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河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東河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東河區政府對 過去一年的工作做出的總結性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河區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工作報告
  • 時間:2013年
  • 地點:東河區
工 作 報 告,簡要回顧,主要任務,工作安排,

工 作 報 告

——2012年11月18日在包頭市東河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
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包頭市東河區人民政府代區長 史文煜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簡要回顧

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大力實施“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富民強區”戰略,攻堅克難,團結奮進,圓滿完成十五屆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開創了東河區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堅持發展第一要務,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經濟運行不穩帶來的風險考驗,努力調結構、促增長。2012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36.9億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增長16%;三次產業結構預計調整最佳化為1.5:40.5:58。財政收入預計完成2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5.4%,其中,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為98.8%,可用財力達到8.4億元,較2007年純增4.3億元。
——發展支撐更加有力。堅持產業支撐、項目帶動戰略,統籌推進“四個現代產業”加速發展,努力擴投資、上規模。五年實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28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2012年,城鄉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339億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增長21%。五年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協調銀行融資籌集資金近70億元,為實現全區經濟社會較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城鄉面貌不斷改觀。堅持規劃引領、城鄉統籌並進,以城市建設驅動產業發展,以城市創建提升地區形象,努力強基礎、優環境。五年開工房地產項目504萬平方米,竣工334萬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07年26平方米提高到30.8平方米;新改擴建道路面積61萬平方米,城區人均道路面積由2007年8.5平方米增加到10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007年36.8%提高到41.3%,為“三宜”新東河建設奠定紮實基礎。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堅持執政為民理念,著重解決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促增收、惠民生。五年累計為民興辦好事實事71件,每年用於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項目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70%以上。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30620元,是 2007年的1.8倍,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15129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3.5%,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堅持鞏固和諧局面,協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爭先進、樹形象。五年來,先後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自治區旗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優秀區”、“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榮譽;為包頭市承辦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等殊榮作出積極貢獻。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項目帶動戰略穩步實施,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重要抓手,引進建設了一批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重大項目,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五年開工建設重點工業項目62個,完成投資350億元。鋁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投資90億元的包鋁2×33萬千瓦自備電廠、30萬噸電解鋁綜合技改、2萬噸精鋁和30萬噸碳素等項目開工建設,東方希望300萬噸氫氧化鋁項目已完成前期審批正在紮實推進,帶動鋁產業加速向煤電鋁一體及氧化鋁配套方向轉變發展;引進實施鋁輪轂、鋁型材、化成箔、鋁合金鑄件等產業延伸與配套項目,具備了鋁輪轂250萬隻、鋁型材10萬噸、化成箔2200萬平方米、鋁合金汽車配件75萬件、電解鋁42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自治區重要的煤電鋁及鋁深加工產業基地。產業多元化發展步伐加快。德國南方化工、銳博鎳鈷新材料、鑫環機械、晟豐高速列車提速彈簧等項目建成投產,中鐵山橋與呼鐵局鐵路軌道高端裝備製造項目進展順利。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深入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吸引礦山機械等14戶“城中企”入園轉型發展;推動資源型產業改造升級,包鋼整合楊圪塄礦業優質焦煤綜合改造項目已獲得自治區批准;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落實貸款貼息和爭取扶持資金超億元。鋁業園區實現規劃擴容。園區面積由20平方公里擴至70平方公里,新擴總規正在上報自治區政府審批。2012年,入園企業達128家,已建成投產85家,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3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4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50億元,成為自治區沿黃沿線經濟帶重點工業園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1家,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09億元,是2007年的2.5倍,年均增長15.8%。
