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名稱來歷,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社會保障,農業養殖,糧經種植,水果種植,養殖,特色產業,花木種植,瑪瑙加工,街道域企業,旅遊景點,村居介紹,
建制沿革
1957年5月,將
同安縣灌口區又將東孚、鼎美等12鄉劃歸廈門市郊區管轄(後稱
集美區)。
1958年,置東孚公社。
1984年,改鄉。
1997年,面積46.7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東埔、山邊、寨後、過坂、東瑤、鼎美、後柯、祥露、芸尾、鳳山、貞岱、蓮花、洪塘13個村委會。
2011年05月20日起,
天竺社區居委會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東孚街道位於
廈門市海滄區西北部,被稱為廈門的西大門,鷹廈鐵路、
324國道、廈(門)、漳(州)高速公路過境。是
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帶,西距漳州市區約40公里,東距廈門市區約18公里,被稱為廈門的“西大門”,西鄰漳州市
龍海市角美鎮,東臨集美區
灌口鎮,南連海滄區
新陽街道,北接漳州市
長泰縣,地勢呈背山面海狀。擁有青龍古寨等人文自然景觀,2014年被列入"美麗廈門“戰略的重要改造城鎮。
自然條件
東孚街道地形地貌東孚三面環山,東南臨海,境內多為丘陵地形。
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攝氏度,年日照2200小時,年降雨量1350-1500毫米,光照資源豐富,樹木四季常青。
水文全鎮共有水庫6座,溪流4條,大小排洪溝9條。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溫泉資源豐富,從明代起湯岸溫泉便已享譽盛名,是東孚的巨大財富。
自然災害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旱澇等。
名稱來歷
民國33年(1944年),同安縣進行重新區劃,鄉保並全,將中孚保、東坂保各取一字為“東孚”保,“東孚”一名沿用至今。
經濟概況
2011年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實現“四個突破、四個翻番”,較好地完成了本屆政府的預定目標:社會總產值突破68.5億元,年均增長29.2%,翻了近兩番;工業總產值突。基於強勁的發展潛力,2011年2月份我鎮又被定為全省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單位之一,與
灌口等全國強鎮同台競技。破65億元,年均增長30.3%,翻了近兩番;財政總收入突破2.8億元,年均增長35.3%,翻了兩番多;鎮級財政收入突破5940萬元,年均增長27.6%,翻了一番多。工業化實現新突破,完成了東孚工業區、鳳山工業區、孚蓮片區、一農片區等工業區的布局,為鎮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和後盾。
城市化進程大步邁進。東孚中心城區基本形成,東孚商業街、東孚社會服務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東孚規劃展示館即將開館,完成東孚文化活動中心和體育館的立項,完成東孚學校的改造;完成天竺花園、東盛花園、佳鑫花園一期等安置小區和崎頭、蓮花外口公寓的建設,有序推進佳鑫花園二期、佳隆花園、佳福花園、佳宏花園安置房、過雲溪商品房組團、海翔大道二期建設及舊324國道、孚蓮路兩側市政化改造。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完成蓮花和山邊舊村改造新村建設,推進寨後和貞岱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基本實現村村道路硬化、村村道路亮化、村村通公車、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有線電視。
社會事業發展卓有成效。積極改善各校辦學條件,九年一貫制東孚學校、天竺花園中心幼稚園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完成
東孚中心國小、鼎美、東瑤國小塑膠跑道等一批中國小基建項目建設。有效調動各校辦學活力,制定《東孚鎮獎教獎學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獎教獎學措施,高質量通過省、市“對區督導”考評組的檢查評估,2010年度我鎮教育工作被廈門市評為優秀等級。進一步完善農村文體設施,完成貞岱、東瑤、過坂、寨後、後柯等一批文體活動場所的建設和修繕,完成全鎮12個村農家書屋的建設,深入各村開展“魅力東孚”文藝匯演。進一步加快衛生體系建設,完成東孚衛生院醫技樓、門診樓、病房樓、公共衛生大樓的建設和改造,加快推進村級衛生服務所的建設,深入開展“家園清潔行動”。有效落實計畫生育政策,全面實現計畫生育管理工作目標,計生服務所連續五年順利通過省、市、區三級考核驗收,達到省一級服務所標準。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促進農村就業創業和勞動力轉移,全面開展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新農保試點、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工作,基本實現社保全覆蓋。完成6個村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農村危房維修改造工程,積極做好扶貧幫困工作,有效開展“三防”工作。
