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對囊蕨

東北對囊蕨

東北對囊蕨(學名:Deparia pycnosora (Christ) M. Kato)是蹄蓋蕨科、對囊蕨屬植物。根狀莖粗而斜升,先端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有淺褐色、膜質、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0-)40-70(-87)厘米;葉柄長8-20(-31)厘米,基部栗黑色,向上漸變為禾稈色;葉片闊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18-25對,下部少數幾對向下逐漸縮短。葉乾後草質,綠色,沿葉軸、羽軸及主、側脈略被有節狀短毛。孢子囊群長新月形至線形,每裂片3-5對,幾與小脈等長,長1-1.5毫米左右,成熟時往往彼此密接;囊群蓋同形,灰褐色,櫛篦狀排列,宿存。孢子為黑褐色,二面型,周壁表面具少數連續的褶皺狀突起。

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區。生長於海拔200-1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下陰濕處。喜半陰、濕潤環境,耐寒適宜富含腐殖質土壤。

東北對囊蕨為藥用植物。同時,具有觀賞價值,可植於林下、陰山坡或藥草園。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北對囊蕨
  • 拉丁學名:Deparia pycnosora (Christ) M. Kato
  • 別名:東北蛾眉蕨、亞美蹄蓋蕨、亞美蛾眉蕨、尖葉蛾眉蕨、長白蛾眉蕨、山東蛾眉蕨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真蕨目
  • 蹄蓋蕨科
  • :對囊蕨屬
  • :東北對囊蕨
  • 命名者及年代:(Christ) M. Kato,1977 
  •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 同義學名:Lunathyrium pycnosorum (Christ) Koidz.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而斜升,先端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有淺褐色、膜質、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大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0-)40-70(-87)厘米;葉柄長8-20(-31)厘米,基部栗黑色,向上漸變為禾稈色,少有帶栗紅色,疏被褐色、膜質、披針形鱗片;葉片闊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4-)30-40(-59)厘米,寬(5-)8-12(-18)厘米,漸尖頭,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18-25對,下部少數幾對向下逐漸縮短,通常基部一對羽片長2%5厘米以上,罕有更短者,中部羽片狹披針形,長(2.5-)4-5(-9)厘米,寬0.7-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近截形,下部的近對生,向上互生,平展,各對相距1-3厘米,羽裂幾達羽軸;裂片(7-)12-15(-19)對,接近,長約4-6毫米,偶達1厘米,寬2-3毫米,長圓形,先端圓或鈍尖而有淺圓齒,兩側全緣或多少有淺圓齒。葉脈兩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每裂片有側脈5對左右,小脈單一。葉乾後草質,綠色,沿葉軸、羽軸及主、側脈略被有節狀短毛。孢子囊群長新月形至線形,每裂片3-5對,幾與小脈等長,長1-1.5毫米左右,成熟時往往彼此密接;囊群蓋同形,灰褐色,櫛篦狀排列,宿存。孢子為黑褐色,二面型,周壁表面具少數連續的褶皺狀突起。

近種區別

東北對囊蕨與北美洲東部產的亞美對囊蕨(Deparia acrostichoides (Sw.) M. Kato)十分相近,亞美對囊蕨根狀莖斜升,裂片間缺刻處有節狀短柔毛著生,孢子表面具有條狀褶皺;但亞美對囊蕨葉軸和羽軸下面的毛細短而稀疏,東北對囊蕨毛較粗長,植株較矮,孢子囊群往往彼此密接,並不相同,它們之間的關係應屬東亞——北美間斷分部的“姊妹種”。僅分布於北美洲東部。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區;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海林、尚志、阿城、鐵力、樺川、虎饒、五營、安寧、饒河、小興安嶺)、吉林(春陽、敦化、蛟河、和龍、安圖、延邊、長白,長白山)、遼寧(千山、本溪、寬甸)、北京(密雲、懷柔、延慶)、河北(興隆霧靈山)及山東(牙山)。生長於海拔200-1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下陰濕處。喜半陰、濕潤環境,耐寒適宜富含腐殖質土壤。

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吸漲後細胞變為綠色,較蹄蓋蕨屬晚1-2天萌發,假根從孢子壁的單裂縫處伸出,假根內有葉綠體。孢子萌發向心型(Momose 1942)。
絲狀體:原葉體的原始細胞橫裂為2個細胞,進入絲狀體,在經其前端的細胞橫裂為2次成為4個細胞的單列絲狀體,2條假根,假根內含葉綠體。當絲狀體長達4個細胞時,絲狀體前端的細胞先行縱向分裂,產生2個細胞。接著前端的2個細胞之一發生斜向分裂產生頂端細胞,同時另一個細胞發生橫向分裂。
片狀體:當片狀體長為6-7個細胞時,由於頂端細胞分裂,前端細胞為6個細胞寬,在近中央出現凹陷。同時在前端一側產生第1條毛狀體,隨後在另一側產生第2個毛狀體,片狀體前端的毛狀體不與其縱軸平行,稍向生長點傾斜,前端凹陷加深,出現分生組織。
原葉體:原葉體發育為三又型(Nayar & Kaur 1971),當狀毛體出現約10條時,原葉體出現明顯的兩翼,基本呈對稱的心臟形、原葉體產生15-18個毛狀體時,心駐形更為明顯。在頸器產生的前後,在原葉體的背腹兩面都有毛狀體。分生組織5-6個細胞,表面觀為梯形,邊緣胞一層厚約35-40微米。原葉體為廣圓狀心臟形,略有裂片。其寬大於長度,一般為5毫米×3.5毫米,最大可達13毫米×6毫米,兩翼向左右擴展,內側叉開,邊緣細胞為方形或長方形,兩翼近圓形,翼細胞為多邊形,有毛狀體。
毛狀體:原葉體邊緣每隔1-5個以上細胞出現1個毛狀體,直接著生在原葉體的邊緣上,原葉體背度面上的毛狀體同邊緣的基本相同,都為長棒形,長60-90微米,直徑15-20微米,頂端有腺狀分泌物。新產生的毛狀體有葉綠體,老的則消失迫盡。
假根:初生的假根有少量的葉綠體,成熟的假根沒有葉綠體,前端少數膨大,壁為紅褐色,直徑14-20微米,長3-5毫米。
性器官:自接種8-11周出現,雌雄異株或同株。在弱小畸開的原葉體上只產生精子器,頸卵器產生在中脈範圍內,向後傾斜,背腹面皆有,數量在20個以上,雌原葉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在其邊緣,中脈上或基部的部位上產生精子器,成為雌雄同株。精子圓球,高54-70微米,直徑60-90微米。精子器壁由3個細胞組成,基細胞的高於或矮於環細胞的高度。精細胞成熟時蓋細胞孔裂放出精子,其裂孔近五邊形。

主要價值

東北對囊蕨為藥用植物。同時,具有觀賞價值,可植於林下、陰山坡或藥草園。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