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灘鄉

東大灘鄉

東大灘鄉位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城東北部毛毛山北麓,東經103°14′-103°29′之間,北緯37°9′-37°16′之間,東南連松山鎮,西鄰西大灘鄉,東北與古浪縣干城、橫樑兩鄉接壤,總面積152.9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駐地大灘口,距縣城7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大灘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政府駐地:東大灘鄉東大灘村
  • 電話區號:0935
  • 郵政區碼:733215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主要產業:農業
簡介,基本情況,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藏族服飾,藏族待客,藏族婚俗,藏族民歌,藏族禮儀,藏族飲茶習俗,經濟發展,農業,畜牧業,鄉鎮企業,非公經濟與三產,

簡介

東大灘鄉位於天祝藏族自治縣東部毛毛山北麓。東南靠松山鎮,西鄰西大灘鄉,東北與古浪縣接壤,面積152.9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東大灘村,距縣城67千米。轄酸茨溝、圈灣、邊坡溝、東大灘、華郎、上圈灣、下四、水泉溝8個村民委員會,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96戶、3419人。其中有藏、土等少數民族1675人,占總人口的48.9%。
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多為毛毛山緩坡地帶,南北向呈條塊狀,海拔在2643~3350米。年均氣溫-0.5℃,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主要大山有峨岜山,河流有酸茨溝河。耕地面積0.63萬畝,主要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籽等。2005年糧食總產量63萬千克。草原面積7700多畝,主要養殖高山細毛羊、白氂牛、黃牛。2005年大小畜存欄1.04萬頭(只)。森林面積14.75萬畝,樹種有雲杉、楊、柏等。野生動物有雪雞、雉、藍馬雞、麝等。野生中藥材有白秦艽、羌活、大黃、升麻、黃芪、赤芍、高烏頭冬蟲夏草等近百種。礦產有煤、銅、銀等,煤炭儲量較為豐富。

基本情況

東大灘鄉解放初稱代陽鄉,因以西大灘西溝為中心,東有一大灘稱東大灘。境內多為毛毛山緩坡地帶,南北向呈條塊狀,南高北低。海拔在2643-3350米之間。境內氣候覆雜,屬寒冷高原性氣候,年均氣溫-0.5℃,年徑降水量400毫米。全鄉總耕地面積6346畝,大部分為乾旱山地,產小麥、豌豆、油籽、青稞、洋芋等,2004年糧食總產量為65.6萬公斤。全鄉有林地面積14.75萬畝,其中喬木林41584.5畝,活立木總蓄量918409立方米。2004年末大小畜存欄11535頭(只),其中大畜1636頭、小畜9899隻,品種主要以天祝白氂牛、高山細毛羊和絨山羊為主。東大灘鄉屬典型的半農半牧鄉。境內河流主要為酸茨溝河,年經流量為0.18億立方米,屬石山河水系。礦產資源主要以煤居多,另外有少量的沙金、銅、鐵、螢石等;野生動物比較珍貴的有雪雞、藍馬雞、麝等;藥材有羌活、秦艽等100多種。境內主要大山有峨博山,海拔3200米。林區自然風光十分優美,酸茨溝垴的小型瀑布--跌水,縣內外知名度較高。全鄉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每年夏季有大量的遊客前來酸茨溝村旅遊和觀光。
東大灘鄉
全鄉轄8個村委會2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藏、漢、土、蒙古等民族796戶3426人,其中少數民族1678人,占總人口的48.9%。
全鄉設8所學校,其中九年制寄宿學校1所,完全國小4所,村小3所。其中加授藏語的有4所學校。全鄉有教職工61名,其中公職人員57名,代課教師4名,有教學班39個,在校學生542名。2004年"兩基"驗收工作順利達標通過。
全鄉有衛生院1家,村衛生室4家,醫務人員15人,承擔著全鄉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為當地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歷史文化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天祝區轄8保甲,東大灘鄉屬南沖保。建國後,天祝區轄9鄉,東大灘屬二鄉(祝貢及南沖)。1950年天祝自治區轄10鄉,將東大灘分為東山八族和紅番五族2鄉。1952年,自治區6區30鄉,東大灘鄉分為阿羅、代陽2鄉,屬三區。1958年改為八一公社,1958年12月改為東大灘公社,1966年改為東升公社,1983年改為東大灘鄉。
境內有佛教寺院一座--祝貢寺,藏語稱"噶丹勒謝琅",意為具喜善言洲。寺址在西岔口垴。天祝縣名中的"祝"一字即取於"祝貢寺"中的"祝"字。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明末,西藏噶舉派直貢僧人桑布堅贊成為巨富,住在郭隆寺附近,並成為該地方的囊索(行政長官)。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發生蒙古和碩特部首領羅布藏丹津反清事件,清廷派兵鎮壓,桑布堅贊亦受牽連被殺害。其信徒桑布仁欽逃至下吉讓(毛毛山北麓),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他在西岔口建參康(靜修處)一座,後在東大灘舊寺溝建寺,取名祝貢寺。(因建寺僧人為噶舉派直貢系而得名,祝貢即直貢)。寺院信奉阿息瑪(祖婆)的護法。盛時有僧人80餘人,轄5個部落。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和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寺院兩次毀於兵燹,後重建,成為格魯派寺院。在內蒙古伊克昭盟準格爾旗上有附寺,稱準格爾西昭、東昭。
1949年,寺院轄上阿羅和下阿羅兩個部落。建築有措欽堆康、久康、囊謙、僧舍等,有僧人30多人。寺院有土地200多石(合4000畝),氂牛300頭,羊1000多隻,馬70匹,尚有森林、草原、煤礦等。1958年,祝貢寺被毀。1982年重新開放,現有僧人和寺院管理人員3人。
祝貢寺現存的主要經典和法器有:在大經堂頂層,中間是宗喀巴師徒三位的塑像,靠右是護法殿,上下七個間堂內繪有勝道聚會、皈依聚會、五王身像、五依怙、藥師佛、十六尊者(羅漢)有智者。在大經堂底層,中間有蓮花神聖塑像,宗喀巴一千塑像等。經典有《宗喀巴師徒全集》、四川德格版的大藏經《甘珠爾》、《傑桑布》等40多本。還有法鼓、鈸、銅燈等法器。
寺院1982年2月8日(農曆正月十五日)恢復開放,1983年3月22日(農曆二月初八),祝千佛及其他僧人,在原寺院大經堂遺址處舉行了頌經祈禱活動,祭奠寺院照山的"峨博"。後有信教民眾籌資,於1983年、1985年、1988年幾經修建、翻修、擴修為"三轉五"的兩層大經堂,1989年7月5日(農曆六月初三)為其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

