦公室於8月12日臨晨緊急電告綿陽、阿壩、溫江、成都等地、州、市和各地震台站並轉地震危險區的各縣,自12日起進入臨震戒備狀態⒁。中共綿陽地委、阿壩州委立即採取了防震措施,平武、松潘、南坪、茂汶、北川、安縣、江油、汶川等縣迅速通知到了各廠礦、城鎮、鄉村、山寨,人蓄轉移到安全地帶。郵電、交通、物資、衛生及有關部隊趕急準備應急所需的通訊器材、車輛、救災物資、醫藥、食品和搶險救災隊伍,一旦地震發生,立即奔赴災區。
1976年8月16日22時零6分,松潘——平武發生7.2級地震,救災隊伍和地震專業人員星夜兼程,奔赴災區,搶險救災,進行巨觀考察和現場監測預報。地震發生後,各種異常又繼續出現,藉助第一次預報的實踐,各級地震部門、群測點和震區的平武台、松潘台等及時作出臨震判斷⒂,較好的預報了22日零5時49分6 .7級地震和23日11時30分7.2級地震。現場指揮部及時採取了預防措施,避免了損失。
三次強烈地震使平武、松潘、南坪、茂汶、北川等縣房屋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壞,有的地方倒塌80~90%,震中區出現了嚴重的山崩、滑坡、地裂和土石流,河流多處堵塞成湖,耕地被毀80萬餘畝,損失糧食1700萬餘斤,死亡41人,重傷150餘人,輕傷600餘人,損失牲畜2800多頭,由於震前有預報,作了較好的預報,人員、牲畜減少了損失。
(五)
松潘、平武7.2級地震的預報是根據中長期趨勢異常較準確地圈定危險區,及時調配監測、預報技術力量,組織一支機動性較強的流動監測隊伍,加密台站和測報點、巨觀哨,構成專群結合的監測網,實行點面結合、上下結合,形成地震預報的體系,適時的發現和掌握短、臨前兆信息,發出臨震預報,取得了較好的預報效益。但由於組織大地震預報沒有現行的一套模式,只能在實踐中進行探索,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社會影響。主要經驗、教訓有:
1.長、中、短、臨結合預報地震的技術思路
松潘、平武地震預報過程同海城地震一樣,基本上是按照長、中趨勢預報和短期、臨震預報的思路來實現的。地震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樣,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必然在空間上、時間上同他事物有著一定的聯繫,伴隨其發展,並以多種形勢表現為震前的一種震兆信息。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些震兆信息可能直接或間接反映了地震孕育過程中不斷從量到質的變化。地震中長期趨勢異常可能反映了震源應力不斷積累的過程,而短期、臨震前兆異常可能反映了應力大釋放之前局部調整的過程。一次地震在其形成、孕育到爆發其前兆表現也就可能呈現出階段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質的變化。事物是複雜的,長、中、短臨相結合,儘管在時間尺度上,不同地震是一致的,但它確實是反映地震孕育過程的不同階段應力的積累、釋放以及與岩石、水等物質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長期趨勢預報為短、臨預報提供了背景和目標,短、臨預報是完成和實現中長期預報,以達到減少和避免損失的目的。松潘、平武地震不是發生在震前所預計的龍門山斷裂的中南段,而是發生在該斷裂帶北西側松潘、平武之間不太引人注意的虎牙斷裂上,即發生在中長期趨勢異常時間最長,反映較顯著的地方。短、臨預報一定要重視中長期預報所劃定的危險地區,應正確地吸取和總結這次地震預報的這條經驗教訓。
2.臨震前兆的一些主要標誌
松潘、平武地震在多種手段出現同步異常作出短期預報後,發震前幾天各種異常現象是很明顯的,如姑咱水氡出現一些突發性異常變化,其突跳後,6-7天發震;臨震前幾天地傾斜日均值矢量圖出現打結、轉向或傾斜速度改變;臨震前簡易地電指針出現大幅度擺動或磁擾現象,高頻脈衝增加;臨震前幾天或幾小時,地下水、動物等異常反應達到高潮,特別是震中附近地區,大動物習性異常亦顯著增加,巨觀異常呈現密集-平靜-發震現象;臨震前幾小時至幾分鐘地聲頻度和強度亦增加,出現點擊聲、撕布聲、摩擦聲、吼叫聲等現象;臨震前幾天地脈動干擾水平改變等等。松潘、平武地震預報實踐證明,地下水等巨觀異常、簡易地電指針擺動等突發性異常出現後,並不立刻發震,而有起落過程,即短期異常向臨震異常過渡。地震是複雜的,每個地震都有其共性,也有特殊性,要找出任何一種方法對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地震都適用的標誌是困難的。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局限性,這就必須把中長趨勢和短臨前兆有機的結合起來。多手段結合,從長、中、短、臨,從幾個月到幾天甚至幾小時,步步逼近,尤應注意在短期異常開始後,從空間上多種手段同步性的轉折和具有大震條件的地區,出現較劇烈的突發性異常,這對判定臨震異常,發出臨震預報是有重要價值的。
3.統一組織技術力量加強協作
松潘、平武地震前,國家地震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據短期預報,迅速組織、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在危險區 增設11個流動監測台站,增上各種前兆手段和開展流動觀測,這對預報本次地震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技術條件。松潘-平武地震預報實踐說明,一次大震異常範圍是很廣泛的,單靠一個地區、甚至一個省的力量,要報準大地震也是很困難的。地震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特別是兩省交界地區的地震,更要互通情報信息,加強協作。這次地震中期預報的地點較準,而短期預報往南偏移,除了對其前兆特點認識不足外,就是當時未能掌握松潘以北地區兄弟省較大範圍的資料,這是應該吸取的一個教訓。
4.松潘、平武地震預報的社會影響
松潘、平武地震預報是1976年上半年特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提出來的,預報地震的危險區沿川西平原的龍門山地帶,人口分布密度大,廠礦企業單位較多。為減少損失和有秩序地組織防震,有關地區成立防震抗震指揮部,加強領導是必要的。事實上在震前,四川省防震抗震指揮部組織力量深入到預報區內的大型廠礦、水庫、鐵路幹線、電力樞紐及一些城鎮進行調查研究、宣傳民眾,對可能出現的危情,採取防範措施,對推動防震抗震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震情的發展,地震預報很快就變成了千百萬人民的一次防震實踐活動,由於當時歷史本身,社會、生產秩序的不安定,7月28日唐山地震的社會效應,在灌縣、成都等地人煙稠密的地方出現了地震謠言。這些謠言製造者利用人們缺少知識和害怕地震的心理,煽動恐震情緒和對地震預報的不信任,干擾地震預報和正常的防震工作。一些廠礦出現停工停產,人員外流,儘管地震部門一再說明,如果發生地震,成都市波及區,烈度不超過五度,但成都街上也搭了防震棚,個別單位出現亂鳴警笛等現象,一度加重了社會秩序的不安定。由於臨震預報較準確,地震發生後,地震部門受到廣大民眾的讚揚,社會上的謠言也就不攻而破,很快恢復了正常。由地震、地震預報出現的社會問題,今後還會出現,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別是地震預報還處於探索性階段,尤應慎重對待,不斷地加以研究和總結,做到地震預報研究同地震預報社會性的研究同步發展,不斷提高地震預報水平,使地震工作更好的為國民經濟服務,為四化建設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