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7年11月,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邢台地區商代遺址進行普查時,東先賢遺址被發現。
1998年、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聯合,對東先賢遺址進行了2次考古發掘。
遺址特點
東先賢遺址,地處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郊,東北距邢台市區約3公里,西距太行山余脈3公里左右,南臨七里河,地勢略高於四周,南北長約970米,東西寬約780米,地貌屬山前平原地區,地勢較平,海拔90餘米,土層深厚,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等;七里河是當地的一條季節河,發源於西部山區,河床寬窄不均,最寬處約50米;東先賢遺址位於七里河北岸的東先賢村附近,村子坐落於遺址中部,將遺址分為村北、村南兩部分,其中東先賢村南文化堆積層區面積約8萬平方米,村北文化堆積層區面積10萬平方米;東先賢遺址除局部為戰國時期堆積外,主要為商代堆積,文化層厚50-200厘米,有些地方厚達300厘米。
文物遺存
1998年、2000年,東先賢遺址發掘2次布探方17個,發掘面積400餘平方米,遺址遺蹟以房址、陶窯、灰坑、墓葬為主,出土遺物有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石器、骨角器、蚌器等,出生產工具數量較少,且多數與制陶有關,如
陶拍、墊、
骨錐等,據此推斷該遺址應為一處制陶作坊,而非居民區;東先賢遺址主要分為早晚兩期。
東先賢遺址第一期,以H6、H3、H1、H10、H18等為代表,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灰陶,紋飾以
繩紋為主;另有附加堆紋、
弦紋等,多為手制,口部輪修,器形有鬲、簋、盆、瓮、罐等;鬲主要是分襠袋足鬲,襠相對較高,簋數量較多,以飾細繩紋及三角劃紋為主,多垂腹,腹深;陶器如甲AaI式、乙Aa工式鬲,A、B型簋,Ba工式夾砂盆等,與殷墟四期文化、隆堯雙碑遺址同類陶器特徵一致,時代當為商周之際。
東先賢遺址第二期,以H11、H4、H7、H2、H12、H19、H20等為代表,陶器仍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少量夾砂陶胎呈褐色,紋飾仍以繩紋為主,繩紋較粗;器形和第一期差別不大,鬲仍以分襠袋足鬲為主,但較第一期有所減少,聯襠鬲數量增加。簋數量減少,和第一期相比腹部略瘦、圈足略高;深腹、淺腹盆的口沿由斜折變;陶器如甲AaⅡ式鬲、乙AaⅡ式鬲、BaⅡ式夾砂盆等,與琉璃河遺址早期、滿城要莊、洛陽北窯早期的同類遺物相近,時代為西周早期。
研究價值
東先賢遺址一期晚於鄭州小雙橋,早於殷墟一期,與商祖乙遷邢的時段相吻合,為證明祖乙所遷之邢即邢台,提供了珍貴的考古資料,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屬一重要環節,東先賢遺址的發現、發掘,豐富了商文化考古資料,補充了西周考古特別是邢國歷史研究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商代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東先賢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東先賢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
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邢台市編制《邢國墓地保護規劃》和《東先賢遺址保護規劃》,劃定保護區範圍,規劃保護區內文物保護、基礎設施、展示路線的設計和管理、宣傳工作。
歷史文化
邢國是西周王朝封建的諸侯國之一,在中國北方占有重要地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旅遊信息
門票
東先賢遺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東先賢遺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交通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