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荊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隸屬大閻家鎮。東距鎮政府駐地5.5公里,東北距市政府駐地17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4平方公里,全村306戶,94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荊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945人(2002年)
- 轄區面積:約2.4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95.5公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元末明初,一說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荊姓兄弟二人來此建村。本村系弟所建,故以姓氏取名為小荊家。同期翟姓遷入。後因地處大荊家村東,1965年春改稱為東荊家。 東荊家村位於海陽市南部,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39′。東與嶗峙埠村隔河相望,西與大荊家村毗鄰,北同西沽頭村接壤,南臨黃海。隸屬大閻家鎮。東距鎮政府駐地5.5公里,東北距市政府駐地17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5.5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6戶,945人。村中只荊、翟2姓,均為漢族,荊姓人口居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小荊家國小,1947年停辦。1951年春復學招生,1個複式班,教師1名,在校學生56人。1968年,發展為有5個班、6名教師的完全國小,在校學生174人。1982年,村自籌資金建新校舍20間,制標準課桌45套,教學設施日趨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1996年8月,村完小合併到西沽頭中心國小。1978-2002年,全村有2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1992年以來,村聘請市科協常年來村指導果樹修剪與管理,培訓技術人員,有2人獲得助理農藝師職稱。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人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92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166公斤,經濟總收入101.82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車輛96輛,機車102輛。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6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到2002年,新建瓦房186幢,人均居住面積28平方米。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後,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投資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4年,投資4萬元,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春,荊瑞生、翟海清、荊崇朴、荊振崇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荊瑞生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減租、減息、僱工增加工資、土地改革等運動。1945年1月,組織支前隊16人,隨軍參加解放萬第戰鬥。1947年,全村有38人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42人。曾有荊瑞生、荊崇朴、荊芳臣、荊奎朴、荊占朴、翟太春、翟同義、荊振信、荊振發、翟守林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委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婦女、治安、民兵等組織。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荊浩朴、荊奎朴、荊振江、荊芳臣、荊仁朴、翟同義、荊振發、荊振信、翟守國、翟守林。1999年6月,翟守國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2年4月,翟守林當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