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鳳苞
- 出生日期:1834
- 逝世日期:1887
- 職業:外交家
生平簡介,購艦風波,主要貢獻,
生平簡介
李鳳苞(1834 年-1887 年8月7日),字丹崖。
原籍江蘇句容,出生於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東河沿街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獲秀才,例貢生學銜。“究心歷算之學,精測繪”。曾參與編修崇明縣縣誌。同治初年,奉旨編繪江蘇輿圖,以其精通的測繪和地理知識而出色完成了崇明等圖的繪製。江蘇巡撫丁日昌深愛其才,“資以貲為道員”。調李鳳苞入江蘇輿圖局。不久,丁日昌又將李鳳苞介紹給兩江總督曾國藩,因之入曾國藩、李鴻章創辦的江南機器製造局,在局期間,歷時七年,以經緯線法繪製出高質量的地球全圖。後調吳淞炮台工程局、製造局譯書館工作,接觸到許多近代西方的物理、化學、軍事書籍,由此打下了相關的知識基礎。在此期間,與外國人合作翻譯了《行海要術》三冊、《克虜伯炮說》三冊、《克虜伯炮操法》三冊、《營壘圖說》一冊、《各國交涉公法》十六冊等書。 光緒元年(1875年),李鳳苞隨丁日昌北上拜謁直隸總督李鴻章,李鳳苞在其面前侃侃而談,評點天下大事,並向李鴻章建議“關外旅順一口,為京師東北要害,宜早為備”。大得正在籌辦北洋海軍的李鴻章賞識,即委李鳳苞前往旅順口勘查,準備闢作軍事基地。不久,丁日昌遷福建巡撫兼船政大臣,李鳳苞隨行去閩,任船政總考工。
光緒二年(1876年),李鳳苞因母去世回鄉守制。正值李鴻章著手派遣海軍學生往歐洲留學,苦無適當的督學人選,丁日昌即書薦李鳳苞。李鴻章非常屬意,與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聯名上疏力薦李鳳苞,稱其“於西洋輿地、學術及各國興衰源流,均能默討潛搜,中外交涉要務尤為練達,實屬不可多得之才,以之派充華監督,必能勝任”。同年五月,李鳳苞提前結束丁憂守制前往天津,恰逢李鴻章與法國談判“馬嘉理案”,即以李鳳苞為隨員,參與在煙臺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談判。
1884年,李鳳苞署出使法國大臣,協助李鴻章就中法戰爭善後問題與法國談判,並簽訂相關條約。第二年李鳳苞離任回國,途徑澳門,覺察到葡萄牙人有據澳門為己有的野心,遂致書總理衙門,建議與葡萄牙速訂條約以免後患,但未被採納。一年後,澳門果然被葡萄牙攫奪。
回到崇明後,李鳳苞不再過問官場之事,一意整理平生著譯,在此期間著作、翻譯的書籍有《陸戰新義》、《海戰新義》、《布國兵船操練》、《鐵甲船程式》、《使德日記》、《聞政彙編》等。
後清廷準備重新起用李鳳苞,然李鳳苞因多年積勞成疾,加上長期心情鬱悶,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六月十八日逝世,終年53歲。
購艦風波
購艦風波是李鳳苞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事件。
李鳳苞非正途出身,卻出任外交官,在當時是很罕見的,所以也屢遭批評彈劾。有人造謠說他為負販小夫,鑽營保薦。在國外不守定製,挾妓出遊;有人說他所訂軍艦質量窳劣,甚至從“數百萬巨款一人開支,難保無收受花紅等弊”開始推測,發展到參奏其“購買鐵甲船二隻,價三百萬兩,以二成折扣,侵吞六十萬金以肥己囊。又聞包修船屋糜費巨款數十萬兩,將來船之好壞不可知,而該員已盈箱充橐”;還有人說他在購買“定遠”等三艦時,與洋員翻譯金楷理朋比為奸,侵蝕至百萬上下。購買軍艦有回扣,這在當時商界是通行的做法,阿姆斯特朗公司一般給5%,赫德曾明確指示金登乾拒收。“定遠”造價合銀140萬兩,應當說是很便宜的,很難構想在三條軍艦的訂貨中能貪污如此巨款。 1882年,赫德先後向李鴻章遞呈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制“改進型”和“完善型”巡洋艦圖說。李鴻章將圖說轉寄給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評估。李鳳苞經與德國海軍部討論,認定赫德推薦之船,前者“一遇風浪則炮難取準,偶受小炮即船已洞穿,徒欲擊敵而不能防敵擊,終不足恃”;後者則價格過於昂貴。他和李鴻章討論後,決定撇開英國人,在德國訂購一艘新近流行的裝甲甲板巡洋艦就是“濟遠”號。
1884年,李鳳苞出使任滿,清政府派許景澄繼任。當時許多人對李鳳苞多有不滿,一直流傳著風言風語。有人彈劾說,李鳳苞在德國訂購“定遠”、“鎮遠”、“濟遠”的交易中,損公肥私,侵吞了數十萬兩銀子,而軍艦質量大可懷疑。所以許景澄在正式拜會李鳳苞的次日,便接到發來的電旨,命他仔細勘驗軍艦。接船不久,他在給總理衙門章京錢應溥、袁旭的私信中,就透露了“濟遠”的缺點。次年8月,使館參贊王霓寫信給袁昶,更詳細介紹了“定”、“鎮”、“濟”三艦接收情況及改裝前的毛病。此信在京師廣為流傳,由於傳播中的失真,問題被說得更為嚴重,以致太僕寺少卿延茂據此參了李鳳苞一本,稱“‘定遠’一船質堅而價廉,‘鎮遠’一船質稍次而價稍漲,至‘濟遠’一船質極壞而價極昂”,又說此事“自海上喧傳,直抵都下,人人駭異,鹹謂苟非李鳳苞勾串洋人侵蝕肥己,必不至船質與船價顛倒懸殊至於此極。數日以來,人言嘖嘖,豈盡無因?”此時李鳳苞已經回國,正在李鴻章幕中協助辦理北洋軍務和天津水師學堂有關事務,在千夫所指的氣氛中,終於被革去職銜,回老家整理西方軍事學譯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