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介紹
東關街位於
沂水縣城中心,東倚長虹嶺和東(營)紅(花埠)公路,與雪山風景區相望,西鄰南關、城裡街,南與
回民街、新村街穿插交錯,北接北關街南端,系沂水縣城較為繁華的商業街。轄區面積0.43平方公里,隸屬
沂水鎮。境內,街道縱橫交錯,樓房鱗次櫛比,縣屬銀行、郵電、醫院、書店、學校、體育廣場、文化廣場以及數百家國營和私營名牌商號,皆在其中,是投資辦企業的黃金地段。
東關街2000年,全街共有378戶居民,總人口1065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1.8‰。現有李、王、張、高、劉、孫、楊、陳、桑、郭、胡、孔、袁、趙、武、於、牛、盧、田、安、姜、呂、穆、喬、朱、莊、宋、柴、康、賈、徐、葛、韓、惠、解、褚、潘、譚、肖、周等40餘個姓氏,均系漢族。
東關街人素有革命愛國傳統。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直接參軍參戰的青年就有30餘人。 其中袁玉明、王俊修等6人英勇犧牲。抬擔架,送軍糧,隨軍轉戰南北的有上千人次。新中國建立以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東關街人依靠政策,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建築、
翻砂、液壓機械、布鞋、食品和服裝、餐飲服務等,象
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1995年,僅布鞋製作就達到108家。產品銷往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有的還遠銷英國、俄羅斯、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帶動了全鎮乃至全縣的布鞋業發展,成為沂水的一大特色。東關街是
沂水鎮經濟
十強村街之一。200 0年,東關街經濟總收入3.1億元, 人均純收入3802元。1985年,東關街
團支部被授予“省級青年之家”稱號,1987年,東關街
婦代會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婦代會”稱號,1988年,東關街民兵組織被
沂水縣政府授予“民兵先進單位”稱號,1995年,
中共沂水縣委、沂水縣人民政府授予東關街“經濟收入超億元單位”稱號。同年,黨員之家被授予山東省“先進黨員活動室”稱號,1996年,中共沂水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東關街“小康村”稱號,1997年又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吳官正來東關街視察布鞋生產,並給予了充分肯定。

大事記
1900年春,
昌邑紅爐翻砂技工李西福遷住東關街,在城壕汪邊開創沂水
翻砂業,模製小農具。此為東關街工業之始。
1914年秋,章丘縣孟紀臻來東關街開設“廣盛”號,經營醬園、藥鋪、錢莊,以及洋廣雜貨,為沂城東關街首家大商號。
東關街1922年4月17日, 沂水縣城發生特大火災,三日未息,東關街居民住房及沿街商號無一倖免。
1927年5月, 居民
孫固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東關街第一個中共黨員,後成為首屆中共沂水縣委委員。
1928年8月,沂水遭受嚴重
蝗災,東關街蝗蟲遮天蓋地,樹枝壓斷,樹葉吃光。
1930年秋,鄭作衡、穆志平分別在東關街開設同興絲廠和聚豐絲廠。
1931年5月, 扈梅僧在縣城東關街貸款開辦振泰華服裝廠和振泰華麵粉廠。沂水首次使用機器加工麵粉。
1938年2月21日, 日本侵略軍第一次侵入沂水城。東關街部分居民及大部商號紛紛遷往鄉間,縣城淪陷。
1944年8月17日,沂水縣城解放,八路軍進駐沂城。
1946年春,沂中縣青年文化補習學校(今
沂水縣實驗國小前身)在東關街柴家巷子創辦,學生2班80人。
是年10月,東關街成立第一個中共黨小組,組長
李志傑。
1947年7月10日, 國民黨新編第九師二二八團占據沂水縣城。東關街乾群大部轉移。翌年3月,國民黨駐軍南撤。
1948年5月,進步青年紛紛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2年2月, 首批農業互助組成立。第一組組長高玉華,第二組組長王玉和,兩組總計30餘戶。
1953年春,成立聯盟初級
農業合作社。主任李志傑,會計李守治。
是年春,居民王洪烈集資1000元經營友聯鉛印局,開創沂水活字印刷業。
1956年1月,約有30餘工商人員分別過渡到國營、工商聯、
供銷社等單位。
是年4月, 聯合前小河、後小河、北關、城裡、南關六村街成立高級農業社--燈塔合作社。主任
李志傑,副主任丁樹仁。
1958年8月, 在“大躍進”的口號下,東關街居民開始參與大煉鋼鐵,出工上百人次參加縣辦煉鐵。建公共食堂6處。
1969年1月,恢復黨支部。王俊卿任支部書記。
是年7月,東關、新村、聯增(今回民街) 三村街聯合辦起東關聯辦中學。由三村街組成的貧管會管理學校。
東關街1979年,集體經濟收入9.48萬元。
1981年11月,
王俊卿調城關辦事處工作,
李新文任黨支部書記,
葛慶祥、劉慶桂任黨支部副書記。盧傳信、
李志傑為黨支部委員。
是年,投資17餘萬元在中心路段(今郵電局南) 建綜合商業樓--悅賓樓。翌年4月開始營業。
