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柯谷

東柯谷

東柯谷指潘集寨、韓家莊、吳家寺、子美村、朝陽寺、街亭古鎮、王家碾、董灣村及黃家峽上游抵仙人崖石蓮谷一段谷地,全長20華里,是天水文化發源地之一,千古留傳“先有街子鎮,後有秦州城”,這段谷地蘊含杜甫文化、三國文化、神農文化,最著名的古蹟是杜甫親自栽植國槐——子美樹的留存和街亭古鎮古建築遺存。其他東柯谷說均為一家之言,在歷史事實下很難站住腳,正所謂混淆視聽,貽害子孫。我輩當警示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柯谷
曾經的上邽縣治所在,杜甫流寓秦州的卜居樂土,重要的交通孔道,優美的自然風光,
 歷史上東柯河口是一個十分繁華,歷經許多史事的地方。《直隸秦州新志》和《天水縣誌》均有東柯河口曾是上邽縣治的記載。《天水縣誌》上說:“上邽故城,在縣城(今秦州區)東五十里,即今東柯谷。秦武公十年代邽戎,置縣,漢曰上邽,屬隴西郡;後漢屬漢陽郡。晉初置秦州及天水郡,後魏改為上封,廢縣為鎮”。其實,據1986年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木版地圖分析所示,作為全國縣制之首的邽縣治所約處今藉、渭河交會後的渭水北岸,東北夾角地帶,後遷東柯谷口,改上封時將這裡改縣為鎮。另據麥積山石窟內的題記證明,直到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東柯還設有上邽鎮司。這裡還是著名的渭水古渡,自清代之後,渭水河床不斷南移,邽城鎮址已不可尋找了。
東柯谷
由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把董亭的位置也標在了東柯谷口。據《四庫全書·甘肅通志》古蹟卷載:“秦亭在州東南五十里,即秦始封地,又名董亭”。《九域志》云:“成紀縣有董城鎮。”而《天水縣誌》稱:“董亭,在縣城東南五十里”。上世紀七十年代,甘泉公社修糧站時,挖出一小白石碣,碑文稱墓主人姓張,與侄子一同列葬於董城之野外。由此可見,董亭、董城實為一地。那么,其地因何而名?《三國志·姜維傳》里曰:“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還有東晉時仇池國楊難當派保宗鎮守董亭。據引文分析,石營當為今西和縣城,早為白石鎮,南安在今隴西東。由此可以看出,東柯谷自古是去徽縣,繞行漢中之大道,正處在蜀軍伐魏行軍線上,民間才久傳有街子也是街亭之說。另有說董亭在今武山縣境,兩說當然都有待於文物作證。 循河入溝,經吳家寺,行不過十里,便來到詩聖杜甫留跡的八槐村。八槐以柳家河為中心,由6個大小村組形成。對此,當地人留諺云:“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窩台”。可列天水松樹之王的九股白皮松早長在鄉政府院內。七十年代初遭砍伐時,直徑達二米餘,九股丰姿似傘,無松可比,該樹被砍時不少人為之哭泣。槐、澗、台分處八槐屬北坪、柳家河、劉家溝。而且樹、泉、學校早已以子美之稱命名。這是因為公元759年,杜甫曾攜妻楊氏、侄杜占、子宗武,女宗文流寓秦州天水,為倚其侄杜佐早居此而住過東柯谷。詩聖筆下的東柯谷,地潤物豐,最能留人,曾想築建茅屋長住,因而寫東柯之詩多達八首。東柯詩、夢李白詩、 秦州雜詩,集詩書二聖的“二妙軒”都是留給天水的文化精品,而今就看如何去開發利用了。
東柯谷
由街子鎮沿南河行數里,有錐形挺拔秀山,早名神靈山,今人辨證為神農山。此山高1605米。關於神農氏,相傳是我國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也有史籍中說神農和炎帝本是一人,這又牽扯到我們華夏民族是炎黃子孫之說。在天水的卦台山及別的廟宇里,都有伏羲居中,炎黃在左右的聖像,可見這幾位人神與天水這塊土地的密切關係。 炎帝是上古姜姓部族的首領,號烈山氏,傳為少典娶有嬌氏而生,居姜水。姜、羌同為西北牧羊人之意。黃帝姬姓,號軒轅或有熊氏,為附寶所生。有人考證認為,黃帝以有嬌氏為父系,二人應為表兄弟關係,因黃帝由氐出,炎帝由姜來,非一母所生親兄弟。據《國語·晉語四》里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是今渭水,姜水在長江之域。因天水恰處秦嶺、隴山兩系,又在長江、嘉陵,黃河、渭水分割帶上,且古羌道在今舟曲一帶,綜合看,齊壽山與炎帝生居關係應大一些。
東柯谷
關於古傳中的三皇,應為天皇望獲、地皇岳鏗、人皇愷胡洮三人。而有史料中的三皇五帝共有七種說法,如按《帝王世紀》說為伏羲、神農、黃帝。古籍里說“皇帝始於刑馬提地之國”,今伯陽渭水南北有兩山名刑馬山,其中南刑馬山之水,從石門後山遠匯今東柯河。儘管古今人對渭水出城南岸,至永川河間地名對照有爭論,有人提出對永川河失記,但對於《水經注》在敘述完北岸的橋亭水(今牛頭河)之後,回南岸首述的今東柯河是古涇谷水卻是一致的。酈道元在注文中說:“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卦城東七十里軒轅谷。”這是眾多史籍中說黃帝生地的一條孤注。省外的河南新鄭、山東曲阜都有是黃帝生地之說。但渭水南岸天水段涇谷水系有軒轅谷,實是有證可據的黃帝生地。清人鞏建豐據此,在甘肅會館門前磚雕上書聯“羲軒故里,河嶽根源”。省上不少文史專家指出,黃帝生地應在天水街子。依照多說綜論,軒轅溪水應是街子南河,神農山下黃家峽那條水。而有人將永川系的謝家河水因遠通齊壽鄉,硬說成是軒轅溪,明顯不能服人。 八十年代的街子南北兩溝里,依然水聲嘩淌,古木蔭濃,河裡大鯢隨見,小潭中數寸長的河魚翻躍,一派古樸、純真的悠遠民風。既然很早的炎黃是西北高原相距不遠的部族,神農常來這裡行走或會盟於黃帝,是完全可能的!不然,為何這裡的山命名為神農山呢?古傳中的炎黃在這裡足跡,這是一筆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如何利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鄉秀鄉老及數村村民傾盡心力,建議開發神農山下旅遊景點,這是功在今朝,利遠後代的大好事。
東柯谷

