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5彈道飛彈(DF-5彈道飛彈)

東風-5彈道飛彈

DF-5彈道飛彈一般指本詞條

東風-5彈道飛彈(英文:DF-5 ballistic missile,代號:DF-5,系列型號:東風-5甲/A型和東風-5乙/B型,北約代號:CSS-4),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液體燃料遠程彈道飛彈,是中國第一代地對地洲際戰略飛彈。

東風-5彈道飛彈是中國第一種具備洲際射程的彈道飛彈,是戰略核反擊的中堅力量,其系列型號東風-5甲和東風-5乙均進行了改良,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將繼續承擔核威懾任務。

東風-5彈道飛彈是一種儲存在固定的發射井中的洲際彈道飛彈,1971年9月首次試驗,1980年5月18日首次全程試射成功(9070公里,飛向太平洋),1981年服役,1983年經改進後,進一步提高了射程,換裝了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命名為東風-5甲,1986年進行了分飛彈頭試驗,2015年9月3日,改進型東風-5乙公開亮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風-5彈道飛彈
  • 英文名稱:DF-5 ballistic missile 
  • 前型/級東風-4彈道飛彈 
  • 次型/級:東風-5B彈道飛彈 
  • 研製時間:1965年3月-1971年 
  • 服役時間:1981年 
  • 定型時間:1971年9月10日 
  • 國家:中國 
  • 隸屬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 設計單位: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建造單位:211工廠(首都航天機械公司) 
  • 服役情況:在役 
  • 飛彈類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彈型結構,推進系統,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核武器問世之後,投射手段日益受到重視,洲際彈道飛彈擁有全球覆蓋的打擊能力,在某些方面較空中投射方式有明顯優勢,戰後很快即成為軍事大國所謀求的目標。1957年8月21日,蘇聯成功發射了R-7洲際飛彈(北約代號SS-6),於1959年入役,並使用R-7改進而來的運載火箭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緊隨其後,美國第一型洲際彈道飛彈SM-65在1958年11月28日完成全程試驗,同樣在1959年入役。
東風-3彈道飛彈東風-3彈道飛彈
20世紀60年代,中國掌握核武器技術之後,洲際彈道飛彈也被提上了日程,但當時正忙於仿製蘇聯R-2飛彈並改進東風-2彈道飛彈(DF-2),洲際飛彈只能作為遠期目標。
1965年,隨著東風-2飛彈的試驗成功,以及東風-3彈道飛彈的順利研製,錢學森提出了《地地飛彈發展規劃》,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完整的地地飛彈發展體系,計畫要在1965年至1972年八年時間內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研製出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飛彈、中遠程彈道飛彈以及遠程飛彈,這一俗稱“八年四彈”計畫中的遠程飛彈,就是1965年正式開始研製,計畫攜帶約3噸的彈頭,射程8000至10000千米的東風-5飛彈。由於中遠程的東風-4彈道飛彈的射程勉強能夠達到莫斯科,無法對蘇聯的西部工業區實施核打擊,因此東風-5飛彈最早的假想敵是蘇聯。
東風-4中遠程彈道飛彈東風-4中遠程彈道飛彈
1965年3月,負責規劃兩彈一星的中國中央專委決定研製洲際飛彈,編號命名為“東風五號”,並下達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1971年首飛,1973年定型。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背景,東風五號的定位是一種發射井基,二級液體推進的洲際彈道飛彈,由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現中國航天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設計開發。

