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3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東風-3(DF-3/CSS-2)型是一種機動發射、單級、使用液體燃料的中程彈道飛彈。該型飛彈據估計於1969年開始服役,攜帶一枚當量約100-300萬噸的核彈頭。

基本介紹

  • 類型::對地
  • 長度::24米
  • 直徑::2.25米
  • 有效射程::2650公里
  • 彈頭::當量核彈頭
概述,發展歷程,

概述

東風-3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是中國完全獨立自行研製的
東風-3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液體地地中程飛彈。飛彈全長20.65m,最大直徑2.25m,起飛質量65t,推進劑為可貯存的硝酸/偏二甲肼,發動機地面推力1040kN(由四個單機並聯而成),控制系統為位置捷聯制導,彈頭為一枚3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在研製過程中,東風三號從開始到第一批飛行試驗成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期探索。第二階段是單項預先研究,為型號設計做準備。第三個階段是全面展開研製工作。該型號使用了大量新技術,包括新型推進劑、大推力發動機、四機並聯等。另外,全部材料、元器件都立足於國內,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並為後繼型號特別是中遠程飛彈、洲際飛彈的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風-3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東風-3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發展歷程

東風三號的前身叫東風一號。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成立,就把這個型號列入規劃任務。1958年8月,國防部五院在四級幹部會上,把它和“1059”、紅旗一號列為三大研製任務,要求1959年10月份完成。1958年12月,一分院制訂的近期(1958—1962)工作規劃,明確在仿製“1059”的同時,要著手研製中程飛彈,以便由仿製逐步轉入自行設計。從此,分院各設計部、研究室分別根據自己專業特點,開展了飛彈的新材料、新工藝研究,為新型號的研製做準備工作。  東風一號(即後來的東風三號)的方案探索與論證工作是從1958年開始的。11月,分院在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東風一號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指標。接著,陸續開始各種方案的討論。首先考慮的是採用什麼樣的推進劑。有的主張用液氧和煤油,也有的主張用紅煙硝酸和煤油,還有的建議用紅煙硝酸和偏二甲肼。經過分析討論,認為用煤油作燃料難以解決發動機的高頻燃燒不穩定問題;而肼類作燃料毒性又太大。第三設計部就從蒐集資料入手,探討新型發動機的技術途徑,並會同有關設計與研究部門對煤油、肼類和混胺等燃料做詳盡的研究與比較。同樣在總體方案研究中,也遇到彈體直逕到底多大為好的問題。有的主張繼續沿用“1059”的直徑,繼承性大,可以減少工藝裝備費用,但長細比過大;有的主張採用2.5米的直徑。各有利弊,需做深入研究分析。控制系統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構想。  1960年2月,一分院召開東風一號設計會議,明確任務,組成預先草圖設計組,開展工作。接著,在戰術技術指標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完成東風一號的彈道計算,提出了型號設計的初步要求。3月,國防部五院任命徐蘭如為東風一號總設計師。  6月,第一設計部在總體初步分析研究基礎上,向各分系統提出東風一號方案設計的技術要求。明確發動機(代號為“5D10”)單機推力為20噸,四機並聯。推進劑為硝酸和混胺。同時,一分院也向211廠下達了彈體、發動機試驗件的生產任務。10月,“東風”型號設計委員會聽取各分系統方案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的匯報,並提出相應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