曾經的上邽縣治所在

《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邽縣建置的史料。最早的邽縣治所在什麼地方,後人議論甚多。按照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理解,上邽故城應在今秦州市區。但酈道元記載的是北魏時的上邽,北魏以前的邽縣故城在什麼地方,一直是個謎。1986年,麥積區放馬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圖中明確地標示出了戰國後期秦在隴右的建置政區。圖中用方框圈圍的唯一一個最高級別的地名,標明“邽丘”二字,從標示方位看,當時的邽縣位置在今麥積城區西北部的山塬處。當時不稱縣而稱“丘”,這是古代地理命名的習慣。而上邽縣的設定,始於漢文帝劉恆時期。古代的城池因朝代更迭,戰爭頻繁,變動很大。東柯谷設上邽縣治,大約在漢景帝劉啟時期。酈道元所處的北魏時期,上邽縣治已移到今秦州市區,所以才有酈氏所謂軒轅谷在州東七十里的說法。光緒年間所修《秦州直隸州新志》載:馬跑泉“又東十里,有上邽故城。”又載:“由馬跑泉東行十里為東柯谷,有唐杜甫草堂遺址,泉名子美泉,入谷東行二十里為街子鎮。”民國版《天水縣誌》亦載:“上邽故城,在縣城東五十里,即今東柯谷。”街子民間傳聞,鎮子下邊即是上邽故城。居民搞建設時,曾發現過城垣,也出土過柱石、磚瓦等建築材料。設在東柯谷的上邽城又是什麼時候被廢棄的?《天水縣誌·古蹟》載:“上邽故城,……即今東柯谷……後魏改為上封,廢縣為鎮。”《二十五史補編·南北史》中,將上邽鎮與上封、平泉、當亭並列為北魏至北周時期隸屬於秦州天水郡的基層建置,可知其相當於縣的建置。對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另一方面來佐證。在街子改龍山麓,建有一座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為漢忠烈侯紀信(天水城隍即是紀信)。廟內鐵鑄古鐘上銘文署有“大明陝西鞏昌府秦州街子鎮”與“前朝敕封麥積山下觀龍山崇福寺”字樣,紀年為明萬曆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大封天下城隍,最下封到縣一級,為“顯佑伯”。街子城隍廟古鐘銘文署有“前朝敕封”字樣,兩相印證,明確說明街子城隍是明朝以縣級建制所封。天水市僅吳砦、關子、街子有城隍,這是自古有縣級建置的有力證據。