建造沿革

1965年8月,中國航天一院副院長屠守鍔主持進行了東風-5彈道飛彈方案論證,1966年5月,東風-5飛彈開始總體方案的設計,相對東風-4,看似只是放大的東風-5需要克服包括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推力幾乎是前者的三倍)、推力矢量技術、慣導平台+積體電路計算機技術、新型突防技術和地下井熱發射技術等被稱作“十大技術”的工程難點。這些技術難點的限制,加上“文革”對研製工作的影響,以及這一時期航天一院的重點項目是東風-4號飛彈/長征-1號運載火箭(負責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導致東風-5的研製工作早期長期停留在方案設計和初樣研製階段.
中國彈道飛彈早期發展概圖中國彈道飛彈早期發展概圖
1969年3月,珍寶島衝突後,中蘇關係陷入冰點。蘇聯甚至要對中國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突襲。隨著長征-1號技術基本過關,在“沒有洲際火箭,毛主席睡不好覺”的感召下,東風-5的研製進度加快。
1969年6月14日,東風-5第一級發動機YF-21B試製成功,1970年,東風-5的研製任務成為一院工作的重點。為加快研製速度,1970年5月,來自北京地區的科研院所、工廠和高等院校共178個單位參加了由國防科委牽頭組織的“705”會戰,意圖一舉攻克難題。但由於當時總設計師屠守鍔正被當做“反動學術權威”,會戰缺乏領軍人物。隨後後來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當時正在負責東風-3號研製任務的王永志被調來擔任負責抓總的副總師,在他和另一位副總師梁思禮的堅持下,飛彈的技術設計完成於1970年6月,此後飛彈投入小批量生產並開始測試,總共生產第一批次共6枚。
1970年底,東風-5的01批01發彈開始總裝測試。測試中不斷處理大量分系統兼容問題,1971年6月才完成總裝。技術人員圍繞這發在地面上折騰很久的彈是否該發射還產生過爭論,最終周總理在聽取總師團體匯報後拍板同意發射。
東風-5飛彈東風-5飛彈
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東風-5飛彈在中國酒泉發射場進行了第一次飛行試驗,獲得基本成功。上午11時,東風-5飛彈首發遙測彈發射,進行低彈道方案考核試驗。飛彈第一級情況正常,順利分離,但由於計算機軟體設計問題,未能適應低彈道,207秒時二級發動機提前30秒關機,姿態控制系統出現短時間的振盪,飛彈落點偏遠565千米,未能模擬全程彈頭再入過程,防熱結構和引爆系統也沒有得到考驗。第二枚遙測彈在1972年10月發射中,一級發動機電爆管短路導致飛彈自動緊急關機,沒有發射出去。1973年4月,更換髮動機之後的02發彈重新進入發射場,但這次僅43秒之後就因為質量問題導致失穩自毀,這暴露出飛彈設計和生產質量都有嚴重問題。
1973年10月,由於原定的八年四彈計畫已無法按期完成,經周總理批准,東風-5的研製試驗計畫暫緩。(01批共生產6枚飛彈,剩下4枚改裝成長征-2號火箭,用於發射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第一枚在發射20秒後因為一根導線斷裂而墜毀,剩餘三枚1975-1978年的三次試驗都順利完成發射和回收工作。)之後總體設計部對洲際飛彈的總體方案進行了10項較大的改動,以提高它的可靠性和作戰性能,才使得剩下的3枚第一批次的長征-2號火箭全部發射成功。
1974年1月,經過對第一階段試驗的總結後,經歷10項重大改進,內部幾乎重新進行覆核設計的東風-502批研製上馬,這次計畫生產的02批8枚用於特殊彈道飛行試驗,2枚用於全程飛行試驗。
1975年,經澤東批准,中央軍委通過了力爭在1977年拿出“打倒蘇修社會帝國主義的戰略飛彈核武器”的決議。根據當時的技術情況,東風-5研製分兩步走,第一步射程達到8000公里,從簡化地下井發射,1977年基本定型並交付部隊。
東風-5飛彈早期研製東風-5飛彈早期研製
1975年5月25日,中國國防科工委就戰略飛彈研製工作安排向中央軍委遞交了請示。經過討論,中央軍委常委會明確提出必須首先抓緊洲際飛彈的研製,並確定了洲際飛彈第一步要達到的射程和發射方式。毛澤東、周恩來批准了這個報告,東風-5飛彈的第2批次飛行試驗開始處於醞釀狀態。
1977年9月,中國中共中央批准於1980年進行東風-5飛彈全程試驗,隨後一共生產第二批次16枚,其中8枚在1981年前用於飛行試驗,第二批的東風-5飛彈不僅解決了此前飛彈不穩定的技術狀態,還通過改變發動機關機方式和給箭體減重的方式,將東風-5的理論射程提升到10000千米,使其從遠程飛彈升級為洲際飛彈。彈頭研製方面也取得了明顯進展,1975年11月到1979年11月之間,通過改進設計和地面試驗,解決了彈頭防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並且在1977和1978兩年,用風暴一號火箭兩次成功進行低彈道配重飛行試驗。
1978年10月至1981年12月,中國先後進行了多次多種彈道與不同發射方式的飛行試驗,包括1979年進行的五次實彈測試(1月7日、7月15日、8月21日、9月4日和可能另外一次在10月),全面考核了東風-5飛彈的性能,期間1980年2月12日,中國中央專委會議批准了國防科委提出的東風-5飛彈全程飛行試驗方案。
1980年5月18日10時00分23.302秒,東風-5飛彈進行首次全射程試驗,從太原發射中心發射,向預定海域(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範圍)發射“580-甲彈”,取得成功,飛彈飛行時間29分57秒,射程9070千米,彈頭在南太平洋海域上空再入,落點為南緯7度42分23秒、東經172度15分36秒,測量試驗編隊也捕撈成功彈頭的儀器回收艙,飛行距離超過9000千米,足以打擊蘇聯大部分目標。。
東風五號地下井熱發射高彈道試驗東風五號地下井熱發射高彈道試驗
1980年5月21日11時19分32秒,發射“580-乙彈”,因控制系統問題引起二級發動機提前6。4秒關機,飛彈未能到達預定海域(偏近約1400千米)。580任務後,一院根據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產品軟硬體進行了改進,逐步解決了東風-5飛彈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
1981年12月7日,東風-5飛彈從地井進行飛彈高彈道飛行試驗,制導系統首次採用誤差修正方法,在命中精度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1983年,東風-5飛彈第一級發動機定型。
1984年10月,3枚東風-5飛彈在中國建國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展示。1985年,東風-5飛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服役歷程