民主法制建設持續深化。圓滿完成12個村村級組織和鎮黨委的換屆選舉工作。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積極落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各項措施。高質量完成“五五”普法規劃所確定的各項任務,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活動。深入開展“平安東孚”創建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綜治的基層基礎,提高“打、防、控”一體化的治安防控能力,順利通過省、市、區三級“平安”創建考評驗收,榮獲市級平安鎮(街)榮譽稱號。重視民眾來信來訪,加大社會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工作力度。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街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3處,各類圖書室14個,藏書40000多冊;全鎮有文體協管員13名、體育指導員57名、文藝骨幹40人;腰鼓隊35隊、舞蹈隊38隊,村、組藍球隊48隊,西鼓隊6隊,氣排球隊2隊、門球隊1隊。
教育
2011年末有
幼稚園6所,在園幼兒1661人,專任教師90人;國小7所,在校學生3033人,專任教師16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1013人,專任教師77人,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應屆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普、職)的升學率均達到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29.16萬元,比上年增長60萬元。
科技
2011年末我街配有村級農技員4名、漁技員4名、動物防檢疫員12名,2011年全年舉辦各類農業遠程技術培訓13期,每期參加人次約682人。
醫療衛生
全街有衛生院1處,主要承擔
東孚街道轄區公共衛生工作和基本醫療服務,包括兒童計畫免疫、兒童保健、婦女保健、居民健康檔案建檔、健康教育、基本醫療服務等。2011年全年醫療門診量64698人次,化驗室共檢查項目數約19270人次,累計建立完整居民健康檔案25667份,建檔率53.95%;共出12期宣傳牆報,舉辦14次講座,9次諮詢活動,發放宣傳材料11760餘份,內容涉及保健、健康素養、生活小常識等。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9個,13個村(居)安裝了健身器材,全年舉辦體育活動16場。
廣播電視
2011年已安裝數位電視2000多戶,洪塘村與天竺社區已安裝完畢,其他村正在安裝中。2012年10月全街通數位電視。
社會保障
2011年度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鎮共有19890人參保,基本達到全覆蓋;新農保共有8968人參保,參保率達到98.7%;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共有3757人參保;全年共發放低保金130.632萬元,發放慰問金、撫恤補助金、臨時救助金、困難子女就學補助金等總計241萬元。同時,深入開展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全年共發放貸款898萬元,轉移就業376人次。
農業養殖
東孚街道轄區內土壤較肥沃,氣候條件較好,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終年無霜,雨量豐沛,對發展農業作物種植極為有利。傳統農業主要有: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大豆為主。經濟作物:花生、糖蔗、芋頭、生薑、蔬菜。水果種植:龍眼、荔枝、香蕉、鳳梨及其他雜果。畜牧業:以養殖魚蝦、豬牛雞鴨為主。
糧經種植
1、糧食作物
東孚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在解放初期(人民公社化前)畝產約在200-300公斤;人民公社化期間(1958-1960年)畝產最高375公斤;1961-1970年,因受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影響,糧食產量有所下降,畝產約250公斤;1971年後貫徹“以糧為綱”號召,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畝產可達425公斤。1982年7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多種經營發展農村經濟,糧食種植面積、產量逐年減少;2000年後,因興建工業區,部分農用地被徵用,糧食種植面積減少至1778公頃,畝產僅347公斤,總產量9250噸;至2003年,糧食種植面積780公頃,總產量3647噸;2007年,糧食種植面積336公頃,總產量1573噸。全鎮已從產糧區轉為購糧區。
2、經濟作物
