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說唱俑是成都華通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說唱俑
- 館藏地點: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科技孵化園9號園區
- 所屬年代:漢
- 類型:陶瓷器
- 所屬博物館:成都華通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東漢說唱俑是成都華通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
東漢說唱俑是成都華通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此展品為東漢時期的陶瓷器,俑頭扎花結,臂戴玉箍,上身裸露。右手抱鼓,左手抬起作拍鼓狀。鼓腹,臀後撅,眯眼咧嘴,似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漢代說唱藝人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擊鼓說唱,以詼諧風趣的語言,模仿、扮演各種人物。四川出土的漢代說唱俑被視為中國說唱藝術的...
四川漢代說唱俑,中國東漢時代在四川地區流行的一種隨葬陶塑作品。簡介 中國東漢時代在四川地區流行的一種隨葬陶塑作品。在四川省成都、郫縣、新都、金堂、樂山、遂寧、重慶等地均有出土。高度通常在50厘米以上,具有袒裸上身、左臂佩鐲、著褲跣足、一手執桴、一手抱扁鼓、或坐或立、神態詼謔等造型特徵。坐式說唱...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文物特徵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脫落。陶俑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
東漢陶塑說書俑。又名說唱俑。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坐式說書俑:高56厘米,泥質紅陶,模製。頭上著巾,戴笄,額前有花飾。大腹鼓凸,面部神情幽默、滑稽,前額數道皺紋,張口露齒。似一尊十分生動的說唱藝人形象。站式說書俑:高55厘米, 赤裸上身赤雙足,縮頸扭腰,右手捏鼓,左手握棒,似在敲鼓狀,眯...
東漢褐色釉立式說唱俑,漢代文物,現館藏於徐州聖旨博物館。文物介紹 說唱俑頭上戴著一頂旋紐的尖頂小軟帽,遠遠看去,頗似一個高聳的髮髻;上身赤裸,通身施褐色釉,雙肩聳起;將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兩眼,將嘴撇成歪嘴舌頭伸得老長並用力地舔鼻子。這些滑稽的動作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身袒露,穿緄襠褲,擊鼓聆唱,神態誇張靈動,右臂有環狀飾物,右手持鼓槌,左手持鑼,左臂縛有響器,右腳上翹,赤腳。左腳彎曲呈蹲姿。出土時說唱俑頭部和右手握的小棒殘缺,其餘部分,如身、手、腳、底座均完整。由四川省博物館技術修復室在配合陳列展覽需要對該件說唱俑進行了修復與補配(殘缺頭部)。
東漢說書俑 東漢說書俑是東漢時期文物,現珍藏賀州市博物館。文物歷史 1996賀州市賀街鎮採集。文物特徵 人呈坐狀,頭頂部戴帽,兩立耳,凸眼睛,臉呈瓜子形,大頸,兩手撫膝,穿長袍衣,外施紅釉,釉面已脫落。
墓群出土隨葬器物81件,其中陶器占69件,為各類舞俑、侍俑、家禽、家畜、生活用具等。同時出有環首鐵刀、五銖錢。最為珍貴的是一說唱俑,真實地再現了漢代說唱藝人的形象。河邊九龍山崖墓群的發掘為研究漢朝時期的墓葬制度、農業生活、經濟生活、藝術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河邊九龍山崖墓群被中華...
東漢車馬畫像磚:畫像磚於1986年文物普查期間在我縣鐵溪鄉收集。質地為黑灰色陶泥磚模鑄造。磚面長41.5厘米,寬38厘米。畫面以淺浮雕刻有一賓士著的馬拉斧車,形象鮮明生動。東漢說唱俑:1982年新津鄧雙鄉餘波橋右側東漢岩墓出土,俑高60厘米。說唱俑造型誇張,生動傳神,其頭前伸,眼半眯,右手握槌,左手抱鼓...
西漢時較有特色的獨立俑還有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彩繪指揮俑。這個俑像頭扎圍巾,下垂紅色飄帶,身穿紅白相間的戰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間系帶,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簡潔、洗鍊的手法,鮮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揮者的神氣,十分動人。不過漢代最有特色的獨立俑也許要數東漢時的說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說唱俑,所塑的...
《川劇里的中國》是達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出品的大型音舞詩劇。劇目簡介 《川劇里的中國》以“音舞詩劇”的藝術表演手法,通過川劇發展歷程和川劇自我創新兩條主線敘事。全劇以誕生於東漢時期的劇中人物——說唱俑為主線,見證了川劇演變的艱辛歷程,而川劇博物館的解說員則代表著新生的川劇客群,他們穿越時空的對話...
墓出土的大批將士、騎士俑軒昂肅穆;河南孟津及西安出土的西漢彩繪舞女俑與女坐俑形貌娟秀。濟南無影山出土的西漢樂舞雜技陶俑盤和洛陽燒溝儲運站第14號墓出土的東漢樂舞俑群,把高超的演技與歡樂的氣氛,表現得淋漓盡致。四川郫縣出土的東漢說唱俑把興會淋漓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成都天回山出土的東漢大陶馬、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