1982年秋,投資6萬餘元在悅賓樓南側建鋸木廠,當年投產。
1983年春,集體投資27萬元,在東皋山下(今
新華書店家屬院)建成東關街辦公樓。
1984年9月,居民郭鳳蘭被選為沂水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5年3月,
東關居委會申請縣科委星火計畫,投資50餘萬元在沂博路建成新興食品廠。
10月,又投資15萬元在沂新路西側東關街地段興建東關鐵管廠。李光森任廠長,王樹信任副廠長。
是年,東關街被
中共沂水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縣級“文明單位”。
1986年4月,居委會發動企業大戶集資3萬餘元興辦
東關幼稚園。
是年7月,中共臨沂地委書記劉明祖視察東關鐵管廠。
是年,東關街團支部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團支部”稱號。
1987年6月,東關居民1539人由農業戶口轉為山東省地方城鎮居民戶口。
是年,婦代會被省婦聯授予“先進婦代會”稱號。
1988年10月,東關街被臨沂地區授予“全區民眾文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1995年10月,郭鳳蘭被選為臨沂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4年,人均收入超千元。
是年,國家民委組織的“全國少數民族代表團”考察了東關布鞋一條街。
1995年秋,投資170餘萬元購買先進設備將東關鐵管廠遷址沂博路,占地30餘畝。
是年,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授予東關街黨員之家“先進黨員活動室”稱號。
是年,私營個體鞋廠大發展,年底達到108家。
是年,郭鳳蘭被推薦為“山東省百佳文明市民”。
1996年2月,中共沂水鎮委、鎮人民政府授予東關街“經濟建設
十強村”稱號。
是年4月,東關街被授予“臨沂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專業村”稱號。
東關街是年5月,沂水鎮召開工商業聯合會(商會) 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郭鳳蘭、
王桂玲當選為沂水鎮工商業聯合會(商會)副會長。
是年,黨支部書記
李新文帶頭,在莒沂路創建東關布鞋城。一期工程占地8.5畝,建築面積2.72萬平方米。
1997年1月,
沂水鎮由百家製鞋企業組建成立沂水布鞋集團公司。郭鳳蘭、陳潤田、王桂玲被選為副總經理。
是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
吳官正視察東關布鞋工業區。
是年,居委會投資70餘萬元建興華鞋廠。
1999年11月,黨支部書記
李新文、居委會主任李新江、黨支部委員桑啟修退休。黨員大會選舉李新泉任黨支部書記,高仲明為黨支部副書記,王樹信為黨支部委員。至此,全街中共黨員52人。
是年,東關街積極參與舊城改造,拆遷舊房118間,新建樓房1.1萬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前, 東關街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2年2月,街道黨支部發動了30餘戶,首建兩個互助組。1954年又成立了東關聯盟初級
農業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四、六”分紅。當年糧食畝產達到250公斤。1956年4月,由東關、北關、南關、城裡、前小河、後小河六個村街聯合組成了高級農業社--燈塔農業合作社。主任
李志傑,副主任丁樹仁。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商一體化,
按勞分配的體制。是年,糧食畝產達到350公斤, 東關街農業純收入達到4.63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東關街實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調動了居民生產積極性。同時選用優良品種 (主要是小麥、玉米、地瓜),推廣科學種田。1983年糧食畝產達到750公斤。1987年6月,經
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東關街居民全部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適齡男女青年大部安置於工商業,土地大部用於擴建城鎮和興辦企業。農業收入逐漸減少。
第二產業
工業:1949年前,除扈梅僧興辦的麵粉加工廠使用小型機械外,其他釀酒、榨油、白鐵、
翻砂以及小紅爐等,均系傳統手工業。1952年,東關街首先辦起翻砂廠。1953年,又辦起石灰窯廠。1978年,全街工副業收入達到32.47萬元。1982年,東關鋸木廠建成投產。1983年10月,又建成東關汽車大修廠。1985年,
東關居委會充分利用傳統
翻砂工藝技術,在組織赴外地參觀學習的基礎上,購買機器,創建了東關鐵管廠。同年又投資50餘萬元興建東關新興食品廠。從1986年始,東關街私營鞋廠也陸續興建投產。 1995年,東關居委會投資170餘萬元,更新鐵管廠設備,並遷址沂博路。至年底,全街集體辦廠5個,個體私營布鞋廠108家。2000年,集體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11萬元,
