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鎮安縣、祚水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是漢代至清代的古遺址。

商洛崖墓群是中國西北邊緣崖墓遺存最集中和數量最多的,崖墓點722處,崖墓3936座。這些崖墓一般比較隱蔽不易發現,一面山崖上或有數座,或有十幾座聚在一起,也有數量達五六十座規模的崖墓群。除此而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崖墓選擇在高山頂部開鑿,其中不少崖墓已經接近秦嶺峰頂。其中,大面積的崖壁表面一般開鑿崖墓的數量較多,其開鑿順序是自上而下逐層進行。考古人員對100多座崖墓實地勘察後發現,商洛崖墓群大體可分為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磚室墓和異型墓等6大類型。商洛崖墓群的發掘將推動陝西南部至中國西南地區地域文化演變及喪葬習俗的研究。

2013年5月,商洛崖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洛崖墓群
  • 地理位置: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鎮安縣、祚水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
  • 所處時代:漢至清
  • 占地面積:10000 k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全天
  • 編號:7-0671-2-15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商洛崖墓群中,發現漢代“永和”年號題記(125~144年),可判斷這些崖墓的年代最早約為東漢晚期,並歷經兩晉南北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仍有修建。
1988年,陝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商洛崖墓群。
2003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商洛市博物館共同對商洛崖墓進行田野調查。
2006年元旦前夕,商洛崖墓考古科研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2008年8月,為推進商洛崖墓的研究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商洛博物館在商南縣富水王家莊這一區域進行了有針對性地調查和為期60天的考古發掘。
2021年1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專家對鳳冠石窟進行了專項勘察調研,認定其為“中國秦嶺淮河以南最大的石窟群”。鳳冠山石窟群隸屬商洛崖墓群,但當初的定性是崖墓,實則為石窟。

遺址特點

商洛市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嶺東段南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上游地區。這裡的崖墓以丹江上游流域為中心,逐漸向南北兩域分散延伸分布,並呈現逐漸減少的分布特徵。商洛崖墓群從西漢一直延續到明清乃至近現代,是中國延續時間最長的。從崖墓分布現狀看,商洛崖墓群是中國西北邊緣崖墓遺存最集中和數量最多的。商洛崖墓群共發現崖墓點722處,崖墓3936座。這些崖墓一般比較隱蔽不易發現,一面山崖上或有數座,或有十幾座聚在一起,也有數量達五六十座規模的崖墓群。除此而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崖墓選擇在高山頂部開鑿,其中不少崖墓已經接近秦嶺峰頂。其中,大面積的崖壁表面一般開鑿崖墓的數量較多,其開鑿順序是自上而下逐層進行。
考古人員對100多座崖墓實地勘察後發現,商洛崖墓群大體可分為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磚室墓和異型墓等6大類型。有的崖墓利用不規則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設木槓或在岩體上鑿出圓孔楔入木樁來擱置棺木,多位於險峻之處,類似於四川宜賓發現的懸棺。
崖墓一般由墓道、墓門和正室組合而成。墓室平面變化多樣,有方形、長方形、矩形、前窄後寬形、長方圓角形。墓室進深4~6米,寬3~8米,高2~5米左右。有無墓道則視所處岩壁的地勢而定,一般墓道都很短,在1~2米之間。墓門多呈長方形,有單層門框。主室為縱長方形時,墓門多在正中位置;主室為橫長方形時,墓門位置多不固定,或左或右或居正中。墓內附屬設施常見的有壁龕、燈台、耳室、水井、水池、排水溝、石棺台和灶台等。

