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雲(湖南省金屬材料加工專家)

李青雲,1931年夏曆4月12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現湘潭市)窯灣一個貧民家庭。一家6口人,全靠父親做店員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雖然家景窘迫,但他聰明好學,發憤苦讀,從國小到高中,學習成績屢屢名列前茅。1952年秋,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1953年秋赴前蘇聯烏拉爾工學院深造。寒窗五載,李青雲不僅系統掌握了有色金屬壓力加工的專業知識,而且通過在前蘇聯大型鋼鐵、鋁、銅加工企業的參觀、實習、勞動,掌握了加工生產的技術知識及企業管理經驗,為其後所從事的稀有金屬加工科學研究及鈦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8年,李青雲回國後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稀有金屬小生產和超導材料的研究與鋯-2合金管的研製,為我國“○九”工程做出了貢獻。1965年,李青雲支援三線建設來到902廠(現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超導材料研究室,研製出長達萬米的鈮—鈦單蕊線超導材料;制定、改進鈦材的生產工藝,攻克了鈦材生產的道道難關,取得了鈦銅複合棒研製、工業殘鈦處理和回收利用以及鋯-4合金管材研製等科技成果;組織實施了工廠鈦系統的技術改造,完成了多項技術改造項目,提高了生產能力,為我國鈦工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李青雲是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第二屆常務理事和第一、第二屆加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全國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青雲
  •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縣(現湘潭市)窯灣
  • 出生日期:1931年
  • 性別:男
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技術成就