第三產業實現新提升。第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預計達到57%。現代物流業發展迅速。成立規劃占地32平方公里的現代物流園區,公積板、東興、古城灣、國際陸港四大物流基地帶動全區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華通、鐵鑫、伊東、公鐵等物流企業穩步壯大,天蒙石油建成投入運營,中石油30萬立方米管道油庫、華資40萬噸國家儲備糖庫等項目有序推進,引進華電、中鋁國貿等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央企業投資百億元建設環保物流基地,截至目前,現代物流園區已入駐企業398戶,累計實現稅收17億元,成為我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商貿服務業繁榮活躍。維多利、新天地、藍澤匯金、華冠四大商業廣場順利實施,巴彥塔拉大街黃金產業帶建設步伐逐步加快;欣龍商貿城、紅星·美凱龍喬家金街、鵬成二手車交易市場等一批大型商貿專業市場建成投入運營,輻射帶動力日益增強;全聚德、包百大樓等知名連鎖企業入駐經營,商業業態和經營檔次大幅提升。文化旅遊業發展提速。深入挖掘西口、老包頭、民俗等特色文化旅遊資源,編制完成《東河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南海濕地風景區晉升國家“AAAA”級景區,實施了中國黃河濕地博物館、金駱駝酒文化博物館、內蒙古電力科技博物館、保利體育休閒公園、東壩濕地度假村等項目,打造了西口文化節、老包頭風情旅遊節、南海濕地風情節等系列文化旅遊節慶品牌,旅遊接待能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榮獲“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遊名區”稱號。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197億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
農牧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全面貫徹“南菜北薯”戰略,年產蔬菜達30萬噸,成為我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產業基地初具規模。以華鹿、祥利豐萬畝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建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全區蔬菜保護地面積達2.8萬畝,果樹、葡萄種植面積達1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達1萬畝,特色種養基地達60個;年供種苗3000萬株的現代集約化蔬菜育苗中心建成並投入運營,成為全市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種苗培育基地。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區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達到32個,佳園、沙爾沁、南海黃河金翅等綠色品牌農產品暢銷區內外;鹿王羊絨、金駱駝酒業等15家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2012年,預計實現銷售收入13.5億元,增加值3.3億元。農業基礎更加紮實。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5000畝;整理土地面積3.3萬畝,新增高標準農田1.6萬畝。惠農力度不斷加大。累計發放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各類惠農支農資金1.5億元。
(二)城鄉一體步伐加快,“三宜”魅力有效彰顯。五年累計投資200多億元,實施並完成54個重點城建項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宜商、宜居、宜游新東河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城鄉建設紮實推進。區域面積由90平方公里擴至470平方公里,編制《東河區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北梁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巴彥塔拉大街城市設計》等十項規劃設計,確立以巴彥塔拉大街為軸打造20公里黃金產業帶、南部組團打造占地約72平方公里的生態休閒濱湖新區、北部組團打造占地約13平方公里的多元文化旅遊區、東部組團打造占地約100平方公里的現代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區的 “一軸三組團”城市發展空間布局,城市框架大幅拉開。投資120億元實施鑫悅凱、惠民新城等保障性安居工程32個,完成北梁棚戶區改造1.13平方公里,建成保障性住房210萬平方米,解決2.6萬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投資30億元推進東二里半、王大漢、鄭二窯等城中村改造12個,建成村民安置住宅57萬平方米、商業住宅80萬平方米;投資5億元實施東富、章蓋營等新農村建設29個,累計48個村通公路、43個村通安全飲水,有線電視、文化場所實現全覆蓋。
承載功能逐步提升。投資30億元新改擴建包伊公路、站南路、工業南路、公園北路以及鋁業園區道路等城市主次幹道、小街巷97條;通過小鍋爐併網、供熱二次管網改造,改善供熱面積700萬平方米;實施巴彥塔拉大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改擴建東污水和鋁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6.5萬噸;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70萬平方米;健康水工程惠及民眾30萬人;完成大包鐵路電氣化工程、集包鐵路第二增線、G6高速和110國道改擴建征拆任務,保證了國家、自治區重點交通工程項目順利進行。
人居環境日益最佳化。以“三城同創”為契機,注重精細化管理,城市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健全。加大對市容“十亂”現象、“五小行業”清理力度,市容環境和城區面貌明顯改觀;拆除違法建設25萬平方米,制止非法圈地1700畝,立案查處違法用地325起,有效遏制了違法用地行為。深入實施“藍天、綠水、青山、大草原”工程,大青山南坡綠化、三北四期防護林等種植樹木1000餘萬株(叢);投資4.8億元、21.3公里的黃河堤壩護堤工程東河段全線貫通,黃河濕地、白銀湖等生態修復工程順利推進;完成主城區“三片兩線”污染源企業搬遷,拆除和整治燃煤鍋爐533台,取締違規煤場、磚窯106個,圓滿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城市生態環境逐步最佳化。
