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⑴
暮春別鄉樹⑵,晚景低津樓⑶,
伯夷在首陽⑷,欲往無輕舟。
遂登關城望⑸,下見洪河流⑹,
自從巨靈開⑺,流血千萬秋⑻。
行行潘生賦⑼,赫赫曹公謀⑽,
川上多往事,淒涼滿空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潼關:據《元和郡縣誌》卷二:“潼關,在(華陰)縣東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關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關。”
⑵別鄉樹:指岑參在長安的居處。岑參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後“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舊賦》)。為求仕奔波來往於長安、洛陽間。
⑶津樓:指風陵津樓。風陵津,《元和郡縣誌》卷二解潼關:“上躋高隅,俯視洪流,盤紆峻極,實謂天險,河之北岸則風陵津。”
⑷伯夷:商末士君子。武王伐紂,天下宗周,與叔齊隱於首陽山,義不食周粟,採薇而死(見於《史記·伯夷列傳》)。首陽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首陽山與華山為黃河所隔。
⑸關城:指潼關城牆。
⑹洪河:指黃河。
⑺巨靈:《述征記》:“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於二山之間,元本一山,巨靈所開。”(《藝文類聚》卷七)巨靈,指河神,此處指黃河。
⑻流血:言自古以來此地征戰不休,鮮血染紅了黃河水。一作“流盡”。
⑼潘生:指西晉文人潘岳。他曾西來長安,作《西征賦》。
白話譯文
暮春時滿眼是異鄉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關樓。伯夷曾住過的首陽山,想去瞻仰卻沒有過河的輕舟,於是登山了潼關城頭眺望,俯瞰著黃河滔滔奔流。自從巨靈把大山分開,這裡流盡了萬載千秋。行行潘生於此作名賦,赫赫曹公於此顯奇謀。大河上經歷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見一片淒涼籠罩著空空的河洲。
創作背景
《東歸晚次潼關懷古》為岑參早期作品。岑參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歲時曾獻書闕下,對策落第。作者失意東歸,晚宿潼關,慨今懷古,睹景生情,大概於此時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此四句寫詩人於暮春離開長安,東歸途中的所見所感。西去的夕陽徘徊在津樓上久久不下,漫漫歸程縹緲在前方,使遊子產生一種無所歸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餓死首陽”的伯夷、叔齊二君子忽然浮現在眼前,多想一睹他們的高風亮節、錚錚鐵骨,可在對岸的首陽山無輕舟可濟,只能望洋興嘆,空發幽情。
“遂登關城望,下見洪河流,自從巨靈開,流血千萬秋。”此四句寫關城落照中,詩人往登城樓,高處遠望,但見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卷夾著沉重的人類歷史傷痕,吞噬著無數英魂的悲咽和哀嘆,滔滔東流去。
“行行潘生賦,赫赫曹公謀。川上多往事,淒涼滿空洲。”此四句寫詩人睹奔流不息的黃河水發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傳的潘岳之賦,緬懷赫赫戰功的曹公。自古多為兵家征戰之地的潼關,因為有了這份歷史的厚重,詩人落寞無聊賴的心緒也變得更加淒涼悵惘。
詩人獻書闕下,對策落第,心緒不佳。東歸途中,登高遠望,睹奔流萬年的黃河水,思古人征戰殺伐的累累戰績,嘆自己茫然無著的仕途。語言平易淺近,脫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渾圓美,亦可見出岑參早年藝術功底尚不深湛,有偏於淺近平淡之感。詩寫一種愁緒,而寄懷于思古之幽情,篇終“川上多往事,淒涼滿空洲”,從懷古轉到詩人,含蓄渾涵,耐人尋味,直有阮籍《詠懷詩》之深婉不迫、蘊藉思深的風格。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兩任州刺史。但父親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遊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742—756)年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後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大曆(766—779)年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