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謀杜斷

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讚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房謀杜斷
  • 發音:fáng móu dù duàn
  • 時代:唐太宗
  • 近義詞:天作之合
  • 相關人物房玄齡杜如晦
  • 用途: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發 音,中文解釋,釋 義,合作原因,出 處,示 例,用 法,故 事,涉及人物簡介,

發 音

fáng móu dù duàn

中文解釋

【解釋】: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出自】:《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示例】: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
【近義詞】:天作之合
【語法】: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釋 義

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決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

合作原因

房玄齡出使計謀,杜如晦選擇斷定(果斷)。

出 處

又載: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

示 例

★ 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柳亞子《寄毛主席延安》:“~勞午夜,江豪丘錦各名家。”

用 法

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故 事

房玄齡在李世民剛起兵之際,投奔李世民,與其一見如故,並成為謀主,一直不離左右,運籌帷幄,被李世民認為是大唐開國第一功臣。玄武門之變後,房玄齡成為貞觀首輔,主管朝政長達二十二年,直到去世。房玄齡去世未滿一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二十三年的“貞觀之治”落下了帷幕。房玄齡不僅是大唐開國謀主、貞觀首輔,也是大唐第一名相。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調任陝州長史。當時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調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擔憂。房玄齡說:“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經營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於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請求讓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屬官。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里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齡入宮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為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秘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為右僕射,對他們說:“你們身為僕射,應當廣泛搜求賢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宰相的職責。最近聽說你們受理辭訟,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怎么能幫助朕尋求賢才呢?”於是下令:“尚書省具體事務由尚書左右丞負責,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僕射處理。”房玄齡通曉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勞,惟恐有一點差錯。他運用律法寬厚公平。他與杜如晦一起選拔士人,不遺餘力,甚至尚書省的制度架構,都是二人商量決定的。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說:“一定要杜如晦決定。”等到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計策,這都是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的緣故。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齊心協力為國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賢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問候,隨後又親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派人賜給他的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總是忍不住流淚。太宗對房玄齡說:“你與如晦一起輔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徵召他去玉華宮,讓他坐著轎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來。君臣二人見了面,相對流淚。太宗將他留在宮中療養,聽說他病情略有好轉,則喜形於色;聽說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房玄齡上表,勸太宗停止征討高麗。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為妻,太宗對公主說:“你公公病得那么重,還在為國事操心。”於是,太宗親自前去探望,握著房玄齡的手,與他分別,悲傷得不能自已。7月24日,房玄齡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謀杜斷”用人搭配體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僅表現在人才的多少,而且還在於人才的合理搭配。在一個人才眾多的群體中,不僅要有個體的優勢,更需要有最佳的群體結構。“全才”是極少有的,“偏才”是絕大多數,但“偏才”組合得好,就可以構成更大的“全才”。

涉及人物簡介

房玄齡(579~648)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杜如晦(585~630)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見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並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譖毀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齡同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