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姓

杞姓

杞杞,讀音作qǐ(ㄑㄧˇ)

1.源於彝族,出自宋、元時期雲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2.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周武王封禹的後人東樓公於杞,其子孫以杞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杞姓
  • 讀音:qǐ
  • 源於:彝族
  • 出自:宋、元時期雲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杞 梁,杞開和,杞德華,杞 昀,杞開馬,杞居發,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字輩排行,杞姓宗祠通用聯,杞梁與孟姜女真相,杞人憂天,

基本介紹

杞[杞,(ㄑㄧˇ)]
杞姓

姓氏淵源

杞(qǐ)姓源出有:
杞姓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西周時期諸侯杞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二》中記載:“杞氏,姒姓,夏禹之後。”據史記《正義括地誌》中的記載:“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雲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司馬遷描述道:“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尋找到夏禹的後人東樓公,賜封杞邑(今河南杞縣),以持禹祀。東樓公在其地建立了杞國,與陳國同宗同源。杞國之境起初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後遷至今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安丘市東北部一帶。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在楚惠王親率大軍發動進攻杞國之戰,杞國就此亡國,第二十一世君主杞簡公姒春成了末代君主。
滅國後的杞國王族後裔逃奔到魯國,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杞氏,世代相傳至今;另一部分族人以杞侯為夏後氏之後裔的緣故,改稱夏侯氏複姓,後來該支夏侯氏在沛國譙郡生息繁衍的族人中,到東漢晚期出了一個著名歷史人物夏侯孟德,就是魏武帝曹操。
杞姓

第二個淵源

源於彝族,出自宋、元時期雲南大理國彝族自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雲南大理國自杞部,是一個古老的彝族部落,主要活動在貴州、廣西邊界地區和雲南楚雄一帶,其部落酋長在段氏大理國中曾任水兌分司吏,負責糟糧、物資的運輸。宋、元朝之際,大理段氏政權歸順了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從此成為元朝政府的傀儡。到了明朝初期的洪武十四年秋季(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軍藍玉和沐國公沐英率大軍討伐尚據守雲南地區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而已經成為傀儡政權的大理政權段氏王族卻忠於已經滅亡的元朝,積極抵抗明軍入滇.其時,彝族自杞部酋長卻首先率部投靠了明軍統帥沐國公,並輔助明軍打開了進擊雲南的通道,大戰之後,滇境歸明。
自杞部,有後裔子孫按漢制以漢姓“杞”為姓氏者,後亦有改豈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東樓公、姒春。

遷徙分布

杞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三十六位,多以齊郡為郡望。
據《元和姓纂》卷六“杞”云:“姒姓,夏禹之後。周武王封東樓公於杞,後為楚所滅,子孫氏焉。(望出)齊郡。齊有杞殖,字梁。今齊州有杞氏。又《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以國為氏》:“杞氏,姒姓,夏禹之後。成湯放桀,其後稍絕;武王克紂,求禹後,得東樓公,而封之於杞,……子孫以國為氏。”杞姓氏族早已引起研究者之注意,但目光往往只固定在傳為杞國所在的河南杞縣或山東昌樂兩處地點上,故頓感處處鑿枘、種種不合。如顧頡剛先生云:“杞國在今河南開封道中間的杞縣,莒國在今山東濟寧道東北的莒縣,兩處相去千里……”而今杞器的出土與杞國故都的考定,遂使此項疑竇頓解,障翳一清。關於杞國研究的概括情況大體是:自清道光以來,在新泰市境出土一批有關杞國的青銅器,其銘辭皆有“杞伯”之文,於是開始引起學界重視,有學者認為此為杞國曾東遷新泰之證。但因匱乏旁證,其說少為人知。至20世紀80年代新泰又相繼出土了與杞關係密切的“淳于”等戈,湮沒千年的杞史漸次浮出水面。1999年中國先秦學會在新泰召開“全國首屆杞文化學術研討會”,對杞國史進行集中探討。最後“與會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最晚至春秋時起,杞國就遷於今山東新泰定都,新泰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杞國古都的地位是有據可查。”(秦秘《“全國首屆杞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綜述》,載《杞文化與新秦》)據《中國行政區劃·歷史地名索引》載:“杞:姒姓古國,初在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後在淳于(今山東省安丘東北),戰國初為楚所滅。”