1986年7月和12月,東風-5飛彈及其配備的核彈頭相繼設計定型,至此“東風五號”項目的研發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第二炮兵開始接收裝備展開訓練,但隨後中國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影響了東風-5飛彈的進一步發展。
東風5A洲際彈道飛彈進行發射前準備東風5A洲際彈道飛彈進行發射前準備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提出了研製東風-5飛彈增程型號的問題,東風-5飛彈實現第二步的戰術技術指標,將使中國獲得與美蘇等核大國平等的戰略威懾力量,有利於增強國防實力,提升國際地位,並成為20世紀末和21世紀國中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支柱。由於科研經費不足,經多方面籌集經費,並要求儘可能控制改進增程型東風-5飛彈的研製經費,得益於長征2C火箭的技術基礎和經費支持,僅用數千萬經費、2發測試彈就完成定型。
20世紀90年代,在新一代飛彈全面部署之前,東風-5仍然要支撐起核威懾的重任,因此對東風-5飛彈的改進工作一直持續進行。為了面向新的要求,東風-5甲/DF-5A改進型洲際彈道飛彈應運而生。東風-5飛彈增程型東風-5飛彈甲/A型(北約代號:CSS-4 Mod2)的兩次飛行試驗都獲得圓滿成功,完全達到了第二炮兵部隊要求的技戰術指標,實現了飛彈射程覆蓋美國全境的能力,實戰價值和威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此外,隨著反彈道飛彈技術的發展,單彈頭洲際飛彈被攔截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集束彈頭面對反導核彈頭的攔截,突防機率也不高。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蘇都先後研製並服役了多頭分導(MIRV)的洲際飛彈。面對美國加快研製反導技術的威脅,以及中國小型化熱核彈頭技術上的進步,加上中國921工程帶動了小動量火箭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也開始啟動多頭分導技術的研究。
東風-5飛彈乙型參加2015年閱兵東風-5飛彈乙型參加2015年閱兵
1998年時,中國部署了約三個旅18至24枚的東風-5系列飛彈,每個旅大約操作6至8枚。
2002年,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飛彈乙/B型(北約代號:CSS-4 Mod3)立項。
2006年6月,東風-5飛彈乙型試射成功。
2015年9月3日,東風-5飛彈乙型在中國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上出現。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東風-5彈道飛彈項目曾計畫一步到位研製成射程一萬千米以上的洲際飛彈,但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和中蘇關係的惡化,東風-5飛彈最終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做到8000千米的射程,第二步增程到10000千米以上。東風-5飛彈第一批中4枚還直接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被稱為長征二號(CZ-2)運載火箭。雖然首次發射由於質量問題失敗,但經過產品質量整頓工作後,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突破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也是第三個掌握航天遙感的國家。
東風-5飛彈甲型相對於原型,主要改進的是發動機性能和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彈頭也有所改進,能攜帶誘餌等設備,射程大於12000千米,根據載荷分配的不同,射程也略有變化,真正實現了全球覆蓋的能力。由於東風-5飛彈甲型是較為成熟、內部空間最大的洲際飛彈,在其基礎上,又研製出了中國第一款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東風-5飛彈乙型,乙型的彈體基本與甲型相同,約能夠攜帶4至6枚分導式彈頭。
東風-5乙東風-5乙
東風-5飛彈最初被儲存在高山下面的隧道一個水平位置中,通過移到隧道口外面進行發射,該作戰模式被稱為“滿員防暴”,飛彈加注燃料操作正常需要約二個小時;之後生產的東風-5飛彈及東風-5飛彈甲型則在發射井部署並且保持在就緒到發射狀態,為了提高這些飛彈的生存能力,中國已經建造了大量的誘餌筒倉,其中包括淺孔挖掘,頭部類似於作戰筒倉。

