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城鄉

干城鄉

干城鄉位於古浪縣城東南方,毛毛山腳下。東鄰新堡鄉,南與天祝縣東大灘鄉接壤,西依橫樑鄉,北連大靖鎮和裴家營鎮,面積約179.2平方公里。鄉人民政府居於干城村(原名乾柴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干城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肅省武威市
  • 下轄地區:16村委會
  • 政府駐地:干城村
  • 電話區號:0935
  • 面積:179.2平方公里
  • 方言:古浪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火車站:武威站
  • 車牌代碼:甘·H
  • 平均海拔:2700米
鄉鎮簡介,自然條件,機構編制,行政區劃,經濟狀況,社會狀況,扶貧狀況,存在問題,發展目標,

鄉鎮簡介

干城鄉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
干城鄉

自然條件

干城鄉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部系連綿起伏的毛毛山支脈,水源比較豐富,北部山大溝深,陡峭險峻,水資源短缺。平均海拔2700米。年降雨量200至300毫米,無霜期130天左右。總的氣象特徵為春季少雨多乾熱風,初夏乾旱,深夏多雹,秋季有連綿陰雨天氣,冬季乾冷少雪,年平均氣溫2.8℃。境內無天然林,人工林覆蓋面積約3140畝。總耕地面積52510畝。

機構編制

鄉黨政機構設四辦一部,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發展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鄉人民武裝部。鄉經委與經濟發展辦公室合署辦公。現人員編制總額為15人,其中領導職數10人。縣直機關及事業單位派出機構有鄉財稅所、鄉農科站、鄉農經站、鄉廣播站、鄉宣傳文化站、鄉計畫生育服務所,共有工作人員14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人)。

行政區劃

干城鄉現轄16個村委會,70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村,3684戶,1670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5人,土族、藏族等少數民族32人。

經濟狀況

干城鄉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種植收入、畜牧業收入和勞務輸出收入為主。豆類生產和規模養羊是全鄉兩大支柱產業。二00二年糧食總產572萬公斤,畝產109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14公斤。羊只存欄11000隻,生豬存欄3978頭,大牲畜存欄3800頭(匹)。總產值1465萬元,人均純收入708元。鄉級財政收入48.6萬元,其中農業三稅收入43萬元,工商稅收5.6萬元。

社會狀況

文化、教育、衛生、通訊、農業、交通發展迅速。現有縣立完全中學一所〈古浪四中〉,教職工56人,在校學生933人。國小20所,教職工120人,在校學生257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鄉宣傳文化站被省文明辦樹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樣板工程,現將圖書閱覽、文體活動、娛樂活動、宣傳教育於一體,成為全鄉文化活動中心。二00一年底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為紀念一九三六年十月紅四方面軍西征途中乾柴窪戰鬥〈主戰場在娘娘廟〉而修復的娘娘廟及修建的乾柴窪紅軍烈士陵園不僅成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墓地之一,而且成為干城一大景點。建有鄉中心衛生院一所,醫護人員14人,村級衛生所16所,個體診所18所,鄉村醫生29人。已開通程控電話120門,移動通訊網路正在建設,農電線路延伸至各自然村。十(十八里)--條(條山)公路橫穿該鄉腹地,華(藏寺)東(大灘)公路縱跨境內與"十條"路連線。鄉政府所在地成為本縣干城、新堡、橫樑及天祝縣東大灘、松山兩鄉的文化貿易中心。

扶貧狀況

干城鄉是全縣尚未脫貧的鄉鎮之一,歷屆縣委書記聯繫本鄉的工作,全方位扶貧,實現穩定脫貧是全鄉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鄉黨委、政府始終把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後勁,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高效農業,著力移民搬遷,實施異地開發,拓寬勞務市場,穩定勞務收入,做為扶貧工作的主要舉措。投資100萬元,建成東大灘村整村推進扶貧示範工程;投資50萬元建成大灘河、乾直河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資20萬元建成干城至上夾溝鄉村道路8公里;給貧困戶購置太陽灶600台,在永豐村新打集雨節灌水窖78眼,氟病改水178眼,配套手壓泵178台;在干城村打機井1眼,埋設自來水管道,該村現正在抓緊入戶施工;在本縣張家溝東梁開發土地1268畝,搬遷移民102戶,460人;在本縣馬路灘七墩台購買私人農場一處,現已組織移民搬遷;在金魚村、上夾溝村退耕還林1000畝,在蘆草水村、石碑灣村退耕還草500畝,種草400畝,進行畜種改良,發展規模養殖;並且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適應本地土壤、氣候條件的"雙低"油菜、地膜洋芋、針葉豌豆等高效農作物。以上重點工程的實施為全鄉穩定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鄉貧困人口有382戶,1721人,貧困面為11%。

存在問題

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脆弱,承災能力差仍然是該鄉存在的主要問題。北部山區人畜飲水困難狀況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大魚村舊寺溝的水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移民搬遷勢在必行,但後勁不足,村道路建設嚴重滯後,返貧現象十分嚴重。

發展目標

繼續加強以農田水利為中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申報項目,在具備條件的大魚、青土坡、上夾溝等村進行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工程建設,努力搞好移民搬遷及與之配套的生態工程建設,北部山區退耕還草、南部山區退耕還林,把退耕種草,規模養殖及調整種植結構,開發豆類生產基地發展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逐步解決北部山區六村的人畜飲水困難,把鄉村道路建設做為全鄉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實。努力實現一年穩定脫貧,三年實現雙八百,五年錢糧超一千,十年整體奔小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