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9月, 是在全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是對東喜瑪拉雅和三江併流地區加強關注的形勢下建立的。研究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研究為核心,兼有科研組織、協調和交流功能的學術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Eastern-Himalaya Biodiversity Research
  • 成立時間:2007年9月
  • 所在地址:大理大學
簡介,合作關係,研究課題,

簡介

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在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研究所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保護生物學中心引進的3名博士構成研究團隊核心,范朋飛教授和肖文研究員分別入選“雲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此外,范朋飛教授於2009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分會和生態學會動物專業委員會評為年度優秀青年生態學工作者,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

合作關係

研究所立足東喜瑪拉雅地區,以靈長類學、行為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為立足點,同時開展動物聲學、營養生態學、野生動物疾病防控、流行病學、水生生物學、水體污染和治理等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已經與白馬雪山高黎貢山無量山雲龍天池蒼山洱海、廣西邦亮長臂猿等國家級保護區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國際合作方面,研究所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美國水族館和動物園聯盟(AZA)、德國靈長類中心(DPZ)等國際保護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進一步擴大研究所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知名度。同時與國內的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和中科院動物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國內頂級研究機構均有長期合作項目;

研究課題

建所七年年來共獲得的相關研究課題總計6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部級(含省教育廳、科技廳)項目10項、國際基金16項、校級4項,其他橫向和合作研究27項,共收入項目經費836.51萬元。發表相關方面研究論文85篇,其中中文核心論文38篇,SCI/SSCI論文36篇。范朋飛教授在廣西靖西東黑冠長臂猿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際知名的科普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導和關注,肖文研究員的團隊首次在野外觀察到滇金絲猴接生現象在另一國際知名的科普雜誌《New Scientist》上也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關注和評價。
研究所始終堅持科研促進教學的理念,在科研工作中培養學生。吸引大量本科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工作中來,讓本科生在參與科研的過程中接受系統科學素養的培訓,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完成本科學業後順利考取碩士研究生。
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研究所將基於保護生物學這一主線,以行為生態學3S為主要技術手段,與我校相關院系和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開展跨學科、多層次的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努力突破,在套用研究方面服務於區域/地方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