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屬思管鎮的東鄉桐,道光十一年(1831年)屬思管鎮,民國24年(1935年)德里聯鄉公所,民國25年稱東起鄉,1953年稱第五區(即東江區),1958年又稱東起鄉,1959年稱東起人民公社,1962年改屬浮石區,1966年屬浮石人民公社,1969年又稱東起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東起鄉。
地理環境
東起鄉位於
融安縣東南邊緣,距縣城40公里,在209國道東面,北面與浮石鎮相鄰,南與大良鎮接壤,東與
沙子鄉、泗頂鎮交界。東起鄉四面被昌崖山和四盤嶺等群山峻岭環抱,地形兩頭小中間大,呈
菱形,東邊為土嶺,西邊多為石山,南北有一條季節性河流(由北流向南)--明江河貫穿,全長16公里,秋、冬兩季,由於中遊河床被砂石填高造成斷流。年平均
氣溫16-18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春秋雨量偏少。東起鄉土地肥沃,多系
丘陵黑灰色壤土和黃壤紫色土,為黑灰色泥質、風化岩、粉沙岩、
石灰岩等母質發育的土壤。
經濟建設
東起鄉經濟價值的樹種主要有:松、杉、
椎樹、山圖樹、
榕樹;具有開發欣賞價值的有五針松、軟葉松(據考察全縣僅有東起樂崗屯有);農作物以
水稻、玉米、
油菜為主,兼種紅薯、黃豆、花生、木薯等;土特產品主要有沙田柚、柑子、李子、板栗,以板栗和李子產量最大,占以上土特產品產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約180噸。2002年,本鄉借退耕還林之機發展板栗1150畝。牲畜主要以豬、牛、羊為主,年出欄生豬達到人均1頭豬,肉兔養殖較為廣泛。06年年來,
山羊飼養發展較快,年飼養量達11000頭,同時也湧現養羊致富專業戶謝范寬(東起鄉崖腳村樂崗屯),2002年,該戶存欄山羊214隻,出欄87隻,收入17000元,人均收入4250元。
大坡鄉優質板栗:大坡鄉板栗具有悠久的歷史,年產量約80萬斤,黨委、政府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依靠科技大力發展,建有板栗基地,享有"板栗之鄉"的美稱。
獨特的油茶:大坡鄉之所以具有"油海之鄉"的美稱,是源於其油茶的產量,質量都居全縣第一,每年茶油產量約100萬斤,並逐年遞增。
豐富的竹木:收是全鄉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年產杉、松木約10000立方,大坡鄉作為全縣的林區之鄉,竹木的年產量居全縣前列,竹木稅毛竹30萬根。
黨政建設
將廉政建設與勤政建設結合起來,這是
胡錦濤同志對反腐倡廉建設的新要求,是對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全黨同志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
廉政和勤政,是對
幹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要達到的兩個相互聯繫的重要目標。廉政建設搞好了,有利於廣大幹部發揚優良作風,規範從政
行為,正確使用權力,為勤政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勤政建設搞好了,有利於廣大幹部形成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恪盡職守,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充實精神生活,為廉政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我們既要一刻不放鬆地抓好廉政建設,又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勤政建設。
抓好廉政建設,需要重視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講黨性、重
品行、做表率,認真遵守中央關於廉潔自律的有關規定,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刻警惕權力、
金錢、美色的誘惑,自覺防止權力濫用。需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積極開展批評自我批評,嚴格執行述職述廉、誡勉談話、函詢和黨員領導幹部報告個人事項等制度,加強黨內生活的原則性。需要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各項規定,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嚴格禁止黨員領導幹部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規定。需要改革和完善公務消費管理制度,認真清理違規建設樓堂館所,堅決反對鋪張浪費,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需要繼續完善領導幹部從政行為規範,健全反腐倡廉法規
制度,減少權力“尋租”機會。
廉政建設,既要立足於當前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布局,又要適應形勢和任務的發展,不斷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既著力解決導致腐敗現象的老問題,又注重研究和解決引發
腐敗現象的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拓展懲治和預防腐敗工作,不斷剷除腐敗滋生的
土壤。
抓好勤政建設,關鍵是提高廣大幹部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
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責任心,同時把廉政建設的要求貫穿於勤政建設之中,通過加強勤政建設促進廉政建設。廣大幹部應大力弘揚求真務實
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滿腔熱情、高度負責地承擔和履行自己的職責,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
中央的大政方針和工作部署。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深入基層、深入
民眾,敢於直面困難、正視矛盾,努力打開工作局面。
社會事業
