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鎮

東流鎮

東流鎮,安徽省東至縣轄鎮,是東至縣中心城鎮之一。位於皖江南岸,北接勝利鎮,南連堯渡鎮

東流鎮總面積13057公頃,下轄12個行政村(含1個回民村)、3個社區,總人口31689人。東流鎮是全國重點鎮、安徽省副縣級鎮,安徽省擴權強鎮試點鎮。是沿江重要港口,以山水、歷史文化為特色的濱江工貿旅遊城鎮。

東流鎮水陸交通便利,境內河湖交織,港口密集,206國道、廣濟高速、京福高速及銅九鐵路穿境而過。長江岸線20公里,港口岸線6.8公里,分布著碼頭口岸11個。2017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26億元。

東流鎮原為東流縣的縣城。漢代彭澤石城二縣屬地,晉代為彭澤縣黃菊鄉,陶淵明曾隱居東流藝菊,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取北宋大詩人黃庭堅“滄江百折來,及此始東流”詩句中的“東流”而得名。

東流鎮密布著陶公祠秀峰塔天然塔東流古街東流古城大曆山曾國藩大營、炎帝廟天主教堂等眾多歷史遺存和文南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1月,東至縣東流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流鎮
  • 外文名稱:Dongliu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東至縣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2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東流鎮長江路
  • 電話區號:0566
  • 郵政區碼:247230
  • 地理位置:皖江南岸
  • 面積:13057公頃
  • 人口:31689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東流古文化區
  • 火車站東至站
  • 車牌代碼:皖R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水文,土壤,氣候,自然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概況,社會事業,郵政通信,城鄉建設,民生保障,環境保護,風景名勝,概況,景點,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公元953年設東流縣,歷史變遷而縣制無有更易,1952年建城內鎮,1953年改為城關鎮,1958年撤銷城關鎮,成立城東人民公社。
1961年劃屬雙塔區,1964年從設東流鎮,1969年併入向東公社,1972年改為東流社,1978年在設東流鎮,1985年升為縣屬鎮。
撤區並鄉村時,將長安、長嶺鄉併入東流鎮,逐升為副縣級鎮。
  • 命名由來
東流鎮瀕臨長江南岸,取“大江曲折來,到此如東流”詩句中的“東流”為名,晉代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曾在東流種菊,古稱東流為“菊所”、“菊邑”,還因鎮內秀峰、天然兩古塔對峙,又稱“雙塔”。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東流鎮下轄3個社區、12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341721101001
121
東流社區
341721101002
121
菊江社區
341721101003
121
城北社區
341721101200
220
金山村
341721101201
122
狹陽村
341721101202
220
長嶺村
341721101203
121
城東村
341721101204
220
長安村
341721101205
122
張崗村
341721101206
220
密豐村
341721101207
220
橋東回民村
341721101208
220
塔青湖村
341721101209
220
紅葉村
341721101210
220
龍王湖村
341721101211
220
稠林村

地理環境

位置

東流鎮位於皖南江邊,屬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轄鎮,距安慶上游35公里,九江下游121公里,分別與勝利鎮堯渡鎮大渡口鎮相接。行政區域面積13057公頃。
東流鎮

地貌

沿江及河湖岸側,發育三級階地:一級階地為河漫灘階地,海拔10米,沖積、湖積形成全新世沉積物;二級階地海拔20—30米,由沖積、坡積——沖積形成下蜀粘土層及網紋紅土;三級階地海拔40—60米,沉積有安慶組礫石層。瀕湖崗地,波狀起伏,海拔高40—50米。升金湖周圍海拔20—30米,升金湖北岸與長江拐彎處,形成最新的現代沖積層,為灰、灰黃色亞粘土、粉砂、砂礫層。西側江中沖積形成江心洲,標高一般在10米左右,汛期多低於江面。
鎮內除湖泊崗地外,也殘存丘陵,由志留系——二疊系及中生界砂岩、頁岩、石灰岩組成。海拔多在100—200米,或不到百米,多為孤丘殘崗。丘陵、崗地間有小面積沖積平原,形成圩區和農田。

水文

鎮區原屬古長江水道,後來水面退縮,遺留下一系列湖泊。大者如升金湖,跨東至、貴池兩縣,東至縣內水面298.7平方公里(含長江水面東至段)。其餘七里湖、小七里湖、太白湖、養馬湖、團洋湖、黃泥湖、狹陽湖等16個湖泊,大者水面1000餘畝,小者水面100—300畝,散布在自香口至姜壩10多個鄉境內。湖區地形低凹,湖水最深達10餘米。由於墾湖圍田,湖面逐漸縮小。
千年古鎮-東流鎮千年古鎮-東流鎮