彈型結構

東風-5彈道飛彈通過橫偏控制系統實現了無尾翼布局,通過彈載陀螺實現了高精度控制,這都是洲際飛彈的必備技術。通過融合當時最好的技術,總體水平和美制“大力神”洲際飛彈接近,但精度稍遜,且東風-5服役時後者已經退役。

推進系統

東風-5彈道飛彈設計上是一種二級液體彈道飛彈,第一級為四台發動機並聯,第二級為單台發動機加遊動發動機。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看作DF-4遠程飛彈放大的結果。DF-5作為洲際飛彈,使用了大量更先進的工藝和技術,如為了達到洲際射程飛彈殼體從原來的鋁鎂合金更換為性能更好的鋁銅合金,大幅度降低了結構重量。DF-5洲際飛彈的發動機更是一個空前的突破,它選用了性能更好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進劑,有利於提高發動機比沖,更關鍵的是,此前中國只研製生產過推力不過25噸的YF-1發動機,而DF-5洲際飛彈的發動機YF-20推力是它的將近3倍。第二級發動機為YF-20的高空版本,使用大噴管增加了推力並顯著提高了比沖。YF-20發動機先後完成了設計和製造,並成功進行了長程試車與DF-5第一級的熱試車,突破了大推力發動機燃燒不穩定與發動機搖擺的問題,為東風-5飛彈的飛行試驗奠定了基礎。DF-5洲際飛彈還使用了新的制導控制技術,包括高性能慣性氣浮陀螺穩定平台和積體電路數字式彈載計算機,配合新的液壓伺服系統,東風-5飛彈的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東風-5飛彈射程比上一代DF-4飛彈遠了一倍還多,為了提高飛彈精度DF-5彈頭還使用小鈍頭錐外形,彈頭再入防熱問題也極為棘手,直到國內某研究所研製出碳纖維 - 石英複合材料,可以滿足彈頭再入時面臨的強度,燒蝕和隔熱等指標,彈頭尖端防熱的問題才獲得突破。
東風-彈道飛彈射程東風-彈道飛彈射程
東風五號最初選用的發動機以YF-20B為基礎東風五號最初選用的發動機以YF-20B為基礎
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選用了偏二甲肼作為燃料,四氧化二氮(N2O4, Nitrogen Tetroxide)作為氧化劑。發動機的基礎是北京萬源的YF-20B。 飛彈第一級發動機稱之為YF-21B,又名DaFY6-2發動機,由4台獨立工作的YF-20B發動機通過機架並聯組成,航向控制採用泵前搖擺方案(單機沿彈體切向搖擺,擺角±10度);第二級採用一台主發動機YF-22B和4台遊動發動機YF-23B組成,YF-22B和YF-23B又稱DaFY20-1和DaFY21-1發動機。從技術源頭而言,YF-22B/DaFY20-1就是YF20B發動機的高空版。為了提高精度,飛彈還採用了單組元無水肼彈頭姿控發動機。制導系統選用平台-計算機方案,採用三軸穩定平台,靜壓氣浮陀螺,先進彈載計算機(中國首台積體電路空間計算機)。液體推進劑的貯箱採用高強度鋁銅合金(LD-10),減重30%,可以有效提高射程。其他的研發重點還包括碳/石英端頭防熱材料,高矽氧布斜纏熱壓成型工藝製造等。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攜帶一枚單一的3百萬噸核彈頭。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安裝使用4台單極發動機用於操縱和在脫離主發動機後進一步持續推進190秒,啟動再返回載體在大氣層上瞄準目標距離控制。DF-5進一步發展是DF-5A,具有超過13000千米的增大射程和一個改進慣性制導系統。
東風-5彈道飛彈東風-5彈道飛彈
DF-5安裝使用4台單極發動機用於操縱和在脫離主發動機後進一步持續推進190秒,啟動再返回載體在大氣層上瞄準目標距離控制。DF-5進一步發展是DF-5A,具有超過13000公里的增大射程和一個改進慣性制導系統。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彈長
32.6米,第一級長20.5米,第二級7.5米,彈頭及附屬檔案長4.6米
彈徑
3.35米
彈重
183-199噸
戰鬥部
1枚3000千克的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東風-5)
1枚3200千克的4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東風-5甲)
4-5枚分導式核彈頭(東風-5乙)
飛彈射程
8000-12000千米(東風-5)
12000-13000千米(東風-5甲)
命中精度
CEP500-1000米
制導方式
慣性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空間計算機
動力裝置
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
發射方式
陸基發射井和發射台發射,準備時間30至60分鐘

