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藏族自治縣

甘肅省武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武威市下屬的一個自治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祝藏族自治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武威市
  • 地理位置:733200
  • 面積:6865平方公里
概況,基本情況,歷史沿革,

概況

東經102°07′-103°46′,北緯36°31′-37°55′。與之接壤的縣市有:南邊永登縣,東邊景泰縣,北邊武威市涼州區和古浪縣,西北邊肅南縣,西邊青海省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面積68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1萬。郵政編碼 733200,縣政府駐華藏寺鎮。
天祝地勢西部高峻,而東南逐漸變低。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海拔2040-4874米之間。境內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馬牙雪山、雷公山、牛頭山、歪巴郎山、代乾山、乾沙峨博、磨臍山、響水頂、卡窪掌等。全縣以代乾山及烏鞘嶺、毛毛山為界,嶺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強川河、石門河等為黃河水系;嶺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為石羊河水系。屬寒冷高原性氣候。日照時數年均2500-2700小時之間,年均氣溫-8-4攝氏度之間,相對無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間。
目前下轄:安遠鎮、哈溪鎮、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炭山嶺鎮、賽什斯鎮、石門鎮和松山鎮;天堂鄉、朵什鄉、大紅溝鄉、東大灘鄉、西大灘鄉、賽拉隆鄉、毛藏鄉、東坪鄉、祁連鄉、旦馬鄉和抓喜秀龍鄉。

基本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祁連山東端,東靠景泰縣,南接永登縣,北鄰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西與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山脈與交通線交匯的烏鞘嶺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全縣轄域面積7149平方公里,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共22.14萬人。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有鬱鬱蔥蔥的蒼茫-,終年積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廣闊草原及大小10多條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稱。

歷史沿革

“天祝”,以境內天堂寺(天堂鄉駐地)和祝貢寺(東大灘鄉境內)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總理親自命名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歷史悠久,在縣城西南部的東坪鄉羅家灣、小溝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場文化遺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息。伴隨社會的發展,天祝行政區劃歷經變更。1936將永登縣所屬藏區改為天祝鄉,1938年天祝鄉又改為永登縣第四區,1940年恢復為天祝鄉,1949年解放後為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區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61年,撤張掖專區後屬武威專區,現屬武威市所轄。
天祝藏族在歷史上實行部落制度,藏語稱“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鄉時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縣的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自治區,9月22日區政府由南沖寺遷至安遠驛。1952年全區下設6區30鄉。1953年10月撤銷四區的四鄉、五鄉,成立6個鄉,當時全縣共有6區34鄉。1956年先後將永登縣的岔口驛鄉、賽什斯藏族鄉、古城鄉,武威縣的鏵尖鄉、南山鄉,永昌縣的泱翔鄉劃歸天祝縣,全縣為6區40鄉。1957年將6個區更名為永安、華隆、夏瑪、哈溪、祁連、莫科,撤銷安遠鄉,成立安遠鎮,全縣為6區39鄉1鎮。1958年8月5日,全縣撤銷區、鄉(鎮)成立7個人民公社和20個牧場,同年12月20日,古浪縣併入天祝藏族自治縣,轄17個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連公社劃給肅南縣,8月1日除鏵尖、泱翔大隊外,祁連公社劃歸天祝縣,至此全縣共11個公社。1962年元月,恢復天祝、古浪兩縣建制,全縣改為7區48公社。1966年撤銷7個區公委,全縣設30個人民公社1鎮10個牧場。1968年為14個公社1鎮10個牧場。1971年祁連、旦馬公社和旦馬牧場劃給武威縣,1982年又劃歸天祝,1983年全縣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建制,全縣設7區45鄉1鎮,1984年3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天祝藏族自治縣駐地遷至華藏寺鎮。1985年10月,撤區並鄉為5鎮17鄉。2001年石門、錢寶、賽什斯鄉撤鄉設鎮。2004年進行鄉政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柏林鄉、朱岔鄉、錢寶鄉,全縣為8鎮11鄉,即華藏寺、打柴溝、安遠、石門、炭山嶺、賽什斯、松山、哈溪等8個鎮,東坪、賽拉隆、天堂、大紅溝、毛藏、祁連、旦馬、朵什、西大灘、抓喜秀龍、東大灘等11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