土壤

紅壤土類是東流鎮面積較大,分布最廣的一個土類。面積269.5萬畝,占全縣土壤面積(除草甸土,下同)的68.2%,遍布於縣境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盆緣高地。紅壤主要成土母質以泥頁岩類為主,其次為第四世紀紅色粘土。土層深厚,多在60厘米左右,坡度較平緩,一般在10—30度,心土是黃紅和棕紅色,乾時堅硬、板結。酸鹼度4.5—6.5,呈微酸性反應,表層有機質含量中等,普遍貧磷少鉀。

氣候

東流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東流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0.2℃ 。春秋較短,冬夏較長。

自然資源

東流鎮水資源豐富,各生產部門利用水量年均4.8億立方米,只占年產水量的20%。山區水資源多,而利用率低,圩區則水多為患。縣境水資源,主要是河川徑流,由雨水補給,多年平均天然地表徑流深為710毫米,徑流總量為23.13億立方米,最高年是1954年,為44.48億立方米;最低年是1978年,為11.58億立方米。徑流量地區分布:洲圩區為3.46億立方米,丘陵區3.53億立方米,山區16.14億立方米。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力71萬立方米,
農業盛產棉花、水稻、油菜;水特產品種繁多,產量大,是長江三大時鮮的產出地;森林覆蓋率達65%,主要有松、杉、樟、竹;畜禽業以牛、羊、鴨為主。

人口

新中國建立後進行過三次人口普查(1953、1964、1982),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總戶為94889戶,總人口469730人,其中男性242498人,占51.62%,女性227232人,占48.38%。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18年增加歷5885人,平均每年增加8660人;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相比,29年增加216183人,平均每年增加7454人。與1949年解放初期兩縣總戶數、總人口相比,戶數增加31947戶,人口增加232092人,平均每年增加7033人。2013年東流鎮人口為75582人。東流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擁有滿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
2017年,東流鎮常住人口31689人。

經濟概況

綜述

東流歷來為東至縣的工業重鎮,2010年鎮內有工業企業54家,開發了一批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形成了以東至華源為龍頭的東至紡織業和造船、航運業,以魏氏禽業為龍頭的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市場發育完善,百貨、土產、五交化、醫藥、農資、木材、糧油、燃料、水產、果品等商業網點星羅棋布,具有農貿、竹木柴炭、水產品、針紡織品、小商品和糧油等六大專業市場。農業以糧油、棉為主,東流大米(香米)為出口創匯產品,水產品居池州市前列,年產量3500噸,特產有鰣、鰻、刀魚、鱉、螃蟹、麥魚等。

第一產業

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820元,比2010年增長24.5%;農業總產值3.9億元,比2010年增長14%。完成七里湖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編報;突出“一村一品”,重點扶持和實施野葫蘆、苗木花卉、庭院經濟、水產養殖、野山雞馴養、菊花種植和大棚蔬菜等農業產業化項目;組建稠林農機合作社、橋東苗木花卉合作社和陶公菊合作社、紅葉瓜蔞合作社和珍禽合作社、長安大白鵝合作社等;山塘清淤、擴挖38座,橋東村老河道清淤1200米,啟動東6號溝清淤換閘工作;全面奪取抗旱保插、保苗和“6·10”洪澇災害抗災救災工作勝利。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160元;農業總產值4.2億元;糧食總產4.6萬噸,增長5%;畜牧業實現8%增幅。新增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新增種植、養殖、土地流轉等特色專業合作社9家;3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山塘擴挖33座,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項目和1萬畝水利高標準項目開工建設;累計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1527萬元,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7個。

