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區,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離昆明150公里,東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南與昆明市尋甸縣相接,西與昆明市祿勸縣相靠,北與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相連,並與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和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總面積為1858.79平方千米。
東川區地處雲貴高原北部邊緣,境內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米,高差3649.1米。東川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為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轎子雪山被譽為“滇中第一山”,小江流域為世界典型暴雨土石流區被稱為“土石流的天然博物館”,小江兩岸是昆明市最大的熱帶作物區。
截至2018年,東川區轄有1個街道、6個鎮、1個鄉。2017年,東川區總人口約31萬人。2018年,東川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4.73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0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3元。2009年3月,東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城市。2019年4月,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東川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文化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公路,水運,航遠,歷史文化,地方文化,非遺傳承,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概述,主要景點,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東川似與會川有關。據《元史·地理志》會川路載:“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於此。其地當征蠻之要衝,諸酋聽會之所,故名。”—說東川系少數民族語譯音。
歷史沿革
秦朝,屬靡莫部族。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設堂琅縣,屬犍為郡管轄。
三國時期,原“西南夷”地區的益州、永昌、牂牁、朱提等郡統稱“南中”。由蜀漢政權管轄,平叛後,新建立了越嶲、建寧、雲南、永昌、興古、牂牁、朱提“南中七郡”,由庲降都督總領,東川仍稱堂狼縣,屬朱提郡。
西晉滅蜀後,分南中益州的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都為“寧州”。滅吳統一全國後,分全國為十九州,寧州為十九州之一,統領南中七郡,東川為寧州的朱提郡所轄,縣名不變。
隋初,隋文帝在雲南和貴州西部設定恭州、昆州和協州,東川屬恭州管轄,縣名堂狼縣未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東川仍屬恭州所轄,縣名改為唐興具。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詔統一雲南,建“南詔國”,東川屬南詔國管轄,蒙世隆在此設東川郡,轄今天的巧家、會澤、東川、祿勸和四川省會東縣、寧南縣等部分地區。
宋代大理國時期,屬大理國管轄,東川為六節度之一。後期,廢除了以軍事統治為主的節度、都督制,建立了以政治統治為主的“府”、“郡”制,改設八府、四郡、三十七部。東川屬四郡之一,管轄今東川、會澤、昭通全境,貴州威寧等“六部”。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雲南建立行省,行省之下設道、路、府(州)、縣四級,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因今屬四川會理、會東、西昌的會理州、麻龍州、姜州、通安州四州劃由東川管轄,東川便由府級升格為路級,隸屬雲南行省。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東川解放,6月成立會(澤)、巧(家)邊區解放委員會(駐新村),後又改為會巧邊區行政委員會,轄區基本為現在的東川區。
雲南和平解放後,為更好地開發、建設東川銅礦,於1954年4月劃出會澤縣第五區、第七區的湯丹、因民、集義、碧谷等14個鄉,成立由省直轄的東川礦區政府(駐湯丹)。
1958年10月,成立地級東川市,把昭通地區的會澤縣併入東川市,市府設在湯丹。
1961年,市府遷往新村,中共東川市委和銅礦領導機關仍在湯丹。
1964年12月,會澤縣劃屬曲靖地區,東川市仍為省轄市。
1999年2月,撤銷地級東川市,正式成立縣級東川區劃歸昆明市,轄區不變。
