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漢語漢字)

杜(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漢語常用字,讀作dù,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一種木本植物,即杜梨,棠梨,為名詞。後引申為“利用土木築堤防洪”等義,作動詞用。《說文解字》認為“ 甘棠也”,字形採用“木”作邊旁,“土”是聲旁。 後有堵塞、封閉等意,即土塞木,或以木塞土。亦作姓氏。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主要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
  • 拼音:dù
  • 注音:ㄉㄨˋ
  • 異體:𡍨、𢾅、𥀁
  • 部首:木
  • 統一碼:675C
  • 五筆:SFG
  • 筆畫:7
  • 筆順:一丨ノ丶一丨一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上七麌 
  • GBK:B6C5
  • 鄭碼:FBVV
字源演變,古籍解釋,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詳細釋義,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杜”,形聲字,從木,土聲。“木”是樹木的總稱,“土”是聲旁,亦表義。
杜
甲骨文、金文、 小篆、漢隸、楷書“杜”
“杜”的甲骨文字形是“土”在左,“木”在右。發展到金文後,開始變為“木”在左,“土”在右的字形,且“土”形部分變化較大,更為線條化。發展到小篆時,其字形基本承續金文,但更加整齊、規範了。隸變則把左邊的“木”形部分簡化了,變成了現代的標準化“杜”字形。楷書的“杜”則是上下左右,更為對稱的調整。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甘棠也。從木土聲。徒古切。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並動五切,音𢾅。《說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為杜,白者為棠。《陸璣·草木疏》:赤棠,子澀而酢,無味。木理韌,可作弓乾。與《說文》不同。
又塞也。《書·費誓》:杜乃擭。《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凌政則杜之。
又《爾雅·釋草》:杜榮。《注》似茅,皮可為索。
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繚之兮杜蘅。
又《方言》:東齊謂根為杜。
又澀也。
又《本草》:杜仲,藥名。
又《博雅·釋蟲》:杜伯,蠍也。
又姓。《廣韻》:本帝堯劉累之後。出京兆、濮陽、襄陽三望。
又《集韻》: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
又《類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晉有杜蒯。
杜
杜
《說文解字》“杜”
康熙字典》“杜”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杜梨,棠梨,一種木本植物
birch-leaf pear
《齊民要術》:杜樹大者插五枝。
杜樹
一種香草
《邢疏》:杜,香草也,一名杜,一名土鹵。
(Dù)姓
堵塞
Stop
《周禮·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
杜耳惡聞;杜禁
關門,封閉
close
《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政則杜之。
杜口;杜門晦跡
衝擊
impact
《管子·度地》:杜曲則搗毀,杜曲激則躍。
詳細釋義來源: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杜
“杜”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杜
“杜”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篆書
隸書
楷書
行書
草書
篆體“杜”
隸書“杜”
楷書“杜”
行書“杜”
草書“杜”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上古音系
廣韻
徒古
上聲
中原音韻
魚模合
魚模
去聲
洪武正韻
徒古
三薺
五姥 模
上聲
分韻撮要
第十二孤古故
陽去
音韻匯集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