杜甫流寓秦州的卜居樂土

詩聖杜甫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西行來到秦州。《秦州雜詩》第一首寫道:“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所謂“因人”,是指杜甫因其侄杜佐在東柯谷而來。詩人記東柯谷勝景:“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物產豐饒,山水幽雅,景色迷人,氣候佳美的東柯谷迷住了杜甫,因而他從內心深處愛上了這塊樂土,所以他要“採藥吾將老”,打算長期卜居於此。杜甫踏遍了東柯谷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瑰麗動人的詩章與遺蹟。據《元一統志》、《古董瑣記》、《雍大記》等典籍記載,北宋哲宗紹聖年間,為紀念杜甫流寓東柯谷,在東柯谷建立了東柯杜甫草堂,至今遺蹟猶存,是國內所有紀念杜甫的祠廟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唐代以後被列為秦州十大名勝之一。街子除有杜甫草堂外,還有古建築子美閣,閣下一塊清代石碑,記載有杜甫在東柯谷的事跡。街子還有子美村、子美國小,杜甫教書的書房台,有杜佐的後代。古鎮人對詩聖的懷念情深意濃,而東柯谷也已成為世人關注的一處勝地。

重要的交通孔道

東柯谷自古以來就處在重要的交通孔道上。放馬灘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上,就明確標有東柯谷的古地名。放馬灘木板地圖繪於2300多年前,對以邽縣為中心的山川、水文、道路、地名都有詳細的標註。在1號圖中就標註有“可阝”的地名,其位置在今麥積區城區東南不遠處,方位與今天的東柯河一致。東柯河在《水經注》中被稱為涇谷水,唐時始見“東柯谷”名稱,“可阝”是東柯谷的最早稱呼。考古學家何雙全說:“放馬灘地圖有三條交通路線:第一條是東路沿渭河出燔史關可直達中國腹地……第三條是南路入東柯、永川河,經現在的甘泉、街子、麥積、黨川、利橋鄉,東去直入鹹陽,又可達漢中郡。”在《水經注》中,不僅標出了東柯河與溫泉河交匯處的街亭,還標出了軒轅水、軒轅溪。雖然後世人們忽略了這條道路,但東柯谷街子口因處在要道鎖咽之處,從春秋戰國時起,即是通往陝西漢中的交通要道。
街子古鎮悠久的歷史奠定了其厚重的文化質量,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在隴上也不多見。然而它的價值,遠不止這些。

優美的自然風光

東柯谷自然風光秀美,景色迷人,山幽水靜,物產豐富,民風淳樸,有桃花源般迷人的魅力。在詩聖杜甫的筆下,“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同。”遍地竹篁、滿坡瓜果,一谷藤蘿的東柯谷直讓詩人心動,不由得產生“採藥吾將老”的想法。從仙人崖流下來的軒轅溪水(南河)與從石門流下來的溫泉溪水(北河)交匯於古鎮西邊、形成了“二龍戲珠”的絕佳形勝。兩水合流,而成東柯。古鎮枕青山而抱兩溪,明麗清爽,宛若江南小城。街子古樹尤多,過去有“九股松、八股槐”這樣的參天古樹,改龍山的白皮松聞名遐邇,宏羅的老丁香樹古柯虬盤,神農山的花豹榆更是少見,東柯谷真可謂古柯眾多,名木競長。沿南河、北河上溯,兩岸地肥水美,村舍儼然,林木森蔚,清溪漫流,一派田園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