歷史名人

杞 梁

一作杞殖(公元前?-前550),春秋時齊國大夫。攻戰莒國時,冒矢突進,身中數箭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杞開和

(生卒年待考),彝族;雲南楚雄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杞德華

(生卒年待考),彝族;雲南楚雄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杞 昀

(生卒年待考),彝族,女;雲南楚雄人。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杞開馬

(公元1930~今),彝族,雲南玉溪易門綠汁鎮竹子村人。著名老中國共產黨黨員。

杞居發

(公元1952~今),湖北鄖縣人。著名地方公務員。曾任湖北省十堰市文化局局長。
1969年1月下放到鄖縣鮑峽花園二隊當知青,1970年6月先後任鮑峽區糧所工人、糧食局副股長、縣委組織部幹事、團地委辦公室主任。
1983年9月在鄖陽師專幹部專修科學習,1986年1月任地委組織部秘書科副科長、科長,1989年5月任房縣副縣長、地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3年12月任行署文化局局長、黨組副書記,1994年11月任文化局行政負責人、黨委副書記。1995年2月任文化局局長。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字輩排行

杞氏一支字輩:“林國培居興從正大立志尚光明”。

杞姓宗祠通用聯

八言通用聯
貞婦哭夫,齊城劇壞,郎官出宰,宋史留名:上聯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杞梁的妻子孟姜女,齊莊公時,杞梁隨軍襲擊莒國,進抵莒國都城郊外,被俘而死。據說其妻孟姜枕著他的屍體在城牆下痛哭七天,城牆為之崩塌。盂姜女的故事即由此傳說演變而成。下聯說宋朝時期的杞開,官至朝散郎,後出任蕪湖縣令。