第二產業

2011年工業總產值10.16億元,比2010年增長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7.5億元,比2010年增長3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6.17億元,比2010年增長50%;企業納規1家。園區完成260多畝土地平整;10千伏園區高壓專線建成並投入使用;幫助企業融資3000多萬元;完成園區土地報批1300多畝。2012年工業總產值14.0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8.25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額6.26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個,新引進規模項目6個,竣工投產規模項目5個,逐步形成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和新材料、機械裝備製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等主導產業。
2017年規上工業總產值24.7億元,同比增長10.9%,完成全年目標的101%,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2億元;新引進規模項目12個,其中億元以上省外項目6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5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112%;外貿進出口額260萬美元,利用外資400萬美元;新增限上服務業企業1戶。
2017年成功引進高端中醫藥櫃製造、軸承製造、園區駕校、稻穀收納倉、東方紙業二期、園區光伏發電等項目。先後盤活福明林產、創威油脂、東傑建材、長金種子4家殭屍企業。匯遼新型建材年產600萬平方米GRC構件項目,一期竣工投產,二期完成土地平整,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尤比特年產300萬套軸承項目,鋼構框架主體建設完畢,辦公樓竣工。安徽三生展俱有限公司年產5萬米中西醫醫藥藥櫃項目順利投產;禾健米業3萬噸稻穀儲備庫及深加工項目竣工。

第三產業

對外經濟
2011年,完成天然塔仿古修繕2200平方米,評審東流老街保護性規劃,編制鎮區各景點解說詞;首家三星級印象東流大酒店開工建設,東流田園文化休閒度假區項目、升金湖生態科考中心項目穩步推進;積極爭創安徽省最佳旅遊鄉鎮和兩家三星級農家樂,完成酒文化特色農家樂建設。2012年,修復設計東流老街較典型6幢古建築2156平方米,設定和完善長江路等鎮區地名標識牌和東流老街等五個重點旅遊景區的宣傳標識牌;印象東流大酒店即將開業,江景生態觀光園項目簽約實施,升金湖生態科考中心投入運行。2011年商業網點771個,從業人員140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000萬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657萬元。2012年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個;外貿進出口總額200萬美元,利用外資600萬美元。
招商引資
2011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52億元,比2010年增長85%。正式簽約項目7個,協定總投資額25.95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個,為華孚30萬錠色紡產業園項目,投資額22.5億元。皖能發電、寧都林產、六合礦業、北京微晶玻璃製造及上海醫療器械製造等在談項目5個,協定總投資額7.4億元。2012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8億元。引進項目8個,協定總投資額9.6億元;其中超1億元項目5個,分別是氧化鈣項目、港口物流園項目、江景生態觀光園項目、再生資源利用項目、園區配套綜合體項目。

交通概況

東流鎮位於東至縣城西北部20公里處,堯渡河由此入江,濱臨長江黃金水道,2011年,東流鎮擁有客、貨、渡等專業碼頭11個,其中3000噸級泊位2個,渡口2處,是東至縣貨物中轉站和集散地。206國道和在建的沿江高速,京福高速、銅九鐵路貫穿境內,扼水陸交通咽喉,長途客車可直達上海、常熟等大中城市,北距318國道僅26公里,越長江大橋安慶機場可江河海連運公鐵水並通人流物流通暢快捷。

社會事業

郵政通信

明清時期縣內設有驛站、鋪遞22處,東流設有水驛,沿江建有9汛10墩,墩夫“無事傳文,有事傳烽火”。清末,兩縣設有郵局。民國六年(1917)撤驛站,秋浦縣始設電報局。1946年,東流縣始設電信局。民國二十年,兩縣成立長途電話管理處。抗日戰爭時期,至德縣先後安裝西門子五門總機。據民國三十六年統計,至德縣出口函件5.76萬件,出口匯票700件,每日出口包件3至5件。
解放後,郵政與電信事業發展很快。1950年東流、至德兩縣出口函件5.31萬件。1987年總包郵件交換量達90138袋,出口函件106.53萬件,是1950年的20倍。1987年全縣有郵電局所、代辦所、代售處115個,正式職工191人;主要設備有BRL01型電報綜合調度設備,JZHQ—1型720門縱橫自動電話機,12路增音機和3路載波機等5部;市內電話達339戶;農村沒有電話交換點12個,總機容量660門,並建有農話線路429.6桿公里,二級郵路1條,汽車郵路7條,累計273公里,城鄉投遞段83條,累計單程長度1815.3公里,實現了村材通郵路,鄉鄉通電話。

