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說書俑是東漢時期文物,現珍藏賀州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說書俑
- 館藏地點:賀州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東漢
- 類別:陶器
- 文物等級:二級
東漢說書俑是東漢時期文物,現珍藏賀州市博物館。
東漢說書俑 東漢說書俑是東漢時期文物,現珍藏賀州市博物館。文物歷史 1996賀州市賀街鎮採集。文物特徵 人呈坐狀,頭頂部戴帽,兩立耳,凸眼睛,臉呈瓜子形,大頸,兩手撫膝,穿長袍衣,外施紅釉,釉面已脫落。
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是在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墓葬出土的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其高56厘米,坐於圓形台座之上,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手執擊鼓槌前伸欲擊。文物介紹 下穿長褲,左腿屈膝,右腿上揚,赤足。身塗白粉,施朱彩。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憨態可掬,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說唱俑...
上身袒露,穿緄襠褲,擊鼓聆唱,神態誇張靈動,右臂有環狀飾物,右手持鼓槌,左手持鑼,左臂縛有響器,右腳上翹,赤腳。左腳彎曲呈蹲姿。出土時說唱俑頭部和右手握的小棒殘缺,其餘部分,如身、手、腳、底座均完整。由四川省博物館技術修復室在配合陳列展覽需要對該件說唱俑進行了修復與補配(殘缺頭部)。
擊鼓說唱俑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俑通高55厘米,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揚起,左臂下挾有一圓形扁鼓,右手執鼓槌作敲擊狀。俑人嘴部張開,開懷大笑,仿佛正進行到說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此俑...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徵,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從稽考。四川地區的漢俑獨具特色,內容較為豐富,在出土的許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此俑頭戴軟小冠,並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這個說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
東漢說唱俑是成都華通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此展品為東漢時期的陶瓷器,俑頭扎花結,臂戴玉箍,上身裸露。右手抱鼓,左手抬起作拍鼓狀。鼓腹,臀後撅,眯眼咧嘴,似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漢代說唱藝人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擊鼓說唱,以詼諧風趣的語言,模仿、扮演各種人物。四川出土的漢代說唱俑被視為中國說唱藝術的...
東漢褐色釉立式說唱俑,漢代文物,現館藏於徐州聖旨博物館。文物介紹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旋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髮髻;上身赤裸,通身施褐色釉,雙肩聳起;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兩眼,將嘴撇成歪嘴舌頭伸得老長並用力地舔鼻子。這些滑稽的動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東漢陶說唱俑,收藏於四川博物院。於四川省郫縣宋家林磚室墓出土。文物大小 高66.5厘米。文物特徵 泥質灰陶。頭頂作椎髻,雙目微閉,歪嘴吐舌,兩臂上聳,左臂戴環飾。左手托小鼓,右手執槌欲擊。上身赤裸,雙乳垂至腰際。鼓腹,臀部後翹。寬肥的長褲垂落至臀,似有繼續下落之勢。出土地點 四川省郫縣宋家林磚...
成都出土的著名東漢說書俑說明至少在東漢就有說唱藝術存在。但一般認為說唱正式形成於隋唐。當時的“勾欄”“瓦肆”說明說唱有著固定的場所,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發展。而北宋的“諸宮調”是說唱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元明時期,統稱“詞話”的許多曲種如“道情”、“蓮花落”、“彈詞”,它伴隨著城市的繁榮而發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