(三)民生投入持續增加,社會各項事業統籌推進。堅持發展為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富民強區進程不斷加快。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就業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投資4000萬元、建築規模8300平方米的就業社保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全區城鎮累計新增就業7.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1萬人,農民轉移就業6.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無零就業家庭出現;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5.8萬人,發放自主創業小額擔保貸款2.5億元。民生保障擴面提標。全區城鎮企業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萬人;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8元,參合率達98.8%;五年投入5.5億元,建設廉租房4086套,以租售並舉方式分配1842套;企業離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城市低保標準提高2倍,社區主任、環衛一線工人月工資增長3倍;農村低保標準提高7倍,達到全市最高水平;累計發放城鄉低保等各類救助資金5億多元。
社會事業發展全面進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累計投入4.8億元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包二中、南海國小等校園12所,完成校舍安全加固工程19萬平方米,辦學環境大幅改善;連續五年公開選聘400多名優秀大學生充實到教學一線,積極推廣先進教育模式,本科上線率從2007年的45.7%上升到72.9%,中考總分均分連續四年位列全市第一;投入5000多萬元新建文化館、圖書館、少年宮等公共文化設施,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設立國家、自治區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及企業內部產品技術研發部門27個,科研成果多次榮獲自治區、包頭市科技進步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果顯著。投資2700萬元新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個,全區98個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全部實行藥物零差率銷售基本制度,城鄉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實現全覆蓋。嚴格執行計畫生育基本國策,持續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素質明顯提高。
(四)基層基礎更加夯實,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建成標準化村(社區)服務中心30個,46名優秀村(社區)幹部享受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待遇,辦公環境逐步改善,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大幅提高。全力化解社會矛盾。成立聯合接訪中心,建立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縣級領導包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系列信訪維穩工作機制,健全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矛盾化解體系,推廣基層法官工作站等制度,深入開展信訪積案化解“百日攻堅”等專項行動,集中化解和處理北梁拆遷居民安置、鳴華內燃機部件公司職工安置等社會矛盾糾紛和疑難信訪問題671件。加強公共安全管理。積極創建平安東河,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社會大局保持平穩安定;強化安全生產監管,有效防範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此外,人民武裝、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關心下一代、老齡、殘疾人、人防、檔案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工商、質監、金融、通訊、鐵路、民航、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等單位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五)依法治區紮實推進,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始終秉持規範公正、透明高效、勤政為民理念,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不斷加強。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規程及制度,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區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66件、政協提案492件,辦復率達100%;深入推進依法治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71件,圓滿完成“五五” 普法工作並啟動實施“六五” 普法,法治水平大幅提升。政務環境全面最佳化。堅持推行“八個一線”工作法,深入開展“創先爭優”、“下基層辦實事轉作風”等活動,機關作風進一步轉變;堅持推進政務公開,充分發揮區長熱線、政府入口網站作用,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切實保障;重視源頭治理,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勤政廉政建設取得新成效。
過去五年,我區在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同時,圓滿承辦了自治區民族工作現場會等重大活動,向汶川、玉樹、舟曲等受災地區和固陽縣捐款捐物、集中幫扶2000多萬元。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組織開展了“最佳化發展環境、促進企業發展”主題系列活動,切實加強與駐區各類經濟社團、企業的溝通服務,努力幫助重點企業走出發展困境,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態勢;我們堅持增加稅收可支配收入保障剛性支出、全力協調金融支持保障還本付息、積極爭取政策資金保障政府投資項目順利實施,推動各項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面對嚴重的強降雨災情和30年一遇的黃河洪峰險情,全區上下軍民團結,眾志成城,奪取了防汛抗洪搶險的全面勝利。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區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在阻力中前行、困難中求進的五年;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老城面貌明顯改觀、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更多的五年。