城鄉建設

2011年,紮實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鎮區、園區道路綠化工程基本完工,長江路、陶公路和學湖路綠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設計完成待評審;東流老街100套廉租房主體工程完工;農村綜合服務樓建成使用,政務新區框架進一步拉開;農村清潔工程全面實施,累計建成垃圾池272個,新建垃圾中轉站1座,採購安裝垃圾桶440個,聘請保潔員及環衛人員40多人,配置45輛垃圾運輸車和保潔設備,基本實現定點傾倒、規範化處理。
2012年,投資30多萬元重點整治菜市場和屠宰場內外環境,整修長江路、陶公路1000平方米破損路面和兩處下水道;投資60多萬元,對長江路、陶公路、園區進行復綠補綠,栽植香樟、廣玉蘭、杜英等各類苗木1500多株,新建綠地6000平方米;投資30多萬元對三條小區道路實施硬化,建成800平方米老年休閒活動廣場;完成300套公租房主體工程建設和東流鎮地形圖修測工作;首批美好鄉村示範點金山村桑樹組和城東新村整治任務基本完成,第二批206國道沿線的長嶺村、狹陽村、張崗村的美好鄉村示範點完成規劃設計和招投標工作;完成514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和金山村5千米“村村通”工程;實施19.6千米路肩硬化惠民工程;及時兌付65.7千米道路養護資金。
2017年危房改造任務55戶順利通過驗收。完成改廁調查摸底工作,17年稠林村完成20戶改廁任務。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完成第三次土地調查,制止違法用地6宗,報批建設用地指標47畝,完成41.6畝增減掛復墾地塊整改。

民生保障

2011年市級標準化幼稚園開工建設,總投資額132萬元的1600平方米校安工程完工;敬老院二期工程建成運行,新建面積2000平方米,新增床位60張。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部分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殘疾人生活救助等資金一卡式發放到位;完成貧困殘疾人救助調整摸底工作,實行農村低保戶全面動態管理;菊江社區戲迷俱樂部、東流社區中老年秧歌隊以及城北社區舞蹈隊得到全面加強;鎮綜合文化站和計生服務所建設使用;完成長安村、密豐村4100多人農村飲用水工程;在全縣率先完成2.18萬農民參合籌資任務,參合資金110.78萬元,參合率達100%。
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嚴格執行“村半月,鎮一月”信訪隱患排查工作制度。2012年全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項目九大類49個項目點建設,其中廣播電視“村村通”25個項目點,留守兒童之家6個項目點,農村危房改造及村莊整治2個項目點,農家書屋3個項目點,水庫除險加固2個項目點,公租房及廉租房建設1個項目點,鄉鎮示範幼稚園建設1個項目點,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2個項目點,“一事一議”財政獎補7個項目點。市級標準化幼稚園建成於9月順利開園。
累計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6萬元、農村五保戶供養10.6萬元、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16.5萬元;新農合籌集參合資金113.065萬元,參合人數22613人,參合農戶6321戶,參合率100%;受理縣外住院補償372人次,縣合醫辦下發外地住院補償398人次,核報醫療總費用224.13萬元,補償資金106.96萬元;辦理新增醫療就診卡142戶,補辦就診卡125戶;城鄉居保參保16381人,參保率90.71%,其中擴面2092人,待遇領取3534人;城鎮醫保參保3476人,參保率106%。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1件,其中成功調處重大群體矛盾糾紛3件,調處率100%,成功率100%。開展經常性安全生產大檢查4次,重點時段安全生產檢查3次,消除安全隱患11處;開展重點時段、關鍵部位消防安全大檢查6次。
2017年新增就業700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3.8%,完成2000多名未參保人員參保登記工作,完成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全年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責任事故。2017年向部隊輸送優質兵源10名,預備役2名。

環境保護

東流鎮逐步淘汰20噸以下燃煤鍋爐,進港道路、金翔、菊江、茅屋街碼頭均按期完成硬化工作,拆除非法采砂船舶12條、非法泊位1個;在鎮域範圍內全面開展陳年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工作,取得“三大革命”階段性成果,在中央、省環保督查期間未接到一起投訴。

風景名勝

概況

東流鎮森林覆蓋率達60%,世界著名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金湖的核心區座落在該鎮。每年有20萬隻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禽在此越冬棲息。境內以堯舜文化為主題的大曆山風景區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東流古城與黃山市的屯溪老街宏村西遞古民居一脈相承,同為徽派建築的經典之作。

景點

東流鎮旅遊景點(不完全統計)
簡介景點圖片
東流古文化區
東流古文化區,又稱東流古城,位於東至縣東流鎮,是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東流古文化區原為東流縣治所,因瀕臨長江,取“大江東流”之意為名。東流古文化區是國家AAA級景區,是以古祠堂、古塔、古街、歷史名人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旅遊區,是徽派建築的代表。
東流古文化區東流古文化區