1958年秋,李青雲學成回國,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風華正茂的他,懷著報效祖國的熱情,積極投身到與共和國同樣年輕的稀有金屬加工科研事業。
李青雲李青雲
1960年至1963年期間,李青雲主持了稀有金屬鈦、鋯、鉭、鈮、錸等小生產研究,小批量生產出這些金屬的板、棒、絲、粉,研製出無縫鈮鉭管和鉭管加熱器,並在國內首次研究了鈮的再結晶織構,攻克了鈮材深衝出現制耳的難題,得到了近無制耳的深沖件。他還研製出直徑30毫米、長300毫米變徑薄壁燒結鎢管,用於高溫爐的發熱體。1964年至1965年,李青雲在擔任加工研究室副主任期間,開始進行超導材料的研究。當時,國內超導材料一直局限於鈮鋯合金的研究,但該合金超導臨界磁場偏低,而且加工性能較差,致使研究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李青雲另闢蹊徑,率先在國內提出並進行鈮鈦超導合金的研究,並成功地製備出性能優異的超導絲,使之將重點轉向了鈮鈦超導材料的研究。由於他開闢了超導材料研究的嶄新途徑,技術成果在國內名列前茅,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三線建設中,國家特批在寶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超導材料研究室。
在此期間,他還組織承擔了研製國家“○九”工程用關鍵材料鋯-2合金管的重大研究課題。他帶領研製小組,探索了該合金成分控制方法及軋制管材的條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它不僅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鋯-2合金管材生產積累了經驗,而且也為後來我國稀有金屬材料生產科研基地——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鋯管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鋯-2合金管的研製為我國“○九”工程做出了貢獻,該項目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8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子項獎)。在這兩個沉甸甸的獎項里,凝聚著李青雲的心血和汗水。除此之外,他還組織進行了火箭噴管用粉末冶金鎢板和電子轟擊爐的研製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的稀有金屬加工工業已初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但規模不大。為滿足國防工業及尖端科技對稀有金屬材料日益增長的需求,原冶金工業部於1964年12月,在蘭州召開西北三線建設工作會議,決定在陝西寶雞建立我國稀有金屬生產科研基地,並從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瀋陽有色金屬加工廠等單位抽調一大批技術人員、幹部、工人,參加902廠的建設。
1965年8月,李青雲滿懷發展我國稀有金屬工業的雄心壯志,放棄了北京優越的生活環境,來到秦嶺北麓的窮山僻壤,投入到902廠的籌建、創業工作中。在籌建過程中,作為科研科副科長,他主持組建了研究所(現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情報、物理、化學、鈦合金、粉末冶金和合金加工等研究室。在任合金加工室主任期間,他組織科技人員開展了一系列金屬材料的研究。當軋制無縫細長鉬管遇到諸多工藝難題時,李青雲提出以氫加氧作為加熱源,取代了原先用乙炔槍的舊工藝,既避免了污染,又穩定了軋制過程,不但第一次在國內軋制出長無縫鉬管,而且為國內設計製造熱軋管機提供了依據。以後,機械部門據此設計製造出國內首套熱軋管機系列,為工業化生產提供了必需的裝備條件,這種加熱方式,還成功地套用於旋壓機旋壓各種鎢鉬管材的工藝之中。
20世紀70年代初,李青雲開始進行鈦材生產工藝的制定和改進工作。當時,純鈦管在用作氯鹼工業的冷凝器時發生腐蝕,隨即產生了鈦是否能套用的疑問,這對鈦的推廣套用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他通過研究,採用氬弧焊接工藝,取代了效果不佳的冷脹法,使縫隙腐蝕問題迎刃而解,該工藝在國內一直沿用至今。1978 年,在擔任廠所科技辦主任時,李青雲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斯貝發動機用鈦合金材料的攻關,克服重重困難,使材料在顯微組織、機械性能和加工流程等方面均達到英國同類產品水平,其質量符合要求,並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獎。他還組織了電解法去除鈦及鈦合金鍛造板坯氧化皮的研究,提出並組織實施了純鈦鑄錠直接擠壓生產工藝的試驗,減少了鑄造時的幾何損失,使純鈦管成品率提高10%以上,並大大縮短了工藝過程,為純鈦管生產開闢了新的途徑。
1978年至1984年,李青雲先後任副廠(所)長、總工程師。他帶領技術人員研究解決出口鈦合金產品的工藝和質量問題,在國內首次採用等離子氬弧焊代替傳統的氬氣保護鎢極電弧焊焊接電極的方法,消除了鑄錠中的鎢夾雜,同時研究控制了鈦合金鑄錠的偏析等問題,使美商訂購的265噸TC4鈦合金錠的任務順利交貨,經美方檢測,鈦錠質量達到標準要求。同年,TC4鈦合金鑄錠獲國家金質獎。“寶雞鈦”自此在國際市場站穩了腳跟,聲譽鵲起。
鈦加工材在生產過程中的表面處理,需用大量的酸並產生大量的廢酸,李青雲決定並組織進行鈦酸洗廢液的回收試驗,後自行設計製造了一套專門的回收裝置,採用絡合沉澱法回收廢液,實現了酸洗液的閉路循環,每年可減少排放1000餘噸,不但消除了環境污染,而且年節約50萬元的費用。
為了減少工廠的外匯支出,李青雲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真空電弧爐用大型銅坩堝試製研究,採用氬弧焊和電弧焊的工藝,研製出最大口徑達700毫米的大銅坩堝,結束了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他還研製成功真空等離子焊箱並進行了焊接工藝研究,套用於材料焊接;組織研製成功120千瓦電子轟擊爐以及鈦環氧樹脂塗層,該塗層顯示了極高的結合力和抗腐性能,在諸多行業得到套用。

簡歷

1931年夏曆4月12日 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
1952~1953年 在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
1953~1958年 在蘇聯烏拉爾工學院學習。
1958~1965年 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任技術員、專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
1965~1993年 在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和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任科研科副科長、研究室主任、技術科長、科技辦主任、副廠長、副院長、副總工程師、廠、院長兼總工程師等職。
1996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李青雲.我國鎢絲及其他鎢材加工的現狀和展望.全國鎢業科技工作會議論文,1981
2 李青雲、江河等.稀有金屬加工手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2
3 李青雲.鈦科學與工程·我國鈦工業的現狀與展望.北京:原子能工業出版社,1987
4 李青雲.難熔金屬合金加工工業.北京:當代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編委會,1987
5 李青雲.軍事工業·有色金屬卷·稀有金屬.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