2004年4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東川設立再就業特區,轄區不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5年,東川區撤銷新村鎮、碧谷鎮、綠茂鄉和姑海鄉,設立銅都鎮,銅都鎮管轄原新村鎮、碧谷鎮、綠茂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姑海鄉管轄的姑海、達德、新村、野牛4個村委會;撤銷杉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湯丹鎮管轄;撤銷播卡鄉和拖布卡鄉,合併設立拖布卡鎮;撤銷新田鄉和法者鄉,設立紅土地鎮,管轄原法者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新田鄉管轄的新田、花溝、松毛棚、倉房4個村委會;撤銷烏龍鄉,設立烏龍鎮,管轄原烏龍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新田鄉管轄的瓦房、大水井2個村委會;撤銷阿旺鄉,設立阿旺鎮,管轄原阿旺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姑海鄉管轄的陷塘村委會。
2011年1月,劃出舍塊鄉、紅土地鎮與祿勸、尋甸兩縣劃出的其他鄉鎮,成立昆明倘甸產業園區和昆明轎子山旅遊開發區(功能區)。其餘只轄其餘六鎮。
2011年4月,撤銷銅都鎮、設立銅都街道,原行政區域不變此後,東川轄一辦事處、六鎮、一鄉。
2012年1月7日,經市委批准設立東川烏龍新區,與烏龍鎮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東川區轄有1個街道、6個鎮、1個鄉:銅都街道、湯丹鎮、因民鎮、拖布卡鎮、烏龍鎮、阿旺鎮、紅土地鎮、舍塊鄉,下設130個村民委員會、3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其中紅土地鎮和舍塊鄉於2010年成建制委託倘甸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和轎子山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政府駐銅都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川區,隸屬於雲南省昆明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離昆明150公里,地處東經102°47′—103°18′,北緯25°57′—26°32′之間,東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南與昆明市尋甸縣相接,西與昆明市祿勸縣相靠,北與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相連,並與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和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總面積為1858.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東川地處雲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南北最大縱距84.6千米,東西最大橫距51.2千米。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系,最高峰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東川境內與的交匯處,海拔僅為695米,是昆明市海拔最低點。由於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土壤由下而上分布著燥紅土、紅壤、黃紅壤、棕壤、亞高山草甸土等5大類型,其中以紅壤分布最廣。
氣候
東川區的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7.8℃。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5毫米,月最大降雨量208.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53.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年日照時2327.5小時,年蒸發量1856.4毫米。最大風速40米每秒,多西南風。相對濕度76%。加之境內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銅礦。東川境內銅礦儲量豐富,是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銅的地質儲量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
鐵膽石。東川鐵膽石,是世界至今發現的石膽石中唯一含鐵礦的石膽。鐵膽石由於其特有的金屬亮色及硫化鐵結晶的多樣性及晶體構成紋理圖案的豐富性,使鐵膽石成為雲南石膽中最具觀賞性的一個種類。鐵膽石產於雲南,又稱之為雲南鐵膽石。
其它礦產。截至2008年,在拖布卡、播卡18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黃金儲量已達大型金礦床儲量。鐵礦累計量約1億噸,主要有包子鋪和鐵架山2箇中型鐵礦,“拖布卡-播卡”一個中型鐵礦帶和零星24個小礦點;鉛鋅有近10萬噸的金屬量。非金屬礦有近1億立方米的河沙資源,近100萬立方米的墨玉儲量,近100萬立方米的優質“牡丹紅”花崗岩裝飾石材和近千萬噸的優質石灰石等。磷礦有近4億噸的資源量;在羅家村、活龍-觀音岩各有近1億噸資源量的磷礦帶,南部阿旺白龍潭有近1億噸資源的磷礦帶,西部新橋-九龍有近1億噸資源量的磷礦帶。
水資源
東川區水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位491697.1千瓦,截至2007年,已開發的水電資源為75990千瓦,正在建設的壩塘水庫供水能力達6500萬立方米/年。
