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孟村委
- 年平均氣溫:16.00℃
- 國土面積:27.41平方公里
- 海拔:1700.0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779.00畝(其中:田1171.00畝,地4608.00畝),人均耕地1.7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7868.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3.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1畝,主要種植柿子、沙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10969.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706戶通自來水,有21戶飲用井水, 有727戶通電,有31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82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33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砂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166.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4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1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50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36.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10.00萬元,畜牧業收入1326.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220頭,肉牛379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47.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7.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3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00人 ,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40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主要銷售往省內。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0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27戶,共鄉村人口3375人,其中男性1828人,女性1547人。其中農業人口2624人,勞動力1840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3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31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中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4.0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14人,中學生104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
文化教育
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77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2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0760個(勞均9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00萬元,有固定資產116.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116人,黨員中男黨員88人,女黨員28人。 團員86人。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滯後,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種養殖業尚未建立成規模化產業經營體系;2.農業產業化單一,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農民增收緩慢;3.農村的種養殖業和具有本地特色的產業還未形成規模和產業鏈條;4.農村民眾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學科技、用科技的普及還有待加強;5.民眾貧困面大,經濟發展後勁不足。。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菸、夏秋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建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2.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民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3.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和輸出,增加非農產業的收入;4.爭取產業規模化來拉動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的能力;5.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工程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