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杜莘老
- 所處時代:唐
- 出生時間:1107年
- 去世時間:1164年
- 出處:《名臣碑傳琬琰集》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剛直御史,
人物簡介
杜莘老(1107年—1164年)從小就慷慨有大志,曾說:“我得志,饒君子,不饒小人。”1140年,杜莘老省試合格,卻不去參加廷對,皇帝知其大材,遂賜同進士出身,授梁山軍教授,提出防備金兵入侵、保衛江淮的良策,並上書陳述時弊十事,被宋高宗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任期內,忠直敢諫,疾惡如仇,大公無私,聲震一時,被朝野譽為“骨鯁敢言者”。後被奸臣讒害,請求出任外職,遷任遂寧(今屬四川)知府,上任時行李簡單,過家門而不入。在遂寧任上,居官清修獨處,多行惠政,考核政事功績時,居諸州官之冠。晚年遷居江津,1164年6月病卒,葬於今重慶江津區西湖鎮的青泊灘(綦江邊)境內,當時的丞相虞允文題“剛直御史”刻於墓碑之上。
生平可參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五四行狀。
史籍記載
《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杜莘老傳
秦檜死,魏良臣參大政,莘老疏天下利害以聞。良臣薦之,主管禮、兵部架閣文字。彗星見東方,高宗下詔求言,莘老上書,論:“彗,盩氣所生,多為兵兆。國家為民息兵,而將驕卒惰,軍政不肅。今因天戒以修人事,思患預防,莫大於此。”因陳時弊十事。時應詔者眾,上命擇其議論切當推恩以勸之,後省以莘老為首,進一階,遷敕令刪定官、太常寺主簿,升博士。輪對,論:“金將敗盟,宜飭邊備,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上稱善再三。
南渡後,典秩散失,多有司所記省,至凶禮又諱不錄。顯仁皇后崩,議禮有疑,吏皆拱手,莘老以古義裁定。大斂前一日,宰相傳旨問含玉之制,莘老曰:“禮院故實所不載,請以《周禮》典瑞鄭玄《注》制之,其可。”國立具奏,上覽之曰:“真禮官也。”及虞祭,或謂上哀勞,欲以宰相行事。莘老曰:“古今無是。”卒正之。
遷秘書丞,論江、淮守備,上曰:“卿言及此,憂國深矣。”擢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入對,上曰:“知卿不畏強御,故有此授,自是用卿矣。”陳俊卿既解言職,力求去,莘老因奏事,從容曰:“多事之際,令俊卿輩在論思之地,必有補益。”上以為然,俊卿乃復留。
金遣使致嫚書,傳欽宗凶問,請淮、漢地,指索大臣。上決策親征,莘老疏奏贊上,且謂:“敵欺天背盟,當待以不懼,勿以小利鈍為異議所搖,諛言所惰,則人心有恃而士氣振矣。宜不限早暮,延見大臣、侍從,謀議國事;申敕侍從、台諫、監司、守臣,亟舉可用之才。”又言:“親征有期,而禁衛才五千餘,羸老居半,至不能介冑者,願亟留聖慮”事皆施行。
內侍張去為取御馬院西兵二百髡其頂,都人異之,口語籍籍。莘老彈治,上疑其未審,不樂。莘老執奏不已,竟罷去為御馬院,致仕,而莘老亦以直顯謨閣知遂寧府。給事中金安節、中書舍人劉珙封還制書,改司農少卿,尋請外,仍與遂寧。
始莘老自蜀造朝,不以家行。高宗聞其清修獨處,甚重之,一日因對,褒諭曰:“聞卿出蜀,即蒲團、紙帳如僧然,難及也。”未幾,遂擢用。莘老官中都久,知公論所予奪,奸蠹者皆得其根本脈絡,嘗嘆曰:“台諫當論天下第一事,若有所畏,姑言其次,是欺其心不敬其君者也。”及任言責,極言無隱,取眾所指目者悉擊去,聲振一時,都人稱骨鯁敢言者必曰杜殿院雲。治郡,課績為諸州最。
孝宗受禪,莘老進三議,曰定國是、修內政、養根本。尋卒,年五十八。
剛直御史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杜莘老被舉薦進京主管禮部、兵部檔案文籍。因他善於廷辯,並能上書秉公直言,不久升任專事監察的察院最高長官監察御史,人稱杜察院。
當時風尚,凡地方官員調任或晉升進京,必舉家隨遷,並傾心購置京都房邸。一日,宋高宗對應召謁見的杜莘老笑著問道:“杜卿家此番來京供職,隨帶家室幾人,房邸、奴僕等事可曾安置妥善?”杜莘老伏地叩謝畢,躬身答道:“臣進京孤身一人,未帶眷室。斗室里蒲團紙張,一床一桌一椅,無須多作張羅。”高宗驚而舉目,見他溫文爾雅,心頭竊喜,便諧趣道:“愛卿隻身孤影,身邊隨伴蒲團紙張,倒像個出遠門的行腳和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