杞梁與孟姜女真相

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我一直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傳奇,或者把它當作神話也未嘗不可。然而近日讀書,才知道孟姜女確有其人,哭夫而城倒也確有其事。不過,哭倒的不是長城,孟姜女也不是生活在秦朝。孟姜女哭長城是民間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千年來口口宣講,而漸漸誤傳,以致於張冠李戴,倒把孟姜女的真實性打了個折扣。豈不惜哉!其實,孟姜女是春秋時齊國人,嫁給臨淄人杞梁為婦。杞梁事母至孝,而且孔武有力,勇名遠揚。只是出身庶族,無官無職,務農為生。是時,齊莊公想重振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出兵攻打莒國。為了激勵將士,齊莊公賞賜州綽、賈舉二勇士,一人賜了一輛五匹馬的戰車。州綽和賈舉二人十分高興,賈舉又推薦說臨淄那個地方有華周和杞梁二人,也很勇敢。於是齊莊公召來華周和杞梁二人,一見之下,果然象是勇士。於是賜了一輛一匹馬拉的戰車給華周和杞梁。見面之後,退了下來。華周滿心的不高興,對杞梁說道:“同樣是賞賜勇士,賞給州綽和賈舉一人一輛五馬戰車,卻只賞給我們兩個人一輛一馬戰車,對於我們來說,不是賞賜,是侮辱。乾什麼乾,不如逃跑,另尋他處吧。”杞梁一聽,有點猶豫,對華周說道:“我家裡還有老母親,讓我回去跟老母親說一聲,然而再跑不晚。”杞梁回家,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了母親。母親教訓了杞梁一番,說:“如果你生時沒有什麼功勞,死時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馬戰車,人家也會笑話你。如果你有大功勞,又死得哄哄烈烈,那么即使是那些坐五馬戰車的人,也不如你。君命不可違,你還是去努力打仗吧。”杞梁把母親的話跟華周一講,華周面紅耳赤,嘆道:“婦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卻不懂,慚愧慚愧!”於是華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車,在齊莊公軍營中聽候調遣。這一天齊莊公調兵遣將,準備開拔。華周與杞梁主動請嬰,要做前鋒。齊莊公問道:“你們要步兵多少人?戰車多少乘?”二人回答說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車,我們就坐你賞給我們的戰車,兩個人一輛車足夠了。”齊莊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著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帳,約定輪流駕車,臨行的時候,說道,如果能有一個人在車上守住右邊,就篤定能戰勝一支軍隊了。這時有一個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願意同行。於是一人駕車,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左,一人拿著兵器在車右,向莒國都城進發。
莒國國君黎比公聽說齊軍馬上要到了,親自率領三百個步兵到城效巡察。正好與杞梁二人相遇。杞梁三人張目大喝,說我是齊將,你們誰敢上來決一死戰?黎比公沒想到齊軍來得這么快,大吃一驚,再仔細一看,只此一車,並無後繼。於是命令三百步兵圍攻三人。杞梁與華周對隰候重說,你在車上擊鼓助威,看我們如何殺敵!於是二人跳下戰車,手持長戟,沖入重圍,左右衝突,長戟橫掃,當者披靡。三百個戰士居然被二人殺得死傷過半。黎比公大為驚嘆,對二人說道:“別打了,我知道你們二人的厲害了,只要你們歸順莒國,我把莒國一分為二,給你們一半。”二人嘿嘿笑道:“拋棄國家投降敵人,是不忠;領了軍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貪圖私利,不是我們的為人。”說完,又奮戟砍殺。黎比公抵敵不住,大敗而走。齊莊公聽說二人大敗黎比公,連忙派了使者輕馬快車,前來慰問,許諾給予大封賞。杞梁二人嘿然而笑,說道:“大王賞給別人五馬戰車,而只賞我們一馬戰車,是以為我們不勇,現在又用重利來封賞我們,是以為我們重利輕義。我們真的這么品行低下嗎?”於是趕跑使者,棄車步行,直逼莒國都門。黎比公知道不勝不了三人。於是在城門狹道處挖土成溝,在溝里裝滿燒得紅紅的木炭,炭火騰焰,人根本沒法舉步。隰候重說道:“古來將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讓你們過去。”於是隰候重頂著盾牌,趴到炭上,讓杞梁二人從盾上走過。等二人過去之後,再回頭看時,隰候重已經被燒得渾身焦黑了。二人大哭一場,持戟殺入城門。黎比公早就在城門埋伏下弓箭手,萬箭齊射。杞梁二人冒矢突進,身中數箭,又殺了二十七人。守城的軍士環立城上,皆向下拚命射箭。杞梁傷重先死。華周力盡被俘。莒國被三人嚇破了膽,等齊莊公大軍到時,不戰而敗。齊莊公凱旋而歸。齊莊公將杞梁屍體殯於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孟姜來迎夫屍。莊公停車,使人到孟姜前弔喪。孟姜寒著臉說道:“弔喪是在郊外吊的嗎?這是哪家的禮儀?”齊莊公大為慚愧,於是將杞梁之屍殯於其家而去弔喪。孟姜女發喪,到了城門之外,停棺露宿三日。孟姜女扶棺大哭,涕淚俱盡,以致於哭出血來。突然之間,齊國都城崩陷數尺。“由哀痛迫切,精誠之所致也”。後來亞聖孟子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此之謂也。
諸公若不信其實,可翻出《左傳》對照察看,祥見《左傳》之《襄公二十三年》另外註明:可能哭是真事,牆倒也是真事,但哭與牆倒之間肯定沒有必然聯繫,只是一個巧合。多此一句,是防止有人再抓漏洞。

杞人憂天

《列子·天瑞第一》:“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據說杞國有一人,生性孤僻,整日胡思亂想,並經常會想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既感到莫名其妙也讓人覺得可笑。一日,他凝神望著蒼天,一個意念突然閃現:天哪!倘若有一天,天塌了,那可該怎么辦呀?我們該往哪兒跑呀?他望了望四周,更覺心驚,豈不是無路可走了而被壓死?想到這,他便開始越想越恐怖,越想越無法安然入睡,甚至連吃飯也吃不下。日子長了以後他開始日漸消瘦,神恍惚。親友們見他終日面容憔悴,感到納悶。當知道了原因後,大家啞然失笑,便勸他說:“你呀,何必為這種事苦惱呢?從古至今還沒有聽說天會塌下來。更何況,天真的塌來了,你如此憂慮發愁就也解決不了問題。”然而他對這樣的勸說一個字也聽不進。他也由此漸漸病體纏身。當然了,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天還是沒有塌下來。可笑而可憐的他,直到臨死之時他還念念叨叨此事。
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杞縣一帶。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七回》:“札人憂天,伯慮愁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