工業總產值1.46億元,利稅876萬元。鞋業產品有普通布鞋、硫化布鞋、
旅遊鞋、休閒鞋、布涼鞋、布拖鞋、將軍靴、
童鞋等,形成了6大系列60餘個花色品種。
東關街
建築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東關街建築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先後有李玉來、杜繼奎、王清江、牛玉軍、李玉修等人相繼組建建築隊。縣郵電辦公樓、老乾局、檔案局、博物館以及沿街許多商業樓房,皆由這些建築隊承包建成。從業人員達到400餘人,年平均利稅340萬元。
第三產業
1949年前,東關街商業多系外地商人來沂水投資興辦。1948年,東關街集體創辦
生產合作社, 經營飯店、旅館、日用百貨等。1949年,轉入城關
供銷社。1956年, 成立六村街聯合辦起的高級
農業合作社,
農工商一體化,東關街除少數個體商販外,沒有自己獨立的商業。1981年12月,東關隊委會投資17餘萬在東關街中心路段縣郵電局南建起綜合商店--悅賓樓,經營飯店、旅館、布匹、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等, 年利潤20餘萬元。1984年5月,又在沂新路西側東關地段新建飯店。1987年春,由郭鳳蘭、陳桂田、王桂玲等人搞起了成衣專賣,1989年,全街成衣專賣有60餘戶。這對東關居民搞私營商業走富裕之路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布匹、裝飾、照相、菸酒糖茶、日用百貨、飲食服務等行業日益繁榮,或單立商號門市,或逢集設攤,活躍於沂城各個市場。
特色企業
東關布鞋聞名全國,中央電視台在1997年春節除夕夜《新聞聯播》中作了專題報導。《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
中國信息報》、《
大眾日報》等許多新聞媒體作了介紹。1987年秋,東關居民郭鳳蘭和
王桂玲帶頭,先後有21家,從成衣專賣轉產簡易布鞋,主要採用冷粘工藝,產品大量銷往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1990年,引進了龍口棉鞋製作工藝,布鞋花色品種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到1995年布鞋企業發展到108家。 是年下半年,王桂芳、陳維池等10餘家布鞋廠,先後改用
硫化工藝。布鞋質量檔次得到了提高。為了改善布鞋
企業環境,提高布鞋企業的規模、 檔次, 1996年春, 沂水鎮黨委、 政府在南環路東端建設了布鞋城,占地13.33公頃, 建築面積2.72萬平方米,促進了
集約化經營。至2000年,全街有較大規模布鞋廠家54戶, 固定資產達到2324萬元。年產單棉布鞋110餘萬雙,涼鞋、棉拖80餘萬雙,產值達到5890餘萬元。布鞋企業從業人員近萬人。每年動用周邊農村輔助勞力(沿底、上繩等) 2.5萬個。同時布鞋企業還帶動了印刷、紙箱、紡織、線繩、橡膠以及運輸、飲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東關街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東關街由於地處縣城中心, 文教科技多依附於縣辦事業。 1946年春,“沂中縣青年文化補習學校”在東關街柴家巷子建立。東關街有10餘名青少年參加學習。當年學校改稱“沂中縣東關完全國小”。東關街續增65名少兒入學。1949年,沂水縣人民政府以10萬斤小米為資,在東關街東會館舊址建設新校,易名“沂水縣沂城完全國小”。東關街兒童均在此就學,入學率64%。1978年以後入學率上升到100%。國中、高中均按縣統一規劃,分片入學。到2000年,東關街有大專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人, 其中研究生3人。中專及高中文化程度的125人,國中文化程度的316人。文化傳統悠久,東關街秧歌隊、文藝宣傳隊,1945年就風行縣城。1971年,東關文藝宣傳隊還出席了臨沂地區匯演。1985年,東關始辦文化大院。1988年,臨沂地區行署授予東關街“先進文化院”稱號。1999年,東關老年太極拳劍表演隊在縣首屆老年
體育運動會上榮獲總分第一名。90年代以來,東關街科技事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首先是布鞋工藝流程,得到不斷改進和創新。其次在建築、鍋爐、裝飾、電焊、液壓油缸等行業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獲得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者達19人。
人民生活與民居建設
1949年前東關街居民生活困苦。除少數外來商人生活稍好外,絕大部分人家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其中30%的家庭住的是茅草屋子,有的甚至是屋頂上蓋些鋪包。當時人們趣稱為“尖頂樓”、“鋪包市”。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人均糧食達到210斤,人均收入65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80元, 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802元。2000年,全街居民擁有機動車41部, 機車398輛,程控電話352部,行動電話120部,冰櫃159台,空調200餘台,彩色電視機400餘台。