糖蔗糖蔗是東孚鎮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種植歷史悠久。解放前規模較小且分散,種植技術落後,品種以本地竹蔗為主,產量較低,畝產1噸左右。各自然村均有種植,並開設小型糖坊制紅糖,其中以水頭公司、過坂公司及東埔、後柯的作坊較大型。解放後,東孚鎮糖蔗種植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至20世紀80年代,糖蔗產量大提高,畝產最高達6噸。後因市場因素,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至2003年結束種蔗歷史。
花生花生是東孚鎮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解放後至1982年,每年產出除自食外,可出售1000餘噸;1982年後,因部分改種水果、糖蔗等,產出除保證自食所需外,已無餘量可供出售;2000年,種植面積只剩1500畝,總產量450噸;2003年,種植面積860畝,總產量215噸;2007年,種植面積不足500畝,總產量100餘噸。
水果種植
解放前,東孚片區水果種植面積不多,且分散不成片,產量也很低。解放後,水果尤其是荔枝、龍眼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958年後,人民公社號召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利用荒山大量開墾種植水果,荔枝、龍眼種植面積成片增加,東埔、鳳山、東瑤、祥露、鼎美及第一農場等均有大量種植。至1985年後,由於龍眼、荔枝市場價格高至每公斤20元,激發農民大幅度擴種。到2000年,種植龍眼面積822.3公頃,總產量1178噸;荔枝面積78.5公頃,總產量595噸。2003年後,因土地被徵用,以及市場價格降至每公斤12元以下,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至2007年,龍眼種植面積為325.7公頃,總產量421噸;荔枝41.3公頃,總產量283噸,其他水果基本停種。
養殖
1、禽畜
東孚原是農業區域,在以農為主的前提下,發展畜牧業成為主要輔助收入。畜牧業飼養種類主要有:生豬、牛、羊,家禽則以雞鴨為主,其次是
鵝、
火雞、兔等。
生豬養殖為傳統家庭副業之一。解放後東孚片區家家戶戶都有飼養本地生豬,1975—1980年,貫徹豬糧肥票掛鈎的獎售政策後,生豬養殖發展更快,至1980年生豬存欄數22292隻、1982年存欄25384隻,按存欄頭數計算平均每戶達2.5頭以上的有11個大隊73個生產隊,其中存欄頭數每戶5頭以上的有8個大隊50個生產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後,生豬家庭飼養逐年減少,由養豬專業戶(場)取代,至1998年生豬存欄頭數66396隻。2003~2006年,東孚鎮轉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積極推行專業飼養、科學飼養,服務當地經濟建設。2007年,海滄區開展養豬整治工作,全區劃為生豬禁養區,區域內專業養豬場被拆除,只剩部分家庭飼養,當年生豬出欄0.7萬頭。
家禽乃家庭散養,主要供自食之用,品種有河田雞、
烏骨雞、來杭雞、番鴨、金定鴨等。2007年,家禽出籠46萬隻。
2、水產
東孚街道南臨
廈門馬鑾灣西岸,靠海的貞岱、東瑤、芸尾、鼎美、後柯等村,利用海岸淺灘捕魚蝦或養殖牡蠣、泥蚶等。1953年馬鑾灣築堤終結了近海捕撈及海水養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逐漸改為養殖池塘,主要養殖對蝦、羅非魚、
鱸魚、
石斑魚等。其餘靠山的自然村則利用水庫、水壩、池塘、水田改池塘養殖,主要養殖草蝦、鰱魚,鯉魚、
鰻魚、草魚、黑白鯧魚、甲魚、田蛙等。據計載,1969年,全鎮區域內水產總產量約964噸。
1980年後,投資規模不斷加大、科學養殖技術得到套用,街道域內水產品產量逐年增加,至1985年達5251噸,比1969年增長5倍多,水產養殖業成為全鎮村民經濟收入的重要財源之一。2000年以後隨著工業區建設、土地被徵用,水產養殖業逐年萎縮。
2007年東孚鎮水產養殖情況表
種類
| 面積 (公頃)
| 產量 (噸)
| 產值 (萬元)
|
魚類
| 306.37
| 1692
| 1050
|
鰻
| 3.2
| 452
| 1628
|
白對蝦
| 3400
| 416
| 670
|
蟹類
| 80
| 25
| 102
|
特色產業
花木種植
東孚街道自1997年申報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後,即開始引進花卉種植,並組織舉辦多期花卉培訓班。此後,東孚花卉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廈門最大、最主要的花卉生產基地。2007年,全鎮花卉播種面積100餘公頃,種植面積約占全市花卉種植總面積30%,生產量約占全市花卉生產總量的40%,其中草花生產量占全市的60%,年收入達712萬元。廈門每年舉辦的各類會展、國際馬拉松賽時,路邊擺放的數萬盆鮮花均為東孚草花,成為廈門會展業的一道亮麗風景。過坂、洪塘、蓮花、寨後等村村民也相繼發展個人養花種花。
至2007年落戶
東孚街道的花卉企業業有: 育培花卉基地、芊惠花卉(種苗)、景堂園藝、怡思花卉等14家。此外,國家森林苗木培育基地也在洪塘村落戶。農民學員在花卉培訓班學到的技術也“開花結果”。