人口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東川區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1.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第一產業增加值6.37億元,同比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46.43億元,同比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39.07億元,同比增長11.1%。
2018年,東川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4.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8%,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09元,同比增長8.4%,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3元,同比增長9.5%。
第一產業
2018年,東川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2294億元,同比增長6.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7.8699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農業產值5.0763億元,同比增長6%;林業產值8466萬元,同比增長7%;牧業產值8.0713萬元,同比增長7.6%;漁業產值2352萬元,同比增長6.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543萬元,同比增長7.1%。
第二產業
東川區形成以銅產業和磷化工2個產業為主導,稀貴金屬產業、機械加工產業、新型建材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製藥5個產業為支撐,其它多種產業為輔助的產業集群。2018年,東川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
第三產業
2018年,東川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42.09億元,同比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5億元,同比增長12.8%,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億元,同比增長17.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4月3日,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接管東川職業成人教育培訓中心成立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東川校區。
2017年,東川區高考600分以上5人,文科最高分達635分,理科最高分達630分,本科上線率64.67%,藝術、體育本科上線人數180人,藝術、體育本科上線率13.47%。 2017年中考最高分572分,545分以上56人,500分以上446人,平均分386.07分。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東川區有區級公共衛生機構2家,區級公立醫院4家,鄉鎮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服務站9個,村衛生室125個,民營醫院4家、私營診所15個。全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總數1418張,其中:區級公立醫院1051張、鄉鎮衛生院181張,民營醫院186張。全區每千人口床位數4.1張。
截至2017年,東川區有醫療衛生從業人員1821人,其中:醫生565人、護士941人、其他(行政後勤人員)315人;全區具有初級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33人,其中:高職91人、中職245人、初職597人。區屬區級公共衛生機構、區級公立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核定編制總計為1065人。
東川區級公立醫院:東川區人民醫院、東川區中醫醫院、東川區精神病院、東川區老年病醫院
東川區級公共衛生機構:東川區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等
東川區鄉鎮衛生院:銅都街道中心衛生院、湯丹鎮中心衛生院、拖布卡鎮衛生院、烏龍鎮衛生院、阿旺鎮衛生院、因民鎮衛生院
文化事業
2018年上半年,東川區圖書館舉辦各項業務培訓4次。參加人數80餘人次。舉辦活動7次,總計1100餘人參加。舉辦公益講座2次,106人參加。舉辦電腦免費培訓班1期,13人參加。接待讀者5230人次,流通16523冊次,累計辦理借書證2483個,諮詢102人次,訂閱雜誌100種,報紙6份。裝訂圖書90冊,裝訂報紙30冊,裝訂期刊123冊。
2018年上半年,東川區針對網際網路服務營業場所市場共出動檢查人次251人次,檢查家次94家次,處理文化市場舉報2家次。東川區文化館開展“迎新春·送溫暖”活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化系列活動,舉辦展覽2個,參觀人次1100人;舉辦文化惠民演出活動暨扶貧攻堅文藝演出活動56次,舉辦培訓班3個,培訓人次150人。
