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三足陶釜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三足陶釜
- 館藏地點:廣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東漢
- 類別:陶器
東漢三足陶釜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東漢三足陶釜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東漢陶釜 東漢陶釜是東漢陶瓷器類文物,1973年6月15日鐵路國小家屬區出土,現收藏於貴港市博物館。 文物尺寸 高3.3,口徑4.5厘米。文物特徵 釜二隻,形狀一樣,侈口,尖唇,束頸,腹斜向中部,明顯凸出似雞胸形,小平底,灰白胎,質堅,施黃釉。
4月7日,鐘山縣文物管理所通報,初步認定該墓為東漢晚期墓,距今1800年左右,已出土瑪瑙耳鐺、陶釜、陶罐、紡輪、銅碗、銅錢、銅鏡等30餘件文物。深埋的瑪瑙耳鐺 鐘山縣東漢古墓出土瑪瑙耳鐺 在此次出土文物中,一對精美的瑪瑙耳鐺引人注目。耳鐺兩頭大中間細,形似中東鼓。在地底深埋千年,它依然色澤瑩潤,足...
此展品為東漢文物。直徑51厘米,高32厘米。該銅鼓直徑大於通高,系二道合范澆鑄而成,鼓面出沿,銅身渾圓並大於鼓面及腰,與足部同下,腰部緊束,足部矮而外侈,局部略殘,胴、腰、足際三段式折先進折明顯,胴、腰間有帶狀扁耳四個,每耳中部飾條形縷空,鼓面正中為光體十二芒,芒間夾蟬翼紋,芒外為單線...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的陶瓷器,是廣西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中較為典型、也是少有的完整器之一。現收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基本信息 名稱:細繩紋圜底陶釜 尺寸:通高15.5厘米,口徑12厘米 時代:新石器時代 來源:1973年出土於廣西大新縣歌壽岩遺址 收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文物介紹 直口、大斜肩,腹微折...
漢代臥姿陶狗 漢代站姿陶狗 漢代陶豬 漢代陶馬頭 漢代銅蓋陶罐 漢代帶蓋陶罐 漢代雙耳三足陶釜 漢代龜形陶搖錢樹座 漢代神獸陶搖錢樹座 漢代陶水田 漢代陶井 漢代彩繪陶房 六朝提桶陶小女俑 六朝陶牛 六朝陶羊 宋代三彩雙頭文吏陶俑 宋代三彩人首蛇身陶俑 宋代三彩戴枷陶俑 元代彩繪武士陶俑 明代釉繪彩陶...
1.西漢三足陶鼎 2.西漢陶釜 3.東漢三足陶倉 4.唐代四耳陶罐 第四節瓷器 1.青瓷虎子 2.六朝青瓷蓮花樽 3.唐代黃釉瓶 4.白花青釉瓷注子 5.宋代瓷熏爐 6.北宋小瓷碗 7.雙鳳朝陽算笠碗 8.龍泉平底碗 9.元代印花瓷瓶 10.成化粉釉花瓶 11.串塊白瓷枕 12.灰釉兔耳花瓶 13.鱔魚黃膽瓶 第五節雜件 1...
又如一種平底夾砂陶釜,有別於其他地方所見的圜底釜,還有罕見的內耳釜,兩耳置於器內側口沿下,都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陶器。一種開有對稱小孔的夾砂軟陶環狀提梁壺,也是僅見於高州、化州、遂溪等地。另有直壁大口盤、穿孔陶盅和陶杯、漏斗形器等等,形狀怪異,用途未明。陶器的紋飾也頗具特點,以水波紋、弦紋最...
遺物以墓葬隨葬品為主,出土有陶、銅、鐵、銀、石、料珠等。陶器主要為夾砂陶,陶色有灰陶、灰褐陶、黑褐陶、紅陶、黃褐陶等。可辨器型有釜甑、單耳鍪、盆、圜底罐、平底罐、小口平底瓮、大口瓮、缸、雙耳圈足甑、平底甑、圜底釜、雙耳釜、單耳釜、三足釜、矮圈足豆、單耳罐、雙耳罐、器蓋、碗(缽)...
圖3-27 陶三足盒(80) 圖3-28 陶四耳展唇罐(81) 圖3-29 陶雙耳直身罐(82) 圖3-30 陶瓿、三足瓿(83) 圖3-31 陶簋(84) 圖3-32 陶樽(85) 圖3-33 陶提筒(87) 圖3-34 陶筒(88) 圖3-35 陶杯(89) 圖3-36 陶燈(90) 圖3-37 陶熏爐(91) 圖3-38 陶釜...
漢文化層下面是戰國和春秋文化層混雜,出土有繩紋陶瓦、陶鬲和陶釜、陶豆等建築及日用生活器皿的殘片。文化內涵豐富。豐富的文化層和出土物告訴我們,榆陽古城應始於春秋晚期,興於戰國,盛於西漢,至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亡於戰亂,其存在歷史約千年左右。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曾對此遺址的局部進行了...
現場展出的《灰陶釜、灶》,是已知發現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曉建說,新石器時代的《附加堆紋灰陶鼎》是三足鍋,《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屜,下半部盛水,稱鬲,中間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舊石器時期,人類以燒烤為主,到了新石器時期,則開始用水煮、氣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現場一件新石器...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挪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
木城村;老王山、九層山、子王墳、月亮洞;摩岩石刻,母系社會的女陰圖騰,古驛道、石驛站、古井、古城牆,郎岱古鎮、毛口古鎮,有傳說是夜郎王夏宮的南極山;有木城碑,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古碑等以及出土的“青銅夜郎編鐘”,有在老王山絕壁月亮洞中發掘的傳說是夜郎王、王妃的遺骸和陪葬的白玉拱橋、陶釜...
