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步糧橋又稱東布糧橋、東不壓橋、東不量橋等橋名,位於地安門東大街福祥胡同西口,不壓橋胡同南口。從什剎海萬寧橋東流的御河,流經到地安門東皇城牆角下,這段水道是西北小東南大,彎曲形成斜巷,清乾隆時期稱“馬尾胡同”。
簡介,時代演變,
簡介
明代築皇城牆時,石橋建在皇城牆外,橋與皇城牆有一小段距離,橋下設水關,當時橋稱東布糧橋,因皇城內不許百姓穿行,這裡就成了地安門往來東西的要道,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到清代百姓多用“東不壓橋”名,文人墨客認為“東不壓橋”在文字上太粗俗,文字轉為“東步糧橋”名,實際“步糧”二字無意義。
據清《日下舊聞考》載:“地安門東有東步糧橋。”可這一名並未在大眾中使用起來,百姓們還是稱東不壓橋。東不壓橋與北海後門的西壓橋有關,是相對而言的。西壓橋那裡的皇城牆從橋上而過,故日“壓”;東不壓橋與皇城有一段距離,故日“不壓”,兩橋東西相對,故一日東,一日西。
民國時期御河乾涸,
到清代百姓多用“東不壓橋”名,文人墨客認為“東不壓橋”在文字上太粗俗,文字轉為“東步糧橋”名,實際“步糧”二字無意義。
據清《日下舊聞考》載:“地安門東有東步糧橋。”可這一名並未在大眾中使用起來,百姓們還是稱東不壓橋。東不壓橋與北海後門的西壓橋有關,是相對而言的。西壓橋那裡的皇城牆從橋上而過,故日“壓”;東不壓橋與皇城有一段距離,故日“不壓”,兩橋東西相對,故一日東,一日西。
民國時期御河乾涸,
時代演變
1947年馬尾胡同改稱東不壓橋胡同。
1955年將河道填埋改為暗河,東不壓橋被拆除,拱券和橋基礎被埋人地下。
1988年馬路加寬加高時石橋基石被挖出,不久又回埋了。
1998年夏天修建平安大道時,挖出了橋孔南側的河床護坡,兩護坡間距有七八米寬,底層石塊刻有龍的圖案,從出土的石料和石刻情況分析,有明清兩朝各時期的痕跡,說明在明代或清代修整橋時採用了過去的舊石料。目前石橋的橋基石已拆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