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聖誕節

每年的1月7日是東正教聖誕節。聖誕節節期不同是因為曆法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正教聖誕節
  • 節日時間:每年的1月7日
  • 節日起源:宗教
  • 節日意義:紀念耶穌
基本介紹,日期不同原因,社會影響,節慶活動,

基本介紹

每年的1月7日是東正教聖誕節,受東正教文化影響最深的俄羅斯人。
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一個獨立派系,已有將近十個世紀的歷史。由於拜占庭帝國是東正教的搖籃,因此東正教又稱拜占庭派系。不過,東正教中心早已移至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以來,俄羅斯各地開始大力重修或新建教堂。最典型的莫過於莫斯科市中心重修的俄最大教堂――耶穌救世主大教堂,該教堂1999年完工,耗資4億多美元。

日期不同原因

東正教作為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與在西方占統治地位的天主教在教義、組織、儀禮方面有許多差異。但聖誕節節期不同並非上述原因,而是因為同時存在兩種曆法。
東正教採用的是儒略曆,比現在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曆,也就是格里曆,要晚13天,這使得俄羅斯東正教的節日與西方基督教節日的節期皆有出入。1918年之後,革命政府推行公曆,但不為教會所接受,教會活動仍沿用舊曆。但俄羅斯也有天主教徒,所以耶穌的生日得先按公曆過一次,13天后再按舊曆過一次。

社會影響

在西方,聖誕節是最重要的大節,幾乎是全民性的。俄羅斯則根據東正教的教規,將復活節作為第一大節,聖誕節位居第二。
另外,因為東正教自10世紀以來是俄羅斯的國教,相比之下天主教的影響小得多,所以12月25號雖然也有些應景的氣氛,但平安夜在教堂里並沒有多少人。那時也能看到白須紅袍的聖誕老人和掛滿小鈴鐺小星星小禮包的聖誕樹。不過,俄羅斯的“新年老人”(又稱“嚴寒老人”)、新年樅樹也在此時登場,二者的外觀在我看來難分彼此。感覺中更深入人心的還是後者。

節慶活動

東正教聖誕節的節慶活動總稱為“святки”(聖誕節節期),從1月7號起持續兩周,到主顯節結束。過去,這可是一段熱鬧的時光,各種宗教活動和民俗活動給寂寞的冬日帶來了生機和喜慶氣氛。有意思的是,雖說慶祝的是基督教節日,許多活動和儀式卻具有鮮明的多神教(基督教傳入古羅斯之前斯拉夫人信仰的宗教)性質。不過,這倒是基督教在俄羅斯“本土化”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對上帝的崇拜與對自然萬物的敬畏水乳交融,多神教的精神和儀式很多被吸納了進來。
聖誕夜當晚,教堂司祭和信徒們要在教堂通宵祈禱,感謝主恩,還要環繞教堂和農舍舉著十字架和聖誕燈遊行。想想看,聖誕燈作為基督誕生之夜伯利恆上空星辰的象徵,映照著教徒們虔誠的臉龐,引領著緩緩行進的隊伍,那氣氛應該是多么莊嚴神聖。
相比之下,孩子們的熱鬧就輕鬆快樂得多了。聖誕節第一天或第二天,他們三五成群、挨家挨戶地去賀節,其中一人手中舉著一顆自製的星星。孩子們走近農舍,先說一大串讚美基督的祝禱詞,然後將一些穀物種子撒向農舍和農舍主人。據說,這顆星星也代表基督降生時伯利恆上空的那顆星,撒穀物則意味著祝願這家人在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裡生活富足。
青少年們最開心的事大概要數唱聖誕節祝歌。聖誕節祝歌要唱三次:聖誕夜一次,新年夜一次,主顯節夜一次。這些半大孩子們結隊來到別人家窗前,扯起嗓子唱“聖誕歌”,內容都是讚美主人家和祝主人家來年五穀豐登、人畜兩旺一類莊稼人的吉祥話。唱完之後,孩子們便開始向主人家索要禮物,這是這項儀式中一種玩笑式的規矩。主人家會端出自家專門為此烤制的黑麥餅乾,以此回報孩子們的祝福。
民俗學者認為,唱聖誕節祝歌是具有巫術意義的活動,意在求得來年風調雨順和農民們家庭安康。在這個儀式中,窗戶和聖誕餅乾都有特定的重要意義。
聖誕節祝歌是在窗下唱的,主人家也一定是走出家門,在台階上接受祝福,而不會把來者讓進屋裡。在聖彼得堡的國家博物館民俗分館裡,有18世紀農舍雕花木窗的實物,以及展示室內布置格局的展廳。據研究人員介紹,窗戶是用來採光的,來自上天的光芒能直接照在屋子裡最神聖的角落,即放置聖像的位置。這似乎賦予了窗戶一種神聖的意味。
古時,贈給唱祝歌者的聖誕餅乾都做成各種動物形狀,如小牛、小馬、小羊等等。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將餅乾捏成佩帶星星或花束的天使。動物餅乾被認為是以行巫術的方式為家庭禳災祈福。
化裝遊戲是聖誕節所有活動中最具狂歡意味的一項,一群群年輕人在聖誕期間的夜晚相聚在一起,喧鬧之聲打破了鄉村平日的寧靜和秩序井然。他們一個個在臉上戴上面具,或裹上破布、抹上煙炱,總之,越讓人認不出越好。他們喜歡扮成老頭老太太、吉普賽人、闊老爺、江湖郎中等等,最常扮演的還是動物,如熊、馬、山羊、牛、鶴之類。扮演者的快樂常常感染得觀眾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進來,形成全民的狂歡。化裝遊戲既是娛樂性的,也有其儀式內涵,其中包含著民眾在辭舊迎新時刻諸多的心理需求。
這個遊戲中的保留節目是“羊熊斗”和死人復活,都表現了一種古老的觀念,即在舊年與新年交替之際,生命經歷了死亡和新生。
民俗學者認為,化裝遊戲還有一重意味,就是模仿從彼世來到人間的邪惡力量的降臨,這兩重世界的界限在遊戲中被打破了。這個遊戲應該能保障太陽和大自然的“復甦”,能展示生命戰勝死亡的信念。化裝遊戲使用的面具都做得很醜陋兇惡,因為它在老百姓心目中代表異己的、兇險的東西,代表邪惡的力量,所以在聖誕節期間戴過化裝面具的年輕人,到主顯節時一定要好好清洗自己,要用聖水完成儀式意義的受洗。博物館的人說,這類面具很難找到——農民們從不把它留在自己家裡,因為他們覺得這會給自己帶來不幸。
這些習俗和儀式活動如今已不多見,尤其是在城市裡。要想了解得多些,需要求助於博物館或普希金、果戈理這些古典作家在作品中的描寫,那種神人共樂、亦莊亦諧的節日氣氛,也只能藉助想像了。不過,節日期間“家家扶得醉人歸”的情景,倒是城鄉一致、古今一致的。
比較而言,在西方,聖誕節更世俗化和商業化,也是最重要的節日,信不信基督都要過節;而在俄羅斯,公曆新年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通常只有教徒才慶祝聖誕,而且宗教味道更濃一些。當然,蘇聯解體後,去教堂的人越來越多,教徒也越來越年輕化,聖誕節也許會變得逐漸隆重起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