陶公祠
陶公祠,又名靖節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時東流屬江西彭澤,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曾住東流種菊,並作《勸農》、《九月閒居》等詩篇,故東流又雅稱“菊邑”,流經東流的長江謂“菊江”。後人們慕陶公高風亮節,建祠祀之每年都要在此舉辦東流菊花節
陶公祠陶公祠

秀峰塔
秀峰塔與天然塔南北相峙,在陶公祠北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刑部司獄金城買麗山門外山城建造。金城認為:“縣學之脈,發自歷山,少聳拔之勢。雖東有畫龍寺,北有天然塔,柳堤外接湖亭,內寺控引有情。若南關當學宮之巽,再峙一塔,塔補文樞,更增秀氣。”於是修了此塔,以秀氣名這。塔高十餘丈,五層六方,以磚石砌成,似彩筆插天。塔與陶公祠相連,人們瞻謁陶公祠後,必登塔遠眺。七里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眼底風光美不勝收。
秀峰塔秀峰塔

天然塔
天然塔坐落在鎮北回龍山上,因地勢“培婁卑伏,形家短焉”而建塔,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三月,三載而成。塔高十一丈,周6丈6尺,五層六方,磚石結構。每層門開六扇,內設樓梯,拾級登攀,可至塔頂。“上頂以金,下底以石”,飛檐翹角,規制壯觀。清人馮荃寫道:“一塔天然俯碧流,登臨四面景全收。山連吳楚開雲日,江涌瀟湘過客舟。遠村煙浮元亮圃,近城風扇謫仙樓。春光到處都成畫,茅屋人家隔水洲。”因建塔籌款施工一帆風順,又巧逢邑人李承祚鄉試中舉,大家認為是天然盛事,便名之為“天然塔”。
天然塔天然塔

東流老閘
東流老閘,共13 孔,單孔淨寬8米,淺孔單孔淨寬5米,閘底高程淺孔為9.5米,深孔為8.5米,最大泄量約2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效益約為10萬畝。
東流老閘東流老閘

炎帝廟
炎帝廟位於東流鎮長江路中段東北側。建於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斗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
炎帝廟炎帝廟

東流天主教堂
東流天主教堂,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後,天主教傳入,最初是比利時籍神父勸民入教,後南斯拉夫籍呂伯爾及察哈爾省蔚縣陳哲民神父相繼在境內各村發展教徒。1850年,信教者漸多,為東流最早的天主教活動場所。抗日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由於戰亂,大多數信教者沒有活動。49後天主教正常活動得到保護。
東流天主教堂東流天主教堂

曾國藩大營
據《清史稿》和有關史料記載:清鹹豐十年(1860)元月,曾國藩由宿鬆動身,繞道江西浮梁桃墅店和安徽至德(今東至縣),設營於東大街敦仁里洪家大屋。鹹豐十一年(1861)正月,太平軍由石台入祁,直逼祁城。當時黃文金等軍進攻景德鎮,湘軍的江西糧道被斷絕。三月五日(4月14日),曾國藩為打通浙江糧道,親自率兵打徽州府城歙縣,戰敗而歸。鹹豐十一年四月一日(1861年5月10日),曾國藩被迫將兩江總督衙門移至東流縣(今東至縣東流鎮)縣衙,為湘軍攻打安慶太平軍運籌帷幄,策劃於大營之中。
東流曾國藩大營東流曾國藩大營

黃泥湖
黃泥湖距東至縣城12公里,也稱皇帝湖、黃金湖。因湖周山丘土壤均呈黃色,湖裡的泥土也是黃土,有泥皆是黃,故稱黃泥湖;又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曾在湖上練兵,湖畔牧馬,至今仍留有"系馬樁,飲馬灘,古渡,井泉,磨刀石"等遺蹟,又稱黃帝湖;湖面面積1.1萬畝,有大小半島和湖心島8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古時江湖相連,水產豐富,湖周谷香,古有港曰梅子港,商貿繁榮,美其名曰黃金湖。
黃泥湖黃泥湖

榮譽稱號

全國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安徽省最佳旅遊鄉鎮
安徽省重點中心鎮
安徽省擴權強鎮試點鎮
安徽省文明城鎮
全國重點小城鎮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東至縣人民政府-東流鎮專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