回顧過去,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把科學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圍繞區情實際,審時度勢,科學謀劃,做出了一系列夯實基礎、影響長遠的決策部署;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第一抓手,積極招商引資,建設了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支撐項目;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把富民惠民作為第一目標,集中力量解決城鄉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民眾;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把緊緊團結依靠全區各族人民作為第一保障,在區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打造了凝心聚力的幹部隊伍,在尋求突破中加強鍛鍊,在狠抓落實中提升能力,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及各部門大力支持的結果,是歷任政府領導班子團結奮進的結果,是區人大、政協監督參與的結果,是全區51萬人民民眾辛勤勞動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奮鬥在各條戰線上的全區各族人民,向所有關心、參與、支持東河區建設和發展的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成績固然可喜,形勢卻依然嚴峻,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不大,產業規模偏小,工業項目建設緩慢,支撐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商業傳統優勢受到挑戰,新的優勢尚未建立;二是可用財力少,財政負擔重,社會深層次矛盾仍很突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三是城區基礎設施欠賬多,管網老化,道路不暢,城市發展承載功能亟需完善;四是全區各領域觀念不改變、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規範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今後工作中著力加以解決。

主要任務

各位代表,未來五年是我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富民強區目標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差距中看到機遇,從不足中看到潛力,從落後中找到優勢。從巨觀上分析,國家支持內蒙古又好又快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快推進,自治區打造以呼包鄂為核心的沿黃沿線經濟帶和西部城市群戰略將日益鋪開,市委、市政府傾斜支持東河東部區和北梁等地區建設的優惠政策深入實施,為我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區位上分析,我區地處呼包銀榆重點經濟區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重要節點,具有加快項目引進建設,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地理交通優勢。從傳統上分析,我區作為晉商發祥地,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各類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民眾經商理念新、創業意識強,發展商貿業的條件優越。從現實上分析,我區水電等資源豐富,以鋁業為龍頭的優勢產業基礎比較紮實,傳統工業培養了一批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優秀從業人員,為發展新型工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人才保障。從環境上分析,我區北有梁、南有水,特別是作為老城區,北梁棚戶區等舊城區仍有危舊平房430萬平方米、舊樓房200萬平方米亟待改造,房地產市場剛性需求大,隨著市政府的東移新建,二道沙河、東河二期、白銀湖綜合治理的加快推進,城市改造發展預留空間很大,宜居城市建設具有後發優勢。為此,我們要擅長利用這些優勢,並轉為發展勝勢,創新思維,鼓足幹勁,堅定信心,把握機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的跨越。
2013至2017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屆全委(擴大)會議和區第九次黨代會議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黨抓發展、全力保穩定、突出抓產業、真情惠民生、關鍵抓落實的總要求,圍繞“發展、民生、生態”三大主題,大力實施“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富民強區”戰略,堅定不移推進“六大突破”,加快建設“四個現代產業”,實現“工業強區、文化興區、環境優區”,全力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新東河。
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9%。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六大突破”:
第一、立足長遠,在解決發展條件、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產業發展、基礎先行”理念,堅持把夯實基礎、完善配套、提升形象作為加快產業發展的首要條件,大力實施道路暢通工程、地下管網配套工程、城市形象提升工程,全面提高發展保障能力。按照全市“五橫八縱”路網框架,加快主幹道貫通與城區骨架路網建設,形成乾次銜接、城鄉配套的交通路網體系;同步建設“四供、兩排”配套管網,形成環網銜接、循環順暢的管網體系。實施河道綜合治理和除險加固工程,提高城鄉防洪抗災能力。加大水源工程建設投入,全面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第二、在擴大國家生態工業(鋁業)示範園區,上大項目、大上項目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強區首先強工業”理念,加快構建以鋁業為特色,多產業、深加工、集群式發展的新格局。至少投入400億元,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總部經濟園,推動園區上規模、上水平,提高承載能力。全面最佳化產品、產業結構,圍繞鋁、電循環產業鏈,抓好煤電鋁循環產業、氫氧化鋁等項目建設,在鋁板帶、矽鋁鎂合金、再生鋁、鋁合金車廂、鋁型材等方面積極謀劃引進一批大項目、新項目,形成煤電鋁一體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積極培育裝備製造大企業,配套發展中小企業,建設產業集群,力爭在優勢領域取得突破。五年內,至少建成銷售收入達百億元的大型骨幹企業2個,園區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以上,打造國家級重點產業園區。