東關街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關街的規劃建設已步入了現代化軌道。從1978年至2000年,
東關居委會先後在轄區內開通了法制巷、 民生巷、金溝巷、長虹巷、邵家巷5條7~8米寬的街道, 其中邵家巷寬20米。東關街主街道經過兩次拓寬,如今已成為長400餘米,寬28米的商業大街,瀝青路面,並統一安裝上現代化路燈,環保設施齊全,兩邊綠樹成蔭,樓房鱗次櫛比,十分繁華壯觀。1987年,東關居委會統一規劃,居民新建標準住房1364間,2.93萬平方米。進入90年代,
東關居委會根據縣城建設統一規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居民興建樓房,力爭三年內全部實現樓房化。1998年,全街居民新建樓房1.65萬平方米,1999年新建6700平方米,2000年新建1.39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5.6平方米。
集體福利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居民福利事業逐年有所發展。1973年始,居民戶戶用上自來水。1986年,建幼稚園,居民的幼兒免費入園。近年來凡考入大學的學生鎮政府每人獎勵1000元。居民拆遷建樓,居委會給予適當補助,“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負擔。1984年,居民住房由村街集體投入保險,1999年全街居民實行醫療保險。對烈軍屬“五保”戶,歷年均有補助。80年代以來,街道幹部實行退休制。2000年,東關街退休幹部月工資最高達360元, 對合作化以來的老生產隊長也給予每月30元的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7年5月,
孫固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東關街第一名中共黨員。 1944年8月,中共黨員於洪喜從部隊轉業回家,以民兵指導員的身份在民眾中活動。1946年10月,東關街成立第一個中共
黨小組,組長李志傑,成員趙林清、桑秀傑。當時,為了支援解放戰爭,黨組織把“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作為工作出發點和根本目的,把土改、生產、支前作為
工作中心。因此,東關街一些土改積極分子和支前參軍參戰的模範,先後被吸收入黨。同時,黨領導的一些群團組織,青年團、 婦救會、農救會等也相繼建立。1948年5月,東關街黨支部正式建立,
李志傑任黨支部書記。 1950年6月,黨支部公開,東關街有中共黨員11人。是年冬,沂水專署調李志傑到專署
建設委員會工作,胡士俊繼任黨支部書記。1956年六村街聯合建立高級
農業合作社,調胡士俊去街道辦事處工作,李志傑又回東關任支部書記併兼任高級社主任。從1960年始,東關街先後由李玉來、
葛慶祥、
王俊卿等任黨支部書記。期間,李志傑曾分別在胡士俊和李玉來之後,兩次再度擔任黨支部書記。80年代後,黨組織要求領導班子知識化、年輕化。1980年11月,
李新文任黨支部書記,李新江、劉慶桂任副書記,盧傳信、王樹信、桑啟修、高仲明任黨支部委員。1999年春,丁長順由鎮辦企業花崗岩廠調回東關街任黨支部副書記。是年秋,李新文、李新江、桑啟修退休。李新泉當選為黨支部書記,高仲明為副書記,王樹信為委員。全街共有中共黨員52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4年,沂水縣城解放後,東關街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成立了村級人民政權。選舉王錄林為街長,胡士俊為副街長。財糧助理趙來玉,文書陳硯倫,農救會長王玉和,婦救會長趙林清,青年團長兼民兵隊長盧永祥。在抗日和解放戰爭中,村政權組織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六村街聯合建立燈塔高級農業社。 街長改稱生產大隊長,文書改稱會計,下設6個生產隊。1961年,“土地還家”,村街設立隊委會,大隊長由王錄林擔任,會計李守治。另有治保主任、貧協主任等職,共同組成大隊委員會,負責全街行政事宜。1967年,東關街成立
革命委員會,
王俊卿任革委會主任,王世法任副主任。1978年,恢復大隊委員會。1984年,建立
居民委員會。隊委會和居委會主任先後由
李新文、丁長順、李光森、 李新江等擔任。1998年8月,李新泉當選為居委會主任,高仲明兼任副主任,陳維池任調解主任, 劉慶桂任婦代會主任。共設3個居民小組。
東關居委會先後多次被縣委、縣政府、沂水鎮委、鎮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企業管理先進單位”、“經濟建設十強村街”等榮譽稱號。1996年被授予臨沂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專業村”稱號。
先進人物
李新文
