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孟村委會
- 國土面積:27.41平方公里
- 海拔:1700.00米
- 年平均氣溫:16.00℃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779.00畝(其中:田1171.00畝,地4608.00畝),人均耕地1.7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7868.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3.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1畝,主要種植柿子、沙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0969.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700戶通自來水,有21戶飲用井水, 有721戶通電,有32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1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33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砂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6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4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1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49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51.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88.00萬元,畜牧業收入1355.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175頭,肉牛304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4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8.20萬元, 工資性收入5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8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人 ,在省內務工348人,到省外務工5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27戶,共鄉村人口3365人,其中男性1818人,女性1547人。其中農業人口2956人,勞動力1840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9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10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杜孟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16人,中學生12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77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3600個(勞均9個)。年末集體總收入6.00萬元,有固定資產243.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116人,黨員中男黨員88人,女黨員28人。 團員86人。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關鍵。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作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鬥堡壘,是領導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滯後,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種養殖業尚未建立成規模化產業經營體系;2.農業產業化單一,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農民增收緩慢;3.農村的種養殖業和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還未形成規模和產業鏈條;4.農村民眾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學科技、用科技的普及還有待加強;5.民眾貧困面大,經濟發展後勁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菸、夏秋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建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2.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民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3.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和輸出,增加非農產業的收入;4.爭取產業規模化來拉動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的能力;5.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工程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