第三、在提升城市品位、建設“三宜”現代化城市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發展”的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為工業化發展提供配套,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搭建平台,為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按照“一軸三組團”的城市發展布局,全方位改造開發巴彥塔拉大街沿線20公里閒置地塊,建設一批高檔次商貿、商務板塊,建成展現東河區城市品位的重要商業中心。堅持先規劃後建設、先安置後徵收的原則,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為抓手,重點推進北梁棚戶區、北梁新區改造建設,同步配建大型公益項目和市民廣場,不斷提升宜居水平。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以西口文化為依託,以民間民俗文化為載體,推進影視基地、仿古街旅遊等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力爭打造2個國家級、3至5個自治區和包頭市級文化產業基地,帶動全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努力將我區建成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幸福和諧城區。
第四、在爭取資金、項目、融資和提高可用財力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收入”理念,強力推動項目建設,使項目建設成為加快發展的核心動力。要認真研究落實國家產業布局和項目投資的重大決策,超前謀劃,提前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主動對接,多渠道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支持。要引進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搭建銀企平台,強化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運作,為經濟社會建設提供資金保障;要最佳化民間投資環境,加強民間融資機構的監督管理,引導和規範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要加大稅收征管力度,進一步做實財政,增加可用財力。要健全項目扶持機制和服務體系,著力破解項目發展瓶頸,全方位提升項目建設服務水平。
第五、在推進城鄉一體、發展現代農業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農業高效發展”理念,用發展工業的思維發展現代農業。按照沙爾沁鎮域規劃,打造10萬人居住規模的精品衛星城。堅持突出特色、以點帶片、因地制宜、梯度推進的原則,加快城中村改造和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建設,在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管理、土地管理七個方面實現城鄉一體化。全力抓好“5311”工程,在沙爾沁中部地區規劃建設高科技蔬菜示範產區,南北兩翼規劃建設生態休閒水產養殖綜合發展區和高效優質果樹葡萄種植區;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果蔬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農民現金收入,建成中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高效農業示範區。
第六、在主動融入呼包銀和“金三角”核心區及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上取得突破
牢固樹立“融合發展” 理念,充分發揮我區位於呼包銀經濟帶最優地段和“金三角”核心區的區位優勢,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主動融入到呼包銀、呼包鄂和沿黃沿線經濟帶的整體發展中。要著力承接產業轉移,在發展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和建設“三宜”城市上大做文章。要突破區域界限,加強跨區協作,整合利用資源要素,在商貿、物流、金融、旅遊等領域實現合作共贏,努力成為“金三角”區域和沿黃沿線經濟帶中重要的鋁產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

工作安排

2013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關重要。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
——財政收入增長10%以上;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左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左右;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節能減排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
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項目帶動,推進多元發展,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圍繞“千百億”工程,依託鋁業優勢,完善煤電鋁循環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構築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2013年計畫實施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1個,總投資269億元,年內完成投資83億元。
構建煤電鋁及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包鋁投資180億元的煤電鋁循環產業,完成綜合技改和自備電廠項目建設;推動東方希望300萬噸氫氧化鋁、中輕工再生鋁等項目開工,形成鋁電一體及氧化鋁配套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化成箔企業目錄電價、鋁業企業雙邊交易電價等優惠政策,推進富誠、一陽等輪轂企業擴產增效,實現誠基等化成箔企業復產達效。
培育多元化新型工業。依託鐵路軌道、列車提速彈簧等項目,重點引進焊軌、鋁合金車廂項目,大力發展高端鐵路裝備製造業;落實中小企業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集中扶持鳴華內燃機部件等裝備製造企業發展壯大;加快焦煤、鐵礦資源的整合利用,推進東華熱電二期2×35萬千瓦熱電機組、包鋼整合楊圪塄煤礦綜合改造項目開工建設;積極引進、培育非資源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力構建多元支撐的新型工業體系。
提升園區發展承載功能。依託園區新擴總規,制定楊圪塄煤礦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楊圪塄礦區新型產業園區建設進度;實施鋁業園區東擴區域路網、雨污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集綜合辦公、科技研發、產業孵化、總部經濟、五星級酒店、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創業園建設;完善鋁業園區機制體制,打造優質高效、開拓創新的服務團隊,創建自治區一流的生態工業園區。