1940年10月21日生, 國中文化,197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關街大隊會計、大隊長、黨支部副書記、書記等職。中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帶領東關街居民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先後建起東關鋸木廠、新興食品廠、東關鐵管廠、興華鞋廠等村辦企業。同時還興建了東關綜合商店悅賓樓。為發展私營企業,他在就任黨支部書記期間,積極制定符合國家要求的優惠政策,扶持個體私營企業上馬,並親自聯合部分布鞋廠家新建布鞋工業區,布鞋企業一下子發展到上百家。使東關街獲得了臨沂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專業村”稱號。他以“三個代表”的要求努力工作,身先士卒使東關街在兩個文明建設、村級管理、企業管理以及共青團、民兵、婦聯、黨建等各個方面,連年受到省、市、縣和沂水鎮委、鎮政府的表彰。1999年,全街經濟總收入達到2.51億元,人均收入3600元。1999年11月退休後,他仍然嚴格要求自己,積極為村街發展作貢獻。他說:“我職務上退了休,共產黨員的義務不能退休,還要為街道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李新文郭鳳蘭
女,1942年11月27日生,199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沂水縣興華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縣個體勞協副會長,市個體勞協常務理事,省個體勞協理事,鎮、縣、市人大代表。她面對市場定位,搞好企業建設。1978年,她瞅準市場布鞋出現空檔的時機,辦起了沂水縣第一家私營布鞋廠,並積極搞好企業管理,加強產品開發,努力增加花色品種,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布鞋質量。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黑龍江、浙江、 內蒙古等地, 並出口俄羅斯。至2000年底,興華鞋業有限公司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職工150人,擁有配套成龍的機械設備70餘台(套),達到日產布鞋6000雙的規模。
多年來,她無償幫助周圍民眾的原材料和資金累計近20萬元。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沂水縣布鞋生產廠家已發展到252家,年產各類布鞋1億雙,成為遠近聞名的“布鞋城”。她熱心公益事業,積極救助貧困。90年代以來,她每年為教育捐款數額都在千元以上。她為交不起學費的大學生劉立志交了3000元學費,並承擔了他在校期間的全部費用。1998年,江浙發生水災,郭鳳蘭捐獻布鞋20箱、現金3000元,支援抗洪救災。她還在企業安置駐軍家屬20多人,每年“八一”建軍節,她都親自送給駐軍多箱布鞋及其他禮品慰問部隊。被譽為“新時期的擁軍模範”、當代“沂蒙紅嫂”。
她先後被授予全省“科技女狀元” 、 省“三八紅旗手”、全省“百佳市民”、“臨沂市勞動模範”、“臨沂市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中央、省、市報刊、電視台也多次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報導。
王桂玲
女, 1951年1月10日生,沂水縣城東關街人,高中文化,縣著名私營企業家。歷任沂水縣
東風實業有限公司經理、臨沂市民營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市私營企業家協會理事、市政協委員、縣政協常委、縣工商聯副會長等職。1988年,在布鞋市場看好的情況下, 她抓住機遇,贏得了市場,自籌資金2萬元,創建了東風布鞋廠。後來該廠發展成為擁有配套成龍的製鞋設備65台,固定資產250萬元,從業人員92人,日產布鞋2000餘雙的大型布鞋企業。為帶動民眾共同致富,她利用自己辦廠早、有經驗、技術熟練的優勢,先後為20餘家新上布鞋戶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原材物料、培訓工人、機械調試等方面的服務。她曾為慕名而來瀕臨倒閉的陵縣鞋廠傳授經驗,培訓管理人員,使該企業起死回生,扭虧為盈。中共陵縣縣委領導親自送來了題有“沂蒙精神再現風彩, 沂水鞋王品格高尚”的錦匾。為支持街辦企業發展,她帶頭集資7.5萬元,為支持教育事業她先後集資5000餘元。幾年來捐助各項
社會福利事業,累計集資3萬餘元。
王桂玲先後榮獲臨沂市“統一戰線為經濟服務先進個人”、“縣十大傑出女性”、省“三八紅旗手”、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等榮譽稱號。
劉慶桂
女,中共黨員,現任東關街計畫生育專職主任。她自1971年走上街道計畫生育工作崗位以來,憑著對計畫生育工作的熱愛與高度負責的精神,嚴格掌握政策,任勞任怨、 兢兢業業地工作,為本街乃至全鎮的計畫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2000年,她被
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計生委專職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