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

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

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成立於1958年4月,館址河坊街12號,同年7月遷至枝頭巷26號,1960年1月又遷至崔家巷12號(後改為4號),1997年9月文化館新樓在惠民路20號落成。館舍面積初期為160平方米,經過歷次改造擴建,現總面積達3700平方米。文化館初期隸屬於區文教局領導。1970年2月,與廣播站、工人俱樂部、前進電影院和大華、新藝、西園三個書場及金石書畫社等八個單位合併成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由區委宣傳部直管。1974年恢復上城區文化館,前進電影院和大華、新藝兩個書場歸文化館領導,文化館隸屬於區文教局。1987年上城區政府設立文化科,文化館、書場、電影院歸區文化科領導。1988年9月成立上城區文化局,文化館、書場、電影院歸區文化局領導。文化館現設有辦公室、藝術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
  • 成立時間:1958年4月
  • 館址:河坊街12號
  • 總面積:3700平方米
簡介,發展歷程,所獲榮譽,

簡介

文化館堅持基層輔導和館辦活動相結合,對外積極開展培訓、輔導工作,大力扶持民眾自辦文化活動;對內抓設施建設,抓科學管理,抓提高幹部業務素質。通過不斷努力與探索,逐步使上城區的民眾文化工作上檔次上水平。文化館1989年被評為省一級文化館,多次被評為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1990年呂春生館長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館長,2004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一級文化館。

發展歷程

60年代初期,文化館首先幫助7個街道成立了青少年俱樂部,至1979年又將為些俱樂部發展為街道文化站。每個文化站均設有圖書閱覽室和文體活動室。後經城區、街道行政區域調整,現有小營、湖濱、清波、南星、望江、紫陽6個街道文化站,51個社區文化室。
文化館從興土木、擴隊伍、抓制度、促繁榮四個方面狠抓自身建設。
1985年在區委、人大、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將160平方米的館舍翻造成三層1100平方米。1987年區政府又動遷了19戶居民,復建清代名人龔自珍故居,建立紀念館,並劃歸文化館使用管理,作為文化館的一部分,使文化館擁有2300平方米組合型場地設施。1993年文化館又以聯辦經營的方式,建成了擁有迪斯科舞廳、卡拉OK廳等現代化娛樂城,1997年3700平方米新館的落成,標誌者上城區民眾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從1981年開始,文化館有計畫地組織幹部進行大專學業進修,同時提倡“一專多能”,要求每個群幹部在工作中做到“五個一”:即抓好一支以上的直屬文藝伍隊,抓好一項以上的宣傳或創作工作,搞好一項演出活動,辦好一項以上的業餘藝術培訓班,兼管一項館內事務。為提高業務水平,抓好民眾文藝團隊,從2003年的3個,添增到36個,如F1攝影沙龍、近江越劇團、海韻合唱團、大華崑劇社、長樂京劇團等。F1攝影沙龍每年都在國際、國內影賽上獲得百餘年獎項。
文化館在內部管理中實行“館長責任制”,1987年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對文化館的日常工作切實做到年年有方向,季季有目標,月月有計畫。2001年實施內部管理機制轉換,推出了《上城區文化館關於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以激勵競爭的若干意見》、《杭州市上城區文化館職稱聘任制度》、《上城區文化館關於引進社會力量辦文化創收制度的獎勵規定》等制度,對文化館長期以來的形成的不良工作作風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人員從當初的19人編制減少到15人,工資實行固定式和浮動式兩大塊,季度考核一次,由民眾、中層幹部、館領導三個層次背靠背考評,分優秀、稱職、不大稱職、不稱職四檔:優秀的浮動工資部分獎20%,不太稱職的發50%,不稱職的扣發全部浮動工資,兩次不太稱職做不稱職處理,一次不稱職口頭警告,兩次不稱職調整崗位,三次不稱職調離或勸退處理。館長身體力行,堅持和民眾綁在一起考評,利益與民眾掛鈎。第一次考核兌現後,效果立竿見影,震動很大,使改革邁出堅實的一步。工作作風、工作狀態、工作業績大有提升。
文化館現有在編幹部7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3名。
文化館在策劃組織開展各類有水準、有檔次的民眾文化活動時。經費上除了爭取政府支持外,要爭取社會力量辦文化。改革以後的上城區文化館始終抓住了這一點。如娃哈哈集團眼界很高,但經過合作後,就放心把“盛世偉業”娃哈哈集團十五周年大慶文藝晚會這項大活動全由上城區文化館策劃、承辦。同樣,中華錢啤集團也把“盛世中華”音樂啤酒節的承辦權給了上城區文化館。中國廣廈集團、上城區土管局、上城區環境衛生局等企業和部門都相繼把文藝比賽、文藝晚會的擔子交給了文化館,文化館也不負使命,使這些企業和部門領回了心儀的獎盃和民眾的讚賞。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18日,擬入選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一級文化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