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二首
簡述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出處:【全唐詩】:卷24_64
原文
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
傾銀注瓦驚人眼,共醉終同臥竹根。
其二
巢燕養雛渾去盡,江花結子已無多。
黃衫年少來宜數,不見堂前東逝波。
《絕句四首》
詩詞概述
《
絕句四首》是唐代詩人
杜甫的一組詩作,其中第三首為格律詩中七言絕句中的經典名作。
出處:【全唐詩】:卷228_68
詩詞原文
絕句四首(其一)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欲作魚梁雲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①鳴翠柳,一行白鷺②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四)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注釋譯文
2.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3.西嶺:即成都西南的
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像之詞。
4.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長江萬里船。
詩詞鑑賞
這首詩是杜甫
廣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寫景的佳作。四句詩一句一景,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此詩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其空間感和時間感運用巧妙,使人覺得既在眼前,又及萬里;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於想像。短短四句小詩,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
理趣之中。《
艇齋詩話》引韓子蒼云:"古人用顏色字,亦須配得相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說有理"。《
杜臆》:"此
四詩蓋作於入居草堂之後,擬客居以此終老,而自敘賻玷如此。其三是自適語。"《
唐宋詩醇》:"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是廣德二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時寫的。明末
王嗣《杜臆》說“是自適語”,“蓋作於
卜居草堂之後,擬客居此以終老,而自敘情事如此。”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資助,居於城外風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錯。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寫下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譯文:兩隻黃鸝在新綠的柳枝間鳴唱,一行白鷺列隊飛向青天。
黃鸝、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
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艇齋詩話》引韓子蒼云:“古人用顏色字,亦須配得相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說有理”。詩句有聲有色,意境優美,對仗工整。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從視窗望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著行程萬里、從東吳歸來的航船。
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 “
西嶺”,即成都西南的
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東吳”,三國時
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為吳,也稱
東吳。這裡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這首絕句一句一景,兩兩對仗,寫法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十分自然流暢,一點兒也不覺得有雕琢之感。因為一以貫之的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
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於
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峰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著遠方來的船隻。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於想像。
作者簡介
杜甫(生於公元712--卒於770),字子美,自號
少陵野老,杜少陵,
杜工部等。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
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
大李杜”,人稱“
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
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
杜預,乃父
杜閒。
唐肅宗時,官
左拾遺。後入蜀,友人
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
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
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
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
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
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
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
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
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
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
聲律、對仗、
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
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
大好河山。他
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
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
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
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
五古、
七古、
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
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
三吏”、“
三別”等。死後受到
樊晃、
韓愈、
元稹、
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
元白的“
新樂府運動”的
文藝思想及
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
王安石、蘇軾、
黃庭堅、
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
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
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
舊唐書》卷一九零。有《
杜工部集》。
“
三吏”、“
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
關吏、老婦、老翁、新娘、
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絕句十二首
原文
(其一)
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
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鬥戰欲何須。
(其二)
社稷蒼生計必安,蠻夷雜種錯相干。
周宣漢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後代看。
(其三)
喧喧道路多歌謠,河北將軍盡入朝。
始是乾坤王室正,卻交江漢客魂銷。
(其四)
不道諸公無表來,茫然庶事遣人猜。
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百萬回。
(其五)
(其六)
英雄見事若通神,聖哲為心小一身。
燕趙休矜出佳麗,宮闈不擬選才人。
(其七)
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時入帝鄉。
(其八)
苞茅重入歸關內,王祭還供盡海頭。
(其九)
(其十)
意氣即歸雙闕舞,雄豪復遣五陵知。
(其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