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鎮(東里(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下轄鎮))

東里鎮(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下轄鎮)

東里(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下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里鎮澄海區轄鎮,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位於區境北部,南瀕義豐溪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四市縣的交匯處。全鎮總面積35.82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9.65萬,下轄22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7個居委會

東里鎮先後被建設部、廣東省確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小城鎮健康發展綜合試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鎮”、“全國重點鎮”。2018年1月東里鎮文化服務中心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文化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里鎮
  • 外文名稱:Dongli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829
  • 地理位置:汕頭市東北區域中心
  • 面積:35.77平方公里
  • 人口:11萬(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樟林古港
  • 車牌代碼:粵D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地方學校,旅遊資源,名人歷史,

建置沿革

東里鎮澄海區轄鎮,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位於區境北部,南瀕義豐溪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四市縣的交匯處。全鎮總面積35.82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7.15萬,下轄22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7個居委會。據傳末元初(公元1240-1279)已有閩南漁民在此定居,以漁鹽為業。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設水軍營境;元朝初(公元1279-1368年)設鹽場管勾司;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創水寨城為軍營,屬海陽縣。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屬饒平縣,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屬澄海縣。因境內有一小溪通過,溪西有沙壟,壟上小村名西壟,溪之西為西隴,溪之東為東隴。清末東隴易名東里,故名。1914年稱東里鎮,民國28 年至35年(1939—抗日戰爭時1946)澄海縣政府一度遷此。1949年改稱東隴鎮,屬蘇北區,1953年屬縣三區,1958年屬蘇北公社,1961年分設鹽鴻、十五鄉(蓮華)、東隴公社,1964年東隴分設東隴鎮和東隴公社,1969年並為東隴公社,1971 年改稱東里公社。1974年分東里鎮和東里公社,1980年並東里鎮。鎮人民政府駐鎮區東河大街。地處韓江下游平原,耕地面積1015公頃,沙質土,主種水稻,花生,生柑,甘蔗。距離汕頭機場16公里,廣梅汕鐵路汕頭站21公里,萊蕪港貨櫃碼頭20公里;國道324線、省道安黃公路在境內交合,水陸空交通便利。旅外僑胞7萬多人,是著名的僑鄉之一。
附: 鎮區在澄城鎮東北12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9萬。潮澄饒三縣要衝,是閩粵贛(gàn)三省重要水陸交通運輸轉運點。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粵海關稅館在此設正稅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已是一個初具規模之商埠,至今,已發展為潮州工藝美術品口基地。現有塑膠製品、涼果、毛織、服裝、抽紗、木雕、竹器、家具等30家工廠,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日本東南亞各國。新建南湖商場為潮澄饒三縣農副產品集散地。324國道經此。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地圖

行政區劃

東隴
北聯
大圍
頭沖
西隴
西洋
月窟
觀塘
水寨
和洲
石丁
明德
石頭坑
河美
龍潭
南社
東和
南畔洲
新隴
新興街
塘西
南溪
居委
中興居委
西園居委
東橋居委
南源居委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東里鎮經濟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以工貿為主體,以農業為依託,外向型、基地式的發展格局。東里鎮是名揚海外的“通江總匯”之地,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商貿十分發達,逐步發展為鄰近區域的商品貿易集散地。
東里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000多家,並已逐步形成了五金機械、食品、工藝、服裝紡織、塑膠橡膠五大支柱行業,三資企業30多家,年創產值近10億元。東里鎮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工業區設施配套齊全。鎮自來水廠日產水量2萬噸,正在籌建的第二水廠設計日產水量15萬噸。區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火力發電站兩座,年發電量4800萬千瓦時。程控電話近兩萬門,“視聆通”、“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網”等網路也已開通。東里鎮在搞好投資硬環境建設的同時,還制訂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並以優質的服務營造出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廠。
東里鎮農業生產也十分發達,建立了面向國內外市場的水果、水產、禽畜生產出口基地。名聞遐邇的“樟林林檎”種植面積達到2200公頃,以石丁、和洲等專業村的三鳥飼養基地初具規模。
2016年,東里鎮實現工業總產值74.86億元,比增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7.35億元,與上年持平,本級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356萬元,比增13.54%,固定資產投資9.4857億元,完成區下達任務,農業總產值6.0852億元,比增8.9%,農民人均收入10741元,比增6.3%。
2017年,東里鎮實現鎮本級財政公共預算收入2253萬元,比增3.68%;規模上企業實現總產值320668萬元;實現農業總產值63998萬元,比增5.17%。被評為“潮汕地區文明鎮”,成功入榜“2017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社會事業