(二)堅持輻射帶動,整合優勢資源,培育現代服務業新體系。以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為主攻方向,最佳化產業結構,培育新型業態,全面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2013年計畫實施5000萬元以上商貿物流項目16個,總投資204億元,年內完成投資35億元。
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業。堅持“以煤為基、黑白並舉、龍頭帶動、集聚發展”的原則,加快發展大宗商品物流。充分發揮公積板、東興、古城灣、國際陸港四大物流基地優勢,推動投資上百億元的華資國家儲備糖庫、中石油管道油庫、華電蒙能煤炭物流、中鋁外運長航(包頭)東興物流園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啟動運營包鋁錦璽、呼鐵多元等重點企業,扶持華通、鐵鑫、伊東、東站貨場等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繼續加大對公積板地區和110國道兩側煤場清理整治力度,整合現有煤炭運銷企業,組建煤炭交易市場,建設現代物流大廈,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快園區道路、管網、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發展環境,打造“面向西部、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自治區示範物流園。
提檔升級商貿服務業。按照“建設與整合提升”相結合的原則,加快商業布局結構調整,構建業態齊全、層次多樣的商貿大格局。加快維多利等四大商業廣場建設,打造巴彥塔拉黃金產業帶地標性建築,引領商貿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推進北梁“前店後廠”式特色商業街、工業路餐飲街、東門大街清真食品街等精品街區建設,發展特色商業。全面啟動超越大廈、東河購物中心、永盛大廈等10萬平方米閒置商業設施,引入金融保險、大型連鎖企業總部入駐,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實施商貿大廈改擴建項目,扶持好又多等本土商貿企業做大做強,全面提升環城路、和平路、南門外大街服裝、家電、五金機電等業態檔次;借鑑浙江義烏模式,在交通便利區域建設小商品批發市場和各類專業市場,實現商業富民。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業。編制完成《包頭市東河區旅遊總體規劃》,深度開發南海、大青山、王若飛紀念館、市委舊址、福徵寺、龍泉寺等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水系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新亮點,形成完善的一日、二日旅遊帶線。以建設包頭西口文化產業園區和包頭市南海濕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重點,實施鐵路文化主題公園、漠南草原民俗文化博物館、明清風貌特色街等文化產業項目,促進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使文化產業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為實現文化興區目標奠定基礎。
(三)堅持統籌發展,夯實三農基礎,形成現代農業新格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開闢農民增收和就業新途徑。2013年計畫實施5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8個,總投資5.6億元,年內完成投資2.5億元。
壯大生產基地實力。深入實施“5311”工程,推行“企業+基地”模式,扶持華鹿農業發展壯大,引進順鑫農業帶動發展,年內新增大型涉農企業2個,新增蔬菜保護地6000畝、生態漁業3000畝、果樹葡萄1000畝、林木苗圃3000畝;推廣葡萄、草莓、食用菌等名優特新產品,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新建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特色生產基地5個。
強化三農基礎支撐。抓住國家大幅增加水利投入的有利契機,實施4萬畝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千畝高效農業節水灌溉項目,整理土地2.2萬畝,增強土地產出能力;改造東園至公積板、莎木佳至小巴拉蓋村級公路2條,解決行路難、運輸難問題;實施東園等16個新農村試點建設,擴大農村安全飲水覆蓋範圍,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挖掘現有涉農企業潛力,扶持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拓寬農畜產品外銷渠道,實現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推廣,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動物疫病防控兩大體系,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實行“品牌+產地”模式,年內申報特色農產品品牌2個,逐步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市場占有率高的農產品。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做好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引導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抓好新型農民培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流轉土地1萬畝,推廣以戶為單位的土地互換、集中連片生產種植模式試點工作,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比較效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落實好糧食直補、種植業保險補貼、家電下鄉等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
(四)堅持城鄉聯動,最佳化發展環境,創建宜居靚麗新城市。以包頭市行政中心東移為契機,實施“北延、南拓、西連、東進”戰略,集中重點片區優先開發,以片帶面盤活全局。2013年計畫實施5000萬元以上城建項目56個,總投資252億元,年內完成投資67億元。
加快城鄉改造建設。用好用足市政府關於北梁棚戶區等舊城改造開發優惠政策,重點做好包二中周邊、青山路兩側、包頭機場北側土地房屋徵收和儲備開發。推進奧宇新城、陽光世紀城、鑫悅凱、羅蘭香谷四個占地千畝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年內建成2000套、新開工4000套,改善2000戶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由政府投資2.2億元,新建廉租住房1200套,全部解決我區現有3500戶低保無房家庭的住房問題;實施西北門等8個“城中村”改造,啟動北梁新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及保障性住房建設,帶動北梁棚戶區滾動開發,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建設步伐。