主要建築

鳳冠山石窟
丹鳳縣鳳冠山雞冠群峰峰巔之下,約300米~600米處的岩壁上,分兩行鑿成大小不等的十多個洞窟。自西而東,由上而下為金雞洞、閻王洞、玉墾洞、三官洞、風婆洞、七星洞、娘娘洞、趙老爺洞、千佛洞、百神洞、陳半仙洞、老君洞(或稱紫陽洞,相傳鑿於宋代以前,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曾在此洞修行煉丹並“飛升”)。洞窟最大者,深6.3米、高1.8米。分前後兩室,門洞寬1.7米,後室寬1.95米。各洞頂部,多有線刻“十二生肖”,或“八卦”藻井。洞壁原有壁畫,今多剝落。部分洞門有磚瓦門額,花脊飛檐,雕樑畫棟。特別是最下一洞,洞口矗有六角型七級實心石塔一座。塔表有蓮紋、乳釘等圖案,古樸典雅。約高7米,迄今僅存1~4級,上部5~7級倒於塔下附近地面。
根據洞窟內頂部的雕塑花紋等及史志資料、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專家推斷,這些石窟最早開鑿於唐貞觀年間,已有上千年歷史。據考證鳳冠山十二石窟並非雕鑿於同一個時代,而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最遠可推至漢唐時期,最近形成於明清時期。部分石窟頂部雕鑿的丹鳳朝陽、犀牛望月等紋飾圖案清晰可辨,洞窟里的神像、蓮紋、乳釘等雕畫,對研究了解丹鳳的歷史文化及古人的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富水王家莊漢墓(崖墓)
富水王家莊漢墓(崖墓),在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30米的範圍內共發現墓50餘座,清理盜掘殘墓4座,發掘16座,發掘面積220餘平方米,出土陶、銅鐵各類隨器物計百餘件。墓葬形制可分四種類型:一為豎穴石坑墓、二為豎穴石坑磚室墓、三為崖洞磚室墓、四為崖墓。從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看,豎穴石坑墓的時代為西漢晚期,崖墓時代為東漢早期偏晚,豎穴石坑磚室墓和崖洞磚室墓時代比較接近,推測時代應為東漢中期以後。這樣四種不同類型的墓葬交錯在一起,而且都採取鑿山為穴這一方式,同時還存在時代早晚的不同,所以它們之間應該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內在聯繫,而這種內在的聯繫,對於認識和探索商洛和陝西南部崖墓的起源與傳播、演變與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物遺存

綜述
商洛崖墓群出土了漢代釉陶壺、釉陶鼎、陶灶、陶倉、陶釜、陶罐、銅車軸、銅盆、車軎、銅盆、“五銖”錢等隨葬品。文物遺存還有記錄墓主人姓名、年號的題記,利用原岩雕成的石棺床、壁畫、人面獸頭等裝飾,以及原岩加工而成的水井、灶、廁所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附屬設施。考古人員在商南縣富水鎮的4座崖洞磚室墓中發現有“元鳳元年”(前80年)“建武中元二年”(57年)等模印紀年的年號磚。磚上刻有龍紋、虎紋和幾何圖案。
商洛崖墓群
商南縣富水鎮崖墓發現的年號磚
漢代陶灶
2008年,漢代陶灶出土於商南縣富水鎮王家莊漢墓(漢代崖墓),國家三級文物。重2.94公斤,灶長35厘米,寬15.5厘米,高11厘米。泥質灰陶,長方形,做工精細,紋飾清晰。灶上的圖案為模印而成,和漢代畫像磚上的紋飾做工一樣均呈淺浮雕。灶體中空,灶檯面上有三個灶眼,其中一灶眼上置有連體釜,板面模印雙人跪坐燒烤宴飲圖案;後擋板上飾環紋、魚形圖案。
商洛崖墓群
漢代陶灶
漢代釉陶壺
漢代釉陶壺為黃色釉陶壺。2008年,出土於商南縣富水鎮王家莊漢墓。重5.765公斤,口徑16.5厘米,高10厘米,泥質紅陶,通體施黃釉。侈口,平沿,高領,長徑,鼓腹,圈足,肩部與腹部間飾三道凸弦紋,兩側模印鋪首銜環;上承博山爐式蓋,出土時翻倒於釉陶壺近旁。
商洛崖墓群
漢代釉陶壺

歷史文化

崖墓
崖墓是東漢時期(25年~220年)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於河流兩岸的陡坡峭壁上‚當地人稱之為“跑匪洞”“巴人洞”。崖墓與懸棺一樣,歷來是中國考古界研究墓葬文化的重要課題。長期以來,人們對商洛境內的崖墓的建造年代、性質、功用等眾說紛紜。2003年,陝西省文物局和商洛市文物考古部門將石室文化遺存列為重點研究課題並進行全面考察研究。

研究價值

商洛崖墓群發掘將推動陝西南部至中國西南地區地域文化演變及喪葬習俗的研究。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商洛崖墓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商洛崖墓群,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鎮安縣、祚水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
王家莊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商洛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商洛崖墓群(富水王家莊村),路程約11.4千米,用時約1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