地方學校

1. 東里三中(中學)
學校創辦於1993年9月,2001年6月被評估為區“達標學校”,2002年6月成為區國中首批“一級學校”之一,2005年7月原樟林中學併入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2.蘇北中學 蘇北中學創辦於1946年。系由民主人士陳卓凡先生倡議,原蘇北區各鄉集資、海外僑胞贊助建成。初稱“澄海縣私立蘇北中學”,著名教育家、書法家王鼎新先生為首任校長。1953年改為公辦,稱“澄海縣第三初級中學”。1959年1月改名為“潮汕蘇北中學”,同年11月改稱為“澄海縣蘇北中學”。文革期間易名為“燎原戰校”、“東里中學”。1984年秋恢復“澄海縣蘇北中學”校名。2003年4月改稱為“潮汕澄海蘇北中學”。
3.東里中學
東里中學創辦於1980年。學校由原東里工辦國小改辦初級中學,定名“東里聯合初級中學”,簡稱“東里聯中”,最初校址在東里元亨街元亨祠,第一任校長是周繼澤校長。1982年,東里聯中開辦“業餘夜高中”,起初承擔幹部職工學歷培訓,後面向社會招生(夜高中於2004年停辦,總計20屆)。 1984年,學校改名“東里鎮初級中學”。翌年,東里鎮政府開始籌建明德新學校。1987年9月,學校遷至明德新校址。1988年9月,學校創辦首屆職業高中班,改名“東里職業中學”,簡稱“東里職中”。2001年9月,根據上級的要求,學校改名“東里中學”。2002年8月,東里中學再次遷到現址辦學;2005年6月30日,學校通過區教育局的督導和評估,成為澄海區一級學校。
學校本學年度(2006—2007學年度)有50個教學班,學生3071人,其中國中教學班19個,學生1161人,高中教學班31個,學生1910人,高中在校學生數居全區面上中學第一。
澄海東里第四中學現位於東里鎮東里新橋東側,是一所創辦於1998年8月的農村初級中學。原校址在東里鎮南和大道中段東側,2002年8月根據東里鎮教育布局調整的需要,與東里中學校址對調。2003年12月被評為區“達標學校”,2004年12月被評估為區“一級學校”,2005年3月被評為區“雙優學校”。
校占地1324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20平方米,計有辦公樓一座;二層教學樓5座,計教室22間;實驗樓一座,計實驗室和儀器室4間;師生食堂一座。2006~2007學年度共開設22個教學班,學生總數1317人,主要招收南洲、和洲、鎮東、新興、觀塘、南社、東和、頭沖等國小的學生
5.東里國小
東里國小東里國小

旅遊資源

天后宮,新興街古港,觀一秦牧故居,樟林古港紀念碑及紅頭船陳列館……
樟林西塘,嘉慶四年,於潮州府澄海縣樟林寨城裡,出現了一落院宅——“西塘”。至光緒年間,為南社洪家購得,廷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地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園林花木莫不具備。自此譽之“潮之名園”,可見其韻致不亞於拙政之大觀。
樟林古港舊址,是紅頭船的啟航聖地。這裡曾是清代的“海上門戶”,當年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等地,南達越南、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從這裡飄洋過海到東南亞諸國僑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代皇帝這100年間,從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飄泊到暹羅的潮人有150萬人之多。

樟林古港現狀樟林古港現狀

名人歷史

現代散文家林覺夫,雕塑家唐大禧等是本鎮人。樟林古港是乾隆至鹹豐年間(公元1736-1858年)主要對外貿易港口。
樟林古港
樟林,廣東潮州澄海賢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樟林古港位於廣東潮州澄海縣東里鎮,方圓2平方公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起源地,也是三個地標,它們分別是南宋時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時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葉的樟林港。
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蹟猶存。近些年,前來尋蹤訪跡的專家、學者以及僑胞、遊人頻頻出入,老街再度熱鬧起來,街上的一位老人說,經常有人攝像採訪,還有拍電影拍電視劇的前來取景,有的鄉民因此還上了鏡頭。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就曾說,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將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在樟林交匯。這裡,海闊江寬,宋代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裡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裡出發,浩浩蕩蕩,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樟林古港位於古代的澄海縣東北部(現屬潮汕特區澄海縣東里鎮轄區)。北與饒平、潮安接壤;與閩西南、贛東南為咫尺之鄰;東北逕通南海,暢達五洲重洋;其港埠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古時因“遍地樟木,樅灌成林”而得名。
樟林新興街
樟林古港的新興街至今已有200歲高齡,歷史上潮人祖先飄洋過海出國謀生必經此地,曾經商賈雲集貨棧成行繁華一時。世事變遷,新興街依然保存完整,獨具特色的清代建設群古韻猶存,其文化歷史價值正日益受到潮州文化界的關注。 從喧鬧的都市尋訪至新興街不過數十里路程,卻恍若時光倒流,漫步於寂靜的老街,古色古香的貨棧鋪戶依稀可辨,一楹一柱、一磚一瓦卻因風雨沖洗褪盡顏色,老街難掩滿臉滄桑。有誰知道,100年前這裡卻是一番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新興街建於嘉慶7年(1802年),其時毗鄰韓江出海口的樟林古港正處最鼎盛階段,有清代粵東“通洋總匯”、潮州“絲綢之路”之稱。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後,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此後紅頭船揚帆遠征至國內各大港口甚至東南亞諸國,樟林港貨船日夜穿梭,往來頻繁,沿港的新興街相應建起大型貨棧,因此又名“貨棧街”。
東里三中東里三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