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全線貫通利朗路、工業區東路、東腦包路、耐火廠路等東部區道路,改擴建站南路、康復路、公園南路、站北路西線等道路及地下管網,啟動色楞灣路、青山路等道路建設,進一步完善交通路網體系。科學編制全區熱網規劃,實施50萬平方米供熱二次管網改造和30萬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工程,鋪設天然氣管道18公里,為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創設便利條件。
切實改善生態環境。實施二道沙河東河段綜合治理和人民公園改造工程,規劃啟動白銀湖、東河二期、西河槽、西井灣綜合治理和東河水庫、轉龍藏等景區改造以及銀匠窯市民廣場建設。加大城市“五化”力度,打造巴彥塔拉、南門外景觀示範街,不斷提升城市形象。推進大青山南坡綠化二期等林業工程,新增面積5000畝;實施“污水零排放”和“藍天”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區。
依法高效管理城市。進一步完善“區鎮(街道)聯動、部門協作、疏堵結合”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加大城區和農村環境衛生、市容市貌綜合整治,鞏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創建成果。嚴格項目審批程式,規範項目建設管理,堅決杜絕未批先建;加大違法建設管控力度,有效遏制違法占地和私搭亂建;依法強化土地管理,保持土地執法高壓態勢。組建東河區物業管理總公司,加強對建成小區的物業管理,實現物業管理良性運轉,全面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五)堅持多措並舉,提高財力保障,構建跨越發展新支撐。切實增加可用財力,加快項目引進落地,完善和拓寬融資渠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著力推進財源建設。要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定期研究分析財稅工作,在鞏固存量,保證稅收收入及時、均衡、足額入庫的同時,著重培育增量,抓好重點項目和 “短頻快”項目的引進建設,年內至少新增納稅億元以上企業2個,不斷夯實財政收入基礎。要積極拓寬財政增收渠道,通過土地收儲、一級開發等方式,切實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投入;通過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財力補貼和專項扶持資金,集中財力保障重點項目和民生支出需求。要勤儉辦事,嚴格履行資金使用審批程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加強項目引進管理。要認真策劃招商方案,精心組織招商活動,加強與各類商會組織的戰略合作,積極承接浙江、廣東、福建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切實提高招商實效。要嚴格項目管理“五個一”責任機制,強化要素保障,集中解決好項目手續辦理、組織實施、征地拆遷等問題,保證項目資金專戶存儲、封閉運行、專款專用,推動項目及時簽約、開工建設、竣工達效。
提高金融支持能力。要緊盯金融政策調整變化,積極儲備融資項目,努力拓寬銀行信貸、發行債券和證券等多種融資渠道,專人跟進落實,年內確保北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億美元世界銀行貸款、北梁棚戶區改造15億元的債券融資和5億元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等資金及時到位,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要統籌安排信貸資金的舉借、使用和償還,定期開展風險評估,實現債務規模安全可控。要強化民間融資的規範管理,建立科學的監管機制,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嚴厲打擊非法融資行為。
(六)堅持富民優先,注重協調發展,開創和諧東河新局面。要重點做好富民文章,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把促進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年內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600人;鼓勵和扶持創業帶動就業,年內開展創業培訓1100人,發放自主創業小額擔保貸款7500萬元。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5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0萬人;繼續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政策,逐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養老金、城鄉低保等標準,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加快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繼續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徹底消除平房校舍;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布局,年內實施鐵路中學遷建,服務回中新校區建設,新改擴建幼稚園4所;繼續引進優秀教育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規範辦學行為,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積極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多元投入發展機制,加大文化遺產和北梁古建築保護力度,啟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發展文化事業,滿足民眾文化需求。
保障醫藥衛生和食品安全。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醫院等項目建設,依託中心醫院等駐區醫療衛生資源,提升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構建一流的城鄉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疾病預防控制、應急醫療救助、重點傳染病防治、婦幼保健、蒙中醫等服務能力,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加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健全人口計生基本公共服務機制,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深入實施食品安全工程,強化食品執法監管,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質量追溯制度,加強源頭治理,嚴把市場準入關,加快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和食品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確保人民民眾飲食安全。