境內文化場館:東川紅土地農耕文化博物館、東川區圖書館、東川區文化館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8月,東川區共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6306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34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393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932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收入12687萬元。截至2018年底,東川區累計脫貧28194戶102659人。
交通運輸
公路
功東高速路於2015年8月31日開工建設,全長49.85公里,採用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工期3年,概算總投資84.33億元;東川至格勒高速公路,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路線全長39.1千米,估算投資62.27億元,建設工期3年;東川至倘甸二級公路,總長為98.6千米,概算投資為24億元。實際先開工建設東川至烏龍段,全長16.92公里,估算總投資7.59億元,建設工期為36個月;金東大橋主跨730米,橋長914米,概算總投資4.0968億元,建設工期36個月。
水運
東川港開展前期規劃設計工作,依託烏東德電站和白鶴灘電站布局,構建東川通江達海的航運通道。白鶴灘庫區東川區境內建設選址完成,將建4個碼頭、6個停靠點及部分航道工程。
航遠
2017年9月17日,東川區通用機場建設項目初步勘察招標檔案發布,將投資12億元建設總面積約1331畝的機場工程及場外配套工程,實施地點為東川烏龍鎮大水井村附近。擬建的東川通用機場為A1級通用機場,飛行區等級指標為2B,規劃1條1600米跑道。
歷史文化
地方文化
- 銅歷史文化
東川區的湯丹鎮是東川銅礦主要產區,也是當年東川礦務局機關所在地。其采銅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錢王故里”和“滇銅京運第一鎮”,在兩千多年的銅礦開採史中,逐漸形成了吃苦耐勞、敬業奉獻、團結包容、戰天鬥地的銅山精神。
- 彝族文化
東川原為彝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東川的阿旺鎮、紅土地鎮(原法者鄉)、原姑海鄉、湯丹鎮、舍塊鄉等散落著許多彝族聚居村。這些村寨至今還保持著彝族原始宗教及文化的遺痕,彝族文化表現比較集中的如阿旺鎮的拖潭村。
民居:拖潭村民居仍保存著彝族民居的特色,大部分仍以石頭砌牆或泥土充牆而成,但屋頂已經由原來的茅草蓋頂改為瓦蓋頂,少部分人家建蓋空心磚房。拖潭村彝族習俗,姑娘長到14歲算成年晚上要離家到“公房” 去住。拖潭的“公房”制度仍保存完好,當地公房俗稱“羊圈樓”。
服飾:拖潭村彝族主要穿著自己紡織、自己縫製的麻衣、麻裙,或純羊毛紡織、縫製的內衣、褂子或長裳。不分男女,頭上都包裹“青帕”,婦女腰間裹一塊毛氈,具有濃郁古樸的民族特色。
節慶:彝族節慶活動較多,除了與漢族人一起過春節外,拖潭村的彝族過“二月二”、“密枝節”、“火把節”、“插花節”、“正月初十”等。部分節日保存有濃郁的民族原始宗教特色。上述節日形態各異,程式繁雜,大都要搭青棚、唱歌、跳舞、打歌場、吹著蘆笙,載歌載舞,走村串寨,除慶賀節日,慶賀豐收,同時還含有驅惡除邪,消災免難、祈求神佑的內容。
祭祀活動:拖潭村的祭祀活動主要有祭火神、祭龍神、祭山神等。這些祭祀活動都有著典型的彝族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貫穿著異族人“神靈無處不在”的原始宗教思想,都表現出彝族對神靈及祖先的崇拜。
民俗:拖潭村彝族生活、生產習俗內容繁多,把婚喪都視為喜事,俗稱“紅白喜事”,辦理紅白喜事的程式都比較煩瑣。
非遺傳承
雲南省級項目 | 王才有(傳統工藝傳承人-銀飾)、徐正海(傳統工藝-木雕) |
昆明市級傳承人 | 王天舜(陶瓷工藝)、蔡月生(彝族民歌) |
昆明市級項目 | 彝族祭祀歌、彝族跌腳舞 、彝族毛紡織 、彝族服飾、彝族蘆笙,石板房、彝族民歌,彝族口弦 |
東川區級項目 | 彝族火把節、彝族密枝節、彝族木葉 |
東川區級傳承人 | 朱米米(彝族服飾工藝傳承人)、蘇向美(彝族民歌) |
地方特產
生態甜杏 | 東川茄子 | 開花洋芋 | 東川茶 |
小江西瓜 | 東川黃瓜 | 東川番茄 | |
東川大蒜 | 東川烏洋芋 | 東川麵條 |
風景名勝
概述
主要景點
- 轎子雪山
轎子雪山位於祿勸縣與東川市交界處,距祿勸縣城150餘公里,海拔4247米,因其山型似一乘放置在萬山叢中的花轎而得名。當地亦稱之老雪山,歷史上曾稱之為絳雲露山、松外龍山、烏龍山、雪山、雲弄山,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南詔蒙氏異牟尋封之為東嶽。
轎子雪山由轎子山、棋王山、東英山、觀音山等山峰組成,主峰海拔4223.4米,為滇中第一高峰,是滇中典型的山嶽形冰川地貌景觀。1989年,轎子山被列為昆明市自然保護區。1993年7月,轎子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 烏蒙-牯牛寨山風景區
毛澤東主席“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詞就是對烏蒙山的最好寫照。大牯牛寨山是烏蒙山脈最高峰,氣勢逼人,此山距東川城區水平距離僅9千米,海拔高差卻達2767.3米,全國罕見。山上岩石大都為堅硬的石灰岩,呈褐色。
- 東川紅土地
東川紅土地指的是位於昆明市東川區西南40多公里的新田鄉、有一名叫“花石頭”(109公里程碑處)的地方,這裡方圓近百里的區域是雲南紅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