民族風情

東大灘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民俗活動即同天祝其它地方的民族風俗基本相同,但不同中也有各異,自成一派。

藏族服飾

衣領有三四層,每層用不同顏色的緞料做成,其上邊也綴縫著一指寬的水獺皮或錦邊。東大灘藏族特別寵愛"鴿子青"禮帽,男女老少都有戴用習俗。尤其在頭飾上有別於其他地區民族,女性婚前將頭髮辮成二股吊在後面,不梳小辮,頭上也不戴其他飾品,婚後將頭髮從中間分為兩半,然後根據頭髮的多少梳成若干條小辮,中間留一股頭髮梳成一條大辮,其根處系有銀制的圓形"熱堅",再把髮辮分別裝在發套內,穿入腰帶吊於胸前。

藏族待客

客人上門,全家人都要迎上。如是尊貴客人,一定要上酥油燈。第一道飲食是吃糌饃。第二道是酒,主人要給客人敬三杯,藏語為"旦哲森巴"。意思為祝願客人在全年全月全日吉祥如意。第三道是手抓肉。此後繼續喝酒,最後一道是包子或長面。

藏族婚俗

東大灘的婚俗分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但都受到了藏族習慣的影響,所拿的禮物和程式大體相同,都要經過提單瓶、提雙瓶、講禮、娶新、婚禮等儀式。

藏族民歌

東大灘藏族傳唱的民歌主要有六類,酒歌、情歌、長歌、則柔、生活歌、說唱文學。

藏族禮儀

藏族熱情好客,崇尚禮儀,禮儀主要有以下幾種:
1、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會尊長、覲見佛像、往來、送別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
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後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2、磕頭:磕頭也是藏族常見的禮,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三種。
3、鞠躬: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
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以上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其他還有稱呼上的禮節。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其次,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這是一般長輩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

藏族飲茶習俗

東大灘鄉藏族一般飲用磚茶,煮茶時首先在壺或鍋中加入冷水,投入已揉碎的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揭蓋慢熬,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煮茶時要加適量的食鹽。用這種方法熬出的茶名為"清茶",另外將鮮牛奶加入茶汁中,俗稱"奶茶"。

經濟發展

東大灘鄉自1997年遭受了特大雹災,農作物全部絕收以來,幾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要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農業經濟成長緩慢。但鄉黨委、政府在採取各種措施抗擊自然災害,盡力減少因災帶來的經濟損失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畜牧業,尤其是舍飼養殖業。同時積極引導、支持農牧民走移民搬遷和勞務輸出之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畜牧業收入和勞務經濟已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柱,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792元,2003年為1016元,2004年為1035元。

農業

在農業經濟發展上,鄉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生產投入,大量調進新優品種,進行品種改良;二是建立了一大批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等良種生產基地;三是引進了防風、柴胡、百合等特種作物;四是壓縮了小麥種植面積,擴大了飼草料種植面積。通過以上措施,該鄉農作物雖然屢遭自然災害的侵襲,但糧食產量和農業經濟收入保持了平穩增長的態勢。2003年全鄉糧食總產量為54萬公斤,2004年為65.6萬公斤。

畜牧業

在牧業生產上,鄉上先後投資100多萬元,一是圍欄草場1.2萬畝,畜均達到了0.7畝,解決了牲畜越冬過春飼草料短缺的問題;二是不斷引進優質種公羊進行品質改良。經過五年的努力,該鄉羊群良種化程度達到了78%,提高了產肉量和產毛量,增加了單只羊價值;三是大力興建舍飼養殖暖棚,先後共搭建標準暖棚180多座,走舍飼或半舍飼化牛羊育肥、養殖的路子。經過幾年的發展,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占到60%以上,成為全鄉民眾整體脫貧,逐步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2003年全鄉牧業收入為90.6萬元,2004年為103萬元。

鄉鎮企業

東大灘鄉鄉鎮企業都為聯辦企業,主要有異地創辦的華藏鋼門窗廠、縣電力賓館、石門溝旅遊景點等,都因資金有限,生產規模較小,產值增幅緩慢。

非公經濟與三產

全鄉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前已達到62戶,其中異地經商的有31戶,規模較大的有華藏華東批發部、藍狐雪狐養殖中心等,在帶動全鄉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帶頭和引導作用。2004年全鄉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產值達到了404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