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堅持重心下移,建立“精街道、強社區”管理體制,在2個街道辦事處開展改革試點工作,大力實施村(社區)標準化建設工程,提高基層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城市視頻監控報警聯網系統建設,建立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城鄉技防全覆蓋;推行社區管理格線化,強化重點區域、重要部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打造平安東河。全面開展重大決策和重點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善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形成依法有序表達訴求、合理有效解決問題的社會環境;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領導幹部主動接訪、下訪、回訪等制度,切實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強化社會公共安全管理,進一步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積極預防、妥善處置突發群體性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長效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盜採行為,切實維護我區礦產資源管理秩序;大力排查整治建築工程、道路交通等重點領域和學校、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隱患,堅決杜絕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市民素質和文明程度,樹立文明城市新形象。認真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有序推進城市民族工作,鞏固各民族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
同時,積極組織實施好八大民生幸福工程,全力為民興辦10件好事實事(附後)。
(七)堅持服務為先,強化作風建設,提升實幹政府新形象。全面規範行政行為,著力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建設勤政為民、務實高效、法治誠信、公正廉潔的人民政府。
最佳化服務、勤政為民。始終把最佳化服務作為轉變作風的第一抓手,踐行“八個一線”工作法,增強主動服務意識,積極幫助企業、基層和民眾排憂解難。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真正把心思放在發展上,把精力花在為民上,把時間用在辦事上,實實在在為民眾謀福祉,樹立為民政府形象。
落實責任、務實高效。繼續深入學習許文生同志勤勉為公、恪盡職守的先進事跡,著力增強幹部的責任意識和進取意識,做到在其位、謀其政、成其事。加快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最佳化工作流程,完善限時辦結、重點事項跟蹤問效等制度,促進作風轉變、服務提效,樹立高效政府形象。
依法行政、講求誠信。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形成規範有序的政務運轉機制。認真貫徹區委決策部署,自覺接受區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強政府法制工作,促進政府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要積極兌現既定政策,全面落實各項決策,取信於民,樹立誠信政府形象。
從嚴治政、公正廉潔。加大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嚴格行政問責,確保政令暢通。健全完善廉政風險防控管理機制,建立事前有預防、事中有監督、事後有處置的防控長效機制和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強化民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維護公平正義,樹立廉潔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黨的十八大已經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歷史賦予東河區重任,時代鞭策東河區前行,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區各族人民,更新觀念,銳意創新,務實奮進,為建設經濟活躍、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三宜”新東河而共同努力、並肩奮鬥!
2013年為人民民眾興辦10件好事實事
1.投資2.2億元,新建廉租住房1200套,累計建成廉租房3500套,其中:出售1800套,出租1700套,全部解決全區現有3500戶低保無房家庭的住房問題。
2.整體改造人民公園,為人民民眾創造更加舒適的休閒娛樂環境。
3.鋪設天然氣管道18公里,為近5萬戶居民創設便捷的生活條件。
4.實施50萬平方米供熱小鍋爐併網及二次管網改造,改善供熱質量及城市環境。
5.建設農產品便民直銷店20個,減少流通環節,緩解農民賣菜難、市民買菜貴問題。
6.新改擴建幼稚園4所,實現適齡幼兒就近入園。
7.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就業困難群體實施社保補貼,為村(社區)幹部每月增資300元,為環衛一線工人每月增資200元,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增加居民收入。
8.對1000戶貧困戶進行集中幫扶,幫助貧困戶儘快脫貧。
9.啟用文化館、圖書館,豐富民眾精神文化需求。
10.在主要出入口、重點區域、重要部位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建立微波基站,與公安指揮中心聯網,不斷提高全區應急指揮水平和整體防控能力。
術 語 解 釋
1.“四個現代產業”:指現代物流、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城鎮。
2.“退二進三”:指調整城市市區用地結構,減少工業企業用地比重,提高服務業用地比重。
3.“南菜北薯”戰略:指在“十二五”期間,包頭市在大青山以南地區發展蔬菜種植產業,在大青山以北地區發展馬鈴薯種植產業。
4.“三城同創”: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
5.“十亂”現象:指亂牽亂掛、亂擺亂占、亂搭亂建、亂貼亂畫、亂堆亂放。
6.“五小行業”:指小旅店、小美容美髮店、小歌舞廳、小餐館、小副食店。
7.“三片兩線”:“三片”指包頭市主城區的包鋼廠區、火車站南、昆區金屬深加工園區;“兩線”指110國道、210國道沿線。
8.“八個一線”工作法:指領導在一線指揮、幹部在一線創業、措施在一線落實、辦法在一線研究、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經驗在一線總結、典型在一線推廣。
9.城市“四供、兩排”:指供水、供暖、供電、供氣;排水、排污。
10.“千百億”:指千億元園區、百億元企業。
11.“樓宇經濟”:指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
12.“5311”工程:指5萬畝蔬菜,3萬畝漁業,1萬畝果葡,1萬畝苗圃。
13.“前店後廠”:指省略批發商環節,實現廠家與零售店的直接結合,節省商品的流通成本,是非常適用於傳統手工業的經營模式。
14.城市“五化”:指淨化、亮化、綠化、硬化、美化。
15.“五個一”:指一個重點項目,一名責任領導,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實施主體,一抓到底。
16.“八大民生幸福工程”:指食品安全、村(社區)建設、幸福安居、城市宜居、教育提升、發展惠民、平安東河、司法援助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