07年以來,
融安縣東起鄉計生服務所、計生協會在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中,結合工作實際組織工作人員、協會會員積極開展新婚賀喜進家,送新婚知識婚後指導到家;送優孕知識和致富技術;婚育查訪進家,送優生知識;產後回候到家,送到避孕藥具;術後隨訪進家,送去生殖
保健知識等五進、五送活動,增進了計生工作人員與育齡民眾的
感情,推動了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截止8月底,該鄉人口出生率為10.88‰,環扎節育172例,回訪率95%,計畫生育率77.47%,比上半年上升了12.47%,二孩計生率61.11%,比上半年上升了34.71%,政策外多多孩率為3.6%,比半年下降了2.97%。
在
柳州市計生協會副秘書長、駐融安縣東起鄉良村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曹傳厚的精心組織和籌劃下,由良村村幹部、計生專乾以及村民小組長組成的“計生協會中心戶長”組織於08年5月22日成立了。該組織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協助鄉計生站辦理
新婚生育手冊和生育證等計生手續,為計生對象在生產、生活上提供指導服務等。該組織的成立,是東起鄉在村級基層建立起計生網路的首創,它將在東起鄉的計生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融安縣東起鄉是柳州市欠發達鄉鎮之一。06年來,該鄉黨委政府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和加快欠發達鄉奔小康的根本措施來抓,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掛帥的領導小組,納入了鄉、村
幹部考核責任制,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辦法,積極鼓勵農民參加各類技術培訓,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良村鄉計算機培訓班8月1日開學以來,有46名學員前來參加培訓,學員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在融安縣城打工的女青年小韋,得知村里要舉辦計算機培訓班,就專門請假趕來參加
培訓,通過一周的學習,使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她也能打字和上網了。目前,正值“雙搶”時節,儘管家中農活較多,但學員們仍早出晚歸,抓緊時間爭取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在融安縣東起鄉召開慶祝5.29會員活動日暨生育關懷項目啟動活動。一是市人口計生委、計生協籌集資金近萬元,幫助東起鄉良村組建設50多平方米農家書屋和計生協會會員之家。書屋有農業科技、政策、
法律、法規、衛生、
教育、文化等各類書籍4000多冊。二是幫助該村發展新會員34名,選出協會中心戶長20名,將全村598戶劃分為20個小組開展聯戶活動。中心戶長每人一支
筆一本工作紀錄本,每月走訪一次聯繫戶。走訪服務對象是:新婚需辦理服務手冊的;符合生育二孩需辦理二孩證的;外出需辦理婚育證明的;符合獎勵扶助的;生產生活上需要幫助的;種植養殖方面需要指導的;需採取長效避孕措施或使用避孕藥具的及外出人數等情況。每月定期召開中心戶長例會,匯報走訪聯繫戶情況,及時掌握第一首材料。
美麗的銅板屯李花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再看到了!銅板屯位處融安縣大石山區東起鄉內,四周環山,只通一條石階路可以通行,自然屯歷史已有幾百年。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全屯僅有三家莫姓,其餘均姓龍,大多為房叔戚系,祖籍
湖南。他們居住的房屋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經歷代人修繕而成,民風淳樸。由於四面均為石山,銅板屯居民無田無地,百年前就依靠種植李樹為生,在每年李花盛開的季節,百年歷史的祖房周圍散布著數以千計的李花競相開放,那場景讓人看了無不形容為世間的桃花源。
令人感嘆的是,這樣的景色,我們開始或許就不再有機會看到了!銅板屯由於交通閉塞,每年收穫的李子無法運到外面,市場經濟大環境下,
李子市場價格過低,僅僅靠此項收入並不能給該村村民提供生活保障。窮則思遷,屯裡有條件的居民已經有幾戶搬遷到外邊居住,年輕人都外出打工,長期居住屯裡的村民也是為數不多的二十一,二人,而且年齡偏大,多為五六十歲的老人。該屯龍屯長告訴我:其實很多人不願離開世代居住的村落,但一直未通公路,李子運輸成本高,全屯的李子銷售收入也就是一萬多元,這讓村民們都很困擾:再這么下去,該如何生存呢?難道僅僅是靠外出務工的孩子往家中寄錢么?一個龍姓大叔說:“這么多年了,逢年過節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家,機車都得放在外面,再走將近一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回到家,大家都急切希望能有條直接到家的
公路修通。”而如今,這樣的情況即將有了轉機。這彈丸之地也即將迎來改革開放的
春風。這股春風,能讓銅板屯修上一條機耕路,能夠通行比較大型的車輛。這春風,其實就是一百畝
甘蔗地。由於東起鄉財政收入較低,政府也一直無財力支付修建一條通往銅板屯的公路。這一次,某企業承諾,如果在該屯種植超過百畝的甘蔗,企業將為該屯修建一條直通的機耕路到屯邊,而村民付出的,就是砍掉那些有幾十年甚至是百年的李
樹林:如果不砍樹,銅板屯根本沒有那么大面積的土地來種植甘蔗。在修路與砍樹的抉擇中,村民們困惑了,我們也困惑了。
這次與我們一起進銅板屯的,還有一位來自省府的
攝影師,他四年來每年都到銅板屯拍攝李花,在獲悉這一訊息後,他黯然無語:這一切我們又能給些什麼幫助呢?這個世外桃源換來的僅僅是一片百畝甘蔗林而已!
到底是誰錯了?我想不久會有答案。我會在砍伐李樹的時候去看看,我還要在種植甘蔗的時候去看看,更要在甘蔗成林的時候去看看,去看看銅板的變化,看這個世外桃源的消失變化。
交通較前兩年有較大改善。有一條全長7.5公里的四級公路與209
國道相連,基本實現村村通村級
公路(路況較差),60%的屯通屯級公路。民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全鄉有水泥籃球場12個,95年獲地區授予"體育之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