商洛崖墓群出土了漢代釉陶壺、釉陶鼎、陶灶、陶倉、陶釜、陶罐、銅車軸、銅盆、車軎、銅盆、“五銖”錢等隨葬品。文物遺存還有記錄墓主人姓名、年號的題記,利用原岩雕成的石棺床、壁畫、人面獸頭等裝飾,以及原岩加工而成的水井、灶、廁所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附屬設施。考古人員在商南縣富水鎮的4座崖洞磚...
10.陶豆 11.瓦當 12.瓦當 13.瓦當 14.瓦當 15.瓦當 16.瓦當 17.陶罐 18.陶罐 19.陶瓮及器座 20.陶瓮 21.陶壺 22.陶壺 23.陶壺 24.陶壺 25.陶碗 26.陶盆 27.陶盆 28.陶缽 29.陶缽 30.陶缽 31.陶盤 32.陶釜 33.陶罐 34.陶罐 35.陶罐 36.陶奩 37.陶奩 38.陶爐 39.陶三足盆 ……
上層文化陶器主要為泥質灰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和黑皮磨光陶,還出土少量白陶。器物表面主要為素麵磨光,少量裝飾籃紋、繩紋、弦紋,流行穿孔裝飾。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大量出土鼎足、壺圈足、罐口沿和籬袋足。陶器器壁較薄,種類單調,完整器少,陶釜數量最多,其它為陶盆,陶罐,陶圈足盤,異形器,陶壺等...
梧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戰國到明清時代的出土文物有青銅器、鐵器、玉石器、陶瓷器、金銅器,其中以漢晉時期的出土文物居多,較為珍貴的有富民坊西漢窯址的陶釜、東漢銅尺、銅案、銅倉,西晉青瓷雞首壺、南朝青瓷騎馬俑、北宋元豐監鑄錢作坊和明桂王墓出土文物等。藏品保護 梧州市博物館在防潮、防乾、防蟲、防霉、...
老墳崗遺址出士文物有石鏟、石斧、石諧、石鐮、石網墜、骨針、陶鼎、陶罐、陶缽、陶杯等。陶器 陶器以泥質和夾砂紅陶、棕陶為主,均為手制,火候較低。紋飾有繩紋、弦紋、線紋、劃紋、附加堆紋等。其中深腹陶罐、斂口陶缽及鷹嘴飾是關中地區半坡類型常見的器物,雙唇陽尖底瓶、彩陶盆、陶釜形鼎等器物...
地表散布有陶、石器殘片。時代屬早商到春秋,為夏家店下層、上層文化遺存。戰國及秦漢文化遺址:位於朝陽縣瓦房子鎮三官營子村戲台地,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遺址保存較好。地表有大量陶釜、瓮、罐、盆等殘片和繩紋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漢徒河古城遺址:漢徒河(亦稱舊徒河)縣的縣治,據遼寧省著名歷史學...
良渚文化名山後類型)上下迭壓的地層關係,並獲得了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聯繫更為緊密、年代更精確的地層資料。夾砂紅陶、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彼此的消長變化過程很清晰。三是獲得了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時的墓葬資料。隨葬品為釜、圈足罐、圈足盤,個別陶鼎三足均殘應是作為陶釜隨葬的。
墓底中部偏南出一水波紋折腹盆,填土中出有陶釜口沿和完整的陶網墜等。M3為凸字形墓,用大卵石壘墓邊,類似墓道的開口在墓的長邊上,墓葬的開口於2B層下並打破第2C層,墓的縱剖面呈倒梯形,墓口長430厘米,寬230厘米,墓底長394厘米,寬184厘米,深230厘米,北壁中部突出一似墓道的坑寬180厘米,外突50厘米...
崇一學堂——陶行知紀念館 黃賓虹故居 吳承仕故居 張曙故居 第七章 館藏文物 春秋印紋硬陶罐 春秋青銅句鑺 漢前古(虝)漢磚 漢雙耳陶釜 漢印紋硬陶甑 插手風字形歙硯 插手背十六限端硯 汪廷訥銘眉紋歙硯 宋粉青瓷枕 宋影青瓷粉盒 南宋三足小碗 元卵白釉印花纏枝牡丹盤 戧金卵白釉把杯 籃釉瓷爵懷 葫蘆形...
陶豆 雙耳紅陶罐 骨佩鱅兩件 灰陶大口尊 褐陶罐兩件 灰陶鬲 灰陶鬲 灰陶鬲 單耳陶杯 灰陶罐 灰陶簋 灰陶釜 灰陶鼎 灰陶鼎 灰陶敦 石貝骨貝一組 青銅弩機 青銅劍一組 青銅鏃一組 青銅矛兩件 青銅戈一組 青銅鼎 西漢東漢之器物 陶奩 白陶缽兩件 滑石質半兩錢範 半兩與三銖錢一組 漢武帝五銖錢...
絲銀壩遺址,位於石泉縣城關鎮絲銀壩社區,為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據史料記載,子午古、新道由境內而過,現西萬公路也隔河相望,自古盛產絲綢得名。採集有繩紋夾沙紅陶、灰陶、紅陶板瓦、筒瓦、泥質細繩紋灰陶罐、繩紋陶釜等器物殘片標本。饒峰遺址 饒峰遺址,位於石泉縣饒峰鎮饒峰村,總...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灰陶高足鬲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彩繪蟠龍陶盤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單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雙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三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三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灰陶土鼓 夏灰陶繩紋甗 夏繩紋出戟三足陶鼎 夏彩繪幾何紋雙系紅陶壺 夏灰陶釜形斝 春秋蟠螭紋鐘鼓陶模 春秋鳳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