廈門“東孚牌”商標 東孚吉利、天民、鷺鷺、怡思和綠澤園藝等5家園藝場共同申請東孚草花商標,2004年3月14日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批准,5家園藝場在出售花草特別是國蘭、蝴蝶蘭時,都要貼上廈門“東孚牌”商標。
瑪瑙加工
1、生產歷史
東孚瑪瑙發源於東埔村,20世紀80年代末,該村開始有瑪瑙加工。至1992年,台商在東埔村開辦瑪瑙加工廠,後轉讓給當地村民張武陽、陳永委、張炳霖等3人。張武陽等3人傳承其瑪瑙手藝和製造技術,並不斷完善管理制度。經過革新改進,東埔瑪瑙逐步以“滾雪球”的方式做強做大。2001年,東埔村只有13家瑪瑙加工個體戶,年銷售額1000萬元。2003年,“東埔瑪瑙”註冊商標獲得批准。2006年,全村註冊辦廠80家、家庭加工55家,從業人員達2500多人,解決本村約近一半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年產值超過1億元。東埔村民靠瑪瑙加工致富,許多村民蓋起小洋樓、開上小轎車,東埔村成為東孚鎮的“富裕村”。
在東埔瑪瑙產業發展的帶動下,鎮域內的洪塘、過坂、山邊、蓮花、鼎美等村也湧現出一批瑪瑙加工企業,“東埔瑪瑙”逐漸發展成為“東孚瑪瑙”,東孚鎮成為全國瑪瑙飾品生產基地,並基本形成“南有東孚、北有阜新”的國內瑪瑙加工業格局。
2、廈門東孚瑪瑙一條街
2005年,“廈門東埔瑪瑙一條街”正式建成。該街全長約1.3公里,擁有展示廳15家、加工廠家60多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有磊鑫瑪瑙飾品廠、億昌寶石工藝品廠、磊坤工藝品廠、新磊鈺瑪瑙加工廠等,主要生產手鐲等大件瑪瑙飾品,手鐲生產量占全國的80%,兼營戒指、耳墜、珠項鍊、掛件、工藝雕刻品等。
街道域企業
東孚街道域企業自1970年始,以機械製造,工藝飾品為主,以及旅遊、釀造、化工等行業。至2007年域內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已達22家。
旅遊景點
天竺山森林公園被稱為“
廈門後花園”的天竺山旅遊風景區位於
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距廈門市區僅36公里,總規劃面積37.05平方公里。景區以同處在150米等高線的東、西兩大山門為主軸分成兩個部分:150米等高線以上的山地為森林公園部分,面積26.51平方公里,2006年“5.1”正式開園,現已建成天竺湖、兩二湖、皓月湖、百竹園、攬月路、好望角、鴛鴦溪谷等景點,景區內原有真寂寺和龍門寺遺址等人文景觀,此外天然純樸的天柱峰及氣勢磅礴的仙靈旗景區尚待開發;公園內有1500種植物,森林覆蓋率達96.8%;路網四通八達,有36公里長的車行道、70多公里長的步行登山道、8公里左右的木棧道。150米等高線以下的平緩地帶為休閒娛樂度假區,面積10.54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風情度假區、高級度假酒店區、體育公園區、動物園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閩台果蔬花卉區。天竺山景區將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體育鍛鍊、康體療養、農業科普和宗教文化於一體的原生態濱海城郊森林公園。廈門海滄東孚天竺山自然資源豐富,景致迷人。公園絢麗多彩,四季各異。陽春,山花爛漫,五彩繽紛;盛夏,綠茵滿坡,涼爽宜人;金秋,紅葉似火,野果飄香;嚴冬,銀裝素裹,青松映雪。園內有森林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4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有金錢豹、林麝、果子狸、狐狸、豹貓、錦雞、青羊、杜鵑等。
村居介紹
天竺社區居委會於2011年05月20日正式成立,位於東孚新城的中心位置,管理轄區為北至瀋海高速公路中線,至東孚大道(324國道)中線,西至東孚商業街西側未規劃道路中線,東至天竺山路中線,轄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轄區內現已建成的天竺花園安置房總用地面積為46736.17㎡,總建築面積為86334.36㎡,樓房16幢和幼稚園1幢,共有1153套(其中包括單身公寓443套),已交房498套,入住440戶,入住人口大約1400多人(其中出租戶73戶205人),分別來自貞岱、鳳山、蓮花、洪塘、寨後、山邊、過坂、芸美、鼎美、東瑤等10個村的拆遷戶,拆遷戶還在陸續搬入新區居住。在建的佳鑫花園共有880套,還有佳宏花園也開始動工。東孚一條街也在建設當中,預計兩年後三個花園安置6800人左右。管理轄區該居民委員會取名為廈門市海滄區東孚鎮天竺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設在天竺花園一期小區配套服務樓(16號樓)的四層(807.21平方米)和五層(99.86平方米),面積總計907.07平方米,位於天竺花園16號樓38梯二層將作為社區辦事大廳、小精靈成長俱樂部以及居民活動場所,面積805.6平方米,現裝修已完工,待驗收之後投入使用。社區居委會現有使用面積1712.67平方米。還有設在天竺花園內8號樓24梯101、102、103室的老人活動中心,面積總計303.77平方米,已裝修完工並通過驗收,現由東孚鎮殘疾人援助服務中心使用。
天竺社區居委會目前有社區負責人1人,社區工作者5人,文體協管員1人,勞動保障協管員2人已成立天竺社區志願者工作服務站,共招募志願者共83名,並已成立天竺社區腰鼓隊、社區紅歌隊、舞蹈隊和開辦社區中老年太極拳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