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衡州
- 類型:中國歷史行政區劃
南朝梁承聖中置,治所在曲江縣(在今廣東韶關市南十里武水西)。《清一統志·韶州府》:“時有衡州治含洭,故謂此為東衡。”隋開皇九年(589)改為韶州。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番州置,治所在曲江縣(今廣東韶關市西一里武水西)。...
衡州 衡州市,位於河北省,是高群書執導的電視劇《征服》中的虛擬地名。
2011年末,衡州路街道下轄2個行政村:王江、茅坪,下設28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衡州路街道下轄3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武廣高鐵衡陽東站王江安置區綜合樓。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衡州路街道地處珠暉區東部,東臨衡南縣鹹塘鎮,南接耒水,西連酃湖鄉,北抵茶山坳鎮。行政區域面積8.41平方千米。人口 2010年,衡州路...
公兀五八九年,隋減陳,改郡為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為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唐朝天寶年間改稱衡陽郡,乾元元年復稱衡州。宋朝復為衡陽郡。元朝改衡州路。明洪武二年《二三八九》改為衡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析衡陽東南境置清泉縣。於是,衡州府轄衡陽、清泉、衡山...
侯曉公諱曉,字行己,號端士,一號宏瀛,唐昭宗進士,河南密縣人,後遷山東兗州,復遷西蜀重慶府巴縣擂鼓灘擺陣河,唐昭宗時以進士官至衡州(今衡陽)刺史,昭宗景褔元年,誥授正議大夫 人物生平 侯曉公諱曉,字行己,號端士,一號宏瀛,唐昭宗進士,河南密縣人,晉隋間徙山東兗州,復遷西蜀重慶府巴縣擂鼓灘...
《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是唐代柳宗元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 維唐元和六年八月日,衡州刺史東平呂君卒。爰用十月二十四日,槁葬於江陵之野。嗚呼!君有智勇孝仁,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經百世。不克而死,世亦無由知焉。君由道州以陟為衡州。君之卒,二州之人哭者逾月。湖南...
《古衡州八景詩》是一首創作於現代的詩詞,文學體裁是古詩,作者是彭庵酩。作者簡介 彭庵酩,字子淵,號岩溪,湖南祁東縣人,大學文化,性情敦厚,愛好廣泛,行為散淡。涉獵舊體詩詞和篆刻藝術四十餘年,兼善刻銅刻竹,亦好字畫骨董。著有《問覺堂印草》、《古良軒印譜》、《問覺堂吟草》等書。古衡州八景 作...
衡州長沙會館外舞台聯 《衡州長沙會館外舞台聯》是清末近現代初王闓運的作品。作品原文 東館接朱陵,好與長沙回舞袖;南山籠紫蓋,共聽仙樂奏雲璈。作者簡介 王闓運,字壬秋,湘潭人。鹹豐丁巳補行壬子舉人,光緒戊申,賜翰林院檢討。有《湘綺樓詩文集》。
故有書院起唐元和間,衡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其後,乃復稍徒而東,以為州學。則書院之蹤於此,遂廢而不復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侯始因舊址列屋數間,榜以故額,將以俟四方之士有志於學而不屑於課試之業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都宋侯若水子淵又因其故益廠之,別建重屋,...
梁末陳初,一度廢東衡州,始興郡改屬衡州(州治在今英德市)。陳永定元年(557年)改安遠縣為安遠郡,隸屬東衡州,即韶州。陳天嘉元年(560年)復置東衡州,始興郡隸屬東衡州。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
③唐武德四年 (621) 在嶺南地區設定的行政區劃,治所在曲江縣,即今廣東韶關市西一里武水西岸。尋改為東衡州。 南北朝時期梁置番州 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523年),在嶺南地區將越州析出合浦、高興、齊康等郡置番州,治徐聞縣,即今雷州市。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中,又從番州分置高州,並改番州...
南朝時粵北行政版圖又幾經改易,梁天嘉年間(560-566)設東衡州、西衡州,東衡州約相當於今韶關,西衡州(治含洭縣,今英德)約相當於今清遠。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東衡州為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得名。隋開皇十年(590年),韶州併入循州,西衡州更名洭州。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洭州改隸廣州,隋仁壽元年(...
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年),分曲江縣西北境(含靈溪縣)置梁化縣,治所無考(舊稱郭東都),隸屬東衡州。十七年(518年),分梁化縣北置平石縣,治所在今樂昌市西北老坪石。隋開皇九年(589年),縣治遷趙佗城(今樂昌市西南二里武水西傍)。十二年(592年)廢平石縣入梁化縣。十八年(598年),改梁化...
