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沙參

杏葉沙參

杏葉沙參(學名: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是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西、江西、廣東、河南、貴州、四川、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山坡草地以及林緣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模式標本產地是湖南武岡。南沙參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記述有“主積血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中將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稱為五參。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主要亞種,生長環境,地理分布,主要價值,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莖高60-120厘米,不分枝,無毛或稍有白色短硬毛。莖生葉至少下部的具柄,很少近無柄,葉片卵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常楔狀漸尖,或近於平截形而突然變窄,沿葉柄下延,頂端急尖至漸尖,邊緣具疏齒,兩面或疏或密地被短硬毛,較少被柔毛,也有全無毛的,長3-10 (15) 厘米,寬2-4厘米。花序分枝長,幾乎平展或弓曲向上,常組成大而疏散的圓錐花序,極少分枝很短或長而幾乎直立因而組成窄的圓錐花序。花梗極短而粗壯,常僅2-3毫米長,極少達5毫米,花序軸和花梗有短毛或近無毛;花萼常有或疏或密的白色短毛,有的無毛,筒部倒圓錐狀,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4-7毫米,寬1.5-4毫米,基部通常彼此重疊;花冠鐘狀,藍色、紫色或藍紫色,長1.5-2厘米,裂片三角狀卵形,為花冠長的1/3;花盤短筒狀,長 (0.5) 1-2.5毫米,頂端被毛或無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球狀橢圓形,或近於卵狀,長6-8毫米,直徑4-6毫米。種子橢圓狀,有一條棱,長1-1.5毫米。花期7-9月。
杏葉沙參

近種區別

該種以大多數具柄的葉子、幾乎平展或弓曲上升的花序分枝、極短而粗壯的花梗、特別是寬而通常在基部彼此重疊的花萼裂片和被毛(少無毛)的花盤,有別於近緣種。與 A. petiolata 的區別不僅在於花萼、花盤和花冠大小,還在於花冠裂片的形狀,本種花冠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大於長,而 A. petiolata 為卵狀三角形,長大於寬。而且木種葉片厚,紙質,而 A. petiolata 葉片薄,膜質或薄紙質。兩個種在形態上的界線一般說來是清楚的。在生態上,各占據不同海拔高度。但也有難於區分的情況。

主要亞種

種內可分為兩個異域亞種。
杏葉沙參(原亞種)
至少莖下部的莖生葉有明顯的葉柄,柄長可達2.5厘米。花萼裂片較寬,寬2-4毫米。花盤長1.5-2.5毫米,大多被毛。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
莖生葉近無柄或僅莖下部的葉有很短的柄,極少葉柄長達1.5厘米的。花萼裂片較窄,寬1.5-2.5毫米。花盤長 (0.5) 1-1.5 (2) 毫米,多數無毛。

生長環境

杏葉沙參(原亞種)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和林緣草地。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下草叢中。

地理分布

杏葉沙參(原亞種)產貴州(凱里)、廣西(陽蒴、興安)、廣東(連南、乳源、仁化)、江西西部、湖南、湖北、四川(城口、巫溪、奉節、秀山)、陝西(銅川以南)、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芮城、陽城、晉城、陵川)、河北南部(磁縣)。
杏葉沙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