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畢之馬失

《東野畢之馬失》是春秋時期的一篇議論文,作者是顏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野畢之馬失
  • 創作年代:春秋
  • 文學體裁:議論文
  • 作者顏回
原文,譯文,相關人物,

原文

定公問於顏淵曰:“東野子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讒人乎!”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馭,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譯文

魯定公顏淵說:“東野畢擅長駕馭馬車嗎?”顏淵回答說:“擅長倒是擅長,即使這樣,但他的馬一定會逃跑。”魯定公很不高興,進入內室後對左右的人說:“君子也會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呀!”三天后一名校尉來拜見魯定公,說:“東野畢的馬逃跑了,車兩旁套馬的韁繩斷裂了,有兩匹馬回廄了。”魯定公從席位上站起來說:“快駕車去接顏淵。”顏淵來到,魯定公問:“前天我問先生,先生說:‘東野畢駕馭馬車,擅長倒是擅長,即使這樣,但他的馬一定會逃跑。’不知道先生是怎么樣知道的?”顏淵回答說:“臣是根據政事知道的。從前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而造父很巧妙地使用馬匹。舜不把人民逼到盡頭,造父也不把馬逼到盡頭,所以舜手下沒有逃跑的人民,造父手下也沒有逃跑的馬匹。如今東野畢的駕馭,上車就拉緊馬轡頭,馬銜口安排得很正;邁開步子快速奔跑,都已調習而合乎禮儀了,歷盡艱險到達很遠的地方,馬的力量用盡了,可是東野畢還要求馬不停地跑,我根據這些就知道馬會逃跑。”魯定公說:“說得很好。還可以再說一點嗎?”顏淵回答說:“臣聽說:鳥被逼到盡頭就會啄人,獸被逼到盡頭就會抓人,人被逼到盡頭就會欺詐別人。從古到今,還沒有把自己手下人逼到盡頭而自己不危險的。”

相關人物

顏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 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顏回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 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不渝,並解釋道;“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採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聽了很高興。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嚮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