衡東花鼓戲是衡州花鼓戲的一個流派,是湘中和湘南最具影響的一支花鼓戲。衡東花鼓戲劇工作者堅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普及上的基礎上提高,共整理傳統花鼓戲143個、劇本100餘個,唱腔曲牌288個。衡東土菜 衡東土菜源遠流長。清朝時期,三樟黃椒就因清脆可口、色味俱全,被賜為“貢椒”。此外,楊橋麩子肉、...
梁、陳時南部地區分置衡州(治今廣東英德市西北)、東衡州(治今廣東韶關市南)、桂州(治今廣西桂林市)等州,轄境縮小。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為潭州。東晉、南朝時為上流重鎮。梁置湘州 南朝梁置,治大活關城,即今湖北紅安縣西北界之老君山至天台山之河南新縣一側。北魏領安蠻、梁寧、永安三郡。北齊天保七...
宋,隸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衡州改稱衡州路,衡陽縣隸屬衡州路。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析衡陽縣東南鄉復置新城縣(今分屬衡南縣、耒陽市)。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改元朝衡州路為衡州府,衡陽縣屬衡州府,於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結束元朝統治歸屬明朝。明太祖洪武...
南嶽古為衡州之域。秦 統一中國後,南嶽衡山其地屬衡陽郡。三國吳 會稽王太平二年(257年),隸屬衡陽縣。西晉 永熙元年(290年),改衡陽縣為衡山縣,為縣名之始。隋 屬衡州郡。唐 屬衡州。55.88 屬衡州衡陽郡。元 屬衡州路。明 屬衡州府。清 因之。中華民國 廢府存道,直屬衡陽道。中華人民共和國 20...
民國二年(1913年)九月,裁府置縣,衡州府復稱衡陽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一月,湖南省實行行政督察區制,第五督察區機關設衡陽,衡陽縣屬第五督察區管轄。 民國二十九(1940年)五月,湖南省政府決定全省行政督察區由9個區改為10個區,駐衡陽的第五區改為第二區,衡陽縣屬第二督察區管轄。
衡陽歷史悠久,歷史遺址頗多。古屬三苗、楊越,戰國時為楚南重鎮。歷史沿革 公元前202年始建酃縣(治今珠暉區酃湖鄉),後設立鐘武侯國。衡陽分屬於衡陽郡和湘東郡,湘東郡治設酃縣(今珠暉區酃湖鄉)。西晉置衡州,治衡陽。東晉、南北朝先後設湘東郡、衡陽王國,首府設衡陽。公元589年,改湘東、衡陽兩郡為衡州。...
陳,析臨烝縣東屬地置新城縣(江東境域屬之),屬湘東郡。隋,廢湘東郡置衡州,並臨烝、新城及重安三縣置衡陽縣,隸衡州。唐武德四年(621),改衡山郡為衡州,恢復臨烝縣,臨烝、新城均隸衡州。開元二十年(732),臨烝縣復名衡陽縣,屬衡陽郡,江東地域屬之。五代十國,江東屬衡州,為五代十國中的...
公元589年,隋滅陳並改郡為州,並衡陽、湘東兩郡為衡州總管府。唐朝 唐天寶年間將衡州改稱衡陽郡,直至唐乾元元年復用衡州。肅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禦使,治衡州(今衡陽市),領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公元764年,唐朝為了加強對湖南地區的控制,設定湖南觀察使。湖南觀察使駐衡州。宋朝 為衡州...
三國時期,以湘江為界,東屬吳國,西歸蜀國。蜀國在衡陽市湘江西岸蒸水入湘處(今草橋旁)置臨蒸縣,吳國酃縣依舊,並於酃縣設湘東郡,取湘水以東之意。晉代統一三國,於公元395年把酃縣併入臨蒸縣,湘東郡也隨之西遷臨蒸縣。酃縣存世600年。到了隋代,統一廢郡改州,湘東郡與衡陽郡合併,改稱衡州,縣稱衡陽。199...
禎明元年(587),出為鎮南將軍、西衡州刺史。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渡江攻入建康,與臨汝侯陳方慶一起為東衡州刺史王勇所害。唐朝 李成義(?―724),又名李捴,唐睿宗次子,唐玄宗二兄,母宮人柳氏,史稱惠莊太子。垂拱三年(687年),封恆王。693年(長壽二年)改封衡陽郡王。後進封申王。唐睿宗初立...
公元五八九年,隋減陳,改郡為州,廢湘東、衡陽郡,設衡州,將臨蒸改為衡陽縣,州城、縣城均在今江東岸。唐朝天寶年間改稱衡陽郡,乾元元年復稱衡州。宋朝復為衡陽郡。元朝改衡州路。明洪武二年《二三八九》改為衡州府。清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析衡陽東南境置清泉縣。於是,衡州府轄衡陽、清泉、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