總體評價

東風-5彈道飛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戰略飛彈,進入21世紀仍是中國部隊戰略核威懾的中堅之一。東風-5飛彈可以將當量數百萬噸級的熱核彈頭投擲到一萬千米以外,構成了有效的戰略威懾能力,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基石。東風-5飛彈的研製成功令中國在多個領域獲得了進步,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騰訊網)
東風-5彈道飛彈衍生的運載火箭東風-5彈道飛彈衍生的運載火箭
中國目部署有20枚東風-5系列洲際飛彈,東風-5飛彈雖然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但因為體型過大隻採用發射井部署方式,這些發射井的數量和位置是已經被美國偵察衛星清楚了解的。按照美國現有的核打擊能力,美國若先發制人,可以輕鬆將這20枚東風-5飛彈摧毀在地面發射井內。(騰訊網)
東風-5彈道飛彈於1986年設計定型的時候,美國最後一款液體燃料洲際飛彈“大力神-2”早已退出現役,全部更新為固體燃料洲際飛彈;蘇聯也已經更新了幾代洲際飛彈產品。東風-5飛彈在性能指標上與美俄同類洲際飛彈相比,儘管仍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固體燃料彈道飛彈以其易貯藏、體積小、結構簡單的特點,獲得了生存能力和反應能力方面的極大優勢,因而新一代彈道飛彈基本都是固體燃料飛彈。同時,新一代彈道飛彈強調高打擊精度,星光修正乃至末制導技術都有所套用,大幅提高了精確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在飛彈防禦系統日益發展的情況下,突防能力處於更加重要的位置,快速燃燒縮短助推段、機動彈頭、抗雷射處理等新技術均已嶄露頭角。在上述方面,東風-5飛彈系列很顯然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必然需要新型洲際彈道飛彈來配合替代,隨著新一代固體洲際彈道飛彈的研製和服役,東風-5飛彈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中國網)
中國長征-2C火箭準備發射火箭中國長征-2C火箭準備發射火箭
中國可以通過多彈頭獨立制導技術的運用來改進現有較老型號的東風-5彈道飛彈,提高其突防能力和打擊威力,可以一枚當幾枚用,堪稱是中國的“撒旦”飛彈。另一方面,憑藉中國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核彈頭小型化技術,讓固體洲際彈道飛彈攜帶10枚核彈頭並且可以飛行1萬多公里可能還比較困難,而東風-5C如果能實現“一彈十頭”,無疑將極大提高中國核力量整體突防能力和核打擊規模。
東風-5彈道飛彈還發展出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後者成為中國航天發射的主力軍。第一批生產的東風-5飛彈部分直接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後續生產的東風-5飛彈也曾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這就是長征二號丙火箭。上海航天八院根據東風-5飛彈的技術資料,研製出了風暴一號火箭,之後在此基礎上不僅增加第三級發展出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還去掉第三級誕生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航天一院還以長征二號火箭為芯級,捆綁增加四個助推器,研製出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為了滿足921工程的需求,一院還在長征二號捆綁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發展衍生了發射神舟載人飛船的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中國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乙、丙等運載火箭,它們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同樣可以追溯到東風-5飛彈。長征二號,三號和四號系列火箭仍將在未來很長時間發揮作用,尤其是載人發射的長征二號F火箭,按計畫將服役到2030年左右。如果從1971年第一枚東風-5飛彈發射開始算,到2030年後長征二號F火箭退役為止,東風-5飛彈及其衍生型號在中國洲際飛彈和運載火箭的舞台上將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為中國國防事業和航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騰訊網)
中國核戰略需要多樣化發展,在公路機動洲際飛彈並不完美的情況,東風-5彈道飛彈的固定發射井發射仍將長期存在(現代艦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