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雲(成安縣紅十五軍軍長)

李青雲,字梯青,1903年生,河北成安縣賈莊村人。1920年考入武漢軍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他擁護北伐,成為一名活躍分子。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他作為一名竭誠擁護北伐革命的活躍分子也在被捕之列,只好化妝逃出武漢,回到家鄉。1928年,馮玉祥所屬西北軍路經賈莊村,他投身西北軍,隨部隊到達陝西,任二十三軍軍部上尉參謀,由此結識軍參謀長趙博生。1930年任十四軍特種兵旅旅部副官長。中原大戰失敗後,到董振堂的二十六路軍七十三旅,任旅部少校參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青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成安縣賈莊村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34年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主要成就:紅十五軍軍長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1931年2月,蔣介石命二十六路軍開赴江西“剿共”,官兵日益不滿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董振堂、趙博生積極準備武裝起義。在此期間,李青雲加入中國共產黨,並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先後發展9名黨員。接著,又任七十三旅學兵連連長和二十六路軍中共特別支部士兵支部書記,參與策劃寧都起義的一系列工作。14日午夜開始起義,奉命扼守寧都城內大街,占領總指揮部電台。起義成功後,他任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一二九團團長。1932年2月下旬,率部參加援助紅三軍團攻打贛州戰鬥。之後升任紅四十三師師長。7月,率部參加在水口擊潰粵敵陳濟棠部的戰鬥,受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嘉獎。升任紅十五軍軍長。1934年夏,率十五軍擔負蘇區北線抗擊敵人任務時身患疾病,仍抱病堅持指揮部隊作戰,病逝於江西永豐縣藤田地區醫院,年僅31歲,葬江西。1994年,其骨灰遷入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

人物事跡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北伐軍攻克武漢後,湖北講武堂改為黃浦軍校武漢分校,李青雲被聘任為軍事教官。他深感振奮,帶領學員以高昂的鬥志進行軍事操練,並積極參加宣傳、勞軍等活動,企盼國民革命軍迅速北進,將反動軍閥全部消滅。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武漢的汪精衛集團也於7月15日叛變革命,武漢三鎮一片白色恐怖,李青雲也面臨被捕的危險。危急中,他換上老百姓的衣服,機智地混出城外,擺脫了敵人的魔爪,長途跋涉回到家鄉。
革命遭挫,戰友離散,而家鄉因旱災、兵禍及官府的苛捐雜稅,比之過去更加貧困。今後的路怎么走?李青雲悶悶不樂,常於傍晚獨坐村頭吹簫解憂。
1928年春,馮玉祥所屬一支騎兵路經賈莊,李青雲投身該部隊,隨軍開赴陝西。他被任命為第二十三軍軍部上尉參謀,因工作認真,不久晉升為少校參謀。該軍參謀長趙博生,素懷救國之志,從無貪財之心,被稱為“真正不要錢的將軍”。李青雲和他性格相似,志趣相同,很快成為摯友。後趙博生調任第十四軍參謀長兼特種兵旅旅長。特種兵旅正在籌建階段,所屬只有一個500餘人的教導團。趙博生調李青雲任旅部副官長,主持教導團的訓練工作。李青雲深知趙博生的用意,積極在教導團灌輸救國救民思想,帶兵從難從嚴。在一次演習中,部隊赤腳涉過河流後,士兵正欲穿鞋上岸,這時李青雲大喊一聲“沖啊!”帶頭向荊刺叢生的山上衝去。士兵見此情景,士氣大振,立即呼喊著,赤腳衝上山巔,搶占了預定目標。
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和桂系軍閥,展開反蔣戰爭。結果反蔣聯軍戰敗,馮玉祥被迫下野,所屬部隊接受蔣介石改編。李青雲不肯為蔣賣命,找到趙博生,一改沉靜寡言的性格,慷慨激昂,直抒己見。趙博生聽後面露喜色,原來他們有共同的想法。趙博生、李青雲、孫毅、郭如岳等好友經過周密謀劃,於一天晚上率教導團500餘人宣布起義,成立了“三民主義救國軍”,趙博生任軍長,李青雲、郭如岳分任一、二支隊支隊長。他們計畫:翻越秦嶺,入漢中,另創革命局面。
進軍途中,李青雲打前鋒,一面偵察,一面行進,密切注視敵情,保證部隊的安全。但到達東江口時,被土匪武裝所阻,前進不得。部隊勢單力孤,供給無著,滯留多日,為免遭全軍覆沒,被迫返回西安,聽候改編。李青雲、郭如岳仍不願就範,他們只好接受趙博生的意見,決定去山東投奔第二十六路軍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等待時機,另謀出路。
從陝西去山東,李青雲正好途經家鄉。那時正是舊曆年底,年老的父母,久別的妻子,還有第一次見面已咿呀學語的幼兒,多么希望他能在家裡一起過個團圓年呀!李青雲又何曾不想與家人共度佳節!他因急於尋找人生之路,於是忍痛告別親人,踏上了東去的途程。
董振堂與趙博生有同鄉、同學之誼,安排李青雲任旅部少校參謀。不久,趙博生也應邀來到第二十六路軍,就任參謀長之職。
李青雲等來山東前曾想,第二十六路軍原系馮玉祥的嫡系部隊,如果馮玉祥出山,該部必會反正。誰料春節未過完,就接到蔣介石要第二十六路軍赴江西“剿共”的命令。
李青雲心中焦慮,便到總部駐地濟寧與趙博生商議。兩位好友促膝談心,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當今中國,惟有共產黨才是真正革命的黨。既如此,何不趁機到前線尋找共產黨呢?
抱著尋找共產黨的崇高目標,李青雲隨著騷動不安的部隊出發了。1931年3月下旬,部隊進至江西宜黃。此處蒼松翠竹,一派江南風光,已是接近中央蘇區的前沿地帶,各處牆壁上留有紅軍寫的標語。李青雲既激動又不安。但是,人地兩生,共產黨在哪裡呢?看來事情不像想像的那樣簡單。這時,趙博生說,曾在西北軍工作過的共產黨員劉伯堅可能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二人商議後,他便告了事假,秘密到上海尋找。結果只是買了兩本馬列著作歸隊。
與此同時,第二十六路軍中的地下黨員也在積極尋找黨的上級組織。第七十三旅上尉參謀劉振亞,是大革命失敗後潛伏下來的少數黨員之一,他派黨員袁漢澄(即袁血卒)到上海與黨中央取得了聯繫,隨後開始在第二十六路軍開展秘密工作。劉振亞經過對李青雲的觀察了解,把他作為發展黨員的第一個目標。經過幾次交談,劉振亞鄭重地向李青雲提出了入黨問題。李青雲驚喜萬分:踏破鐵鞋到處尋覓,沒想到共產黨就在身邊!他激動地說:“我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如今總算找到了黨,看到了光明。為了救國救民,這一百多斤就交給黨了!”
李青雲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掃心中的陰霾,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他首先介紹第七十三旅學兵連的王際坦(即王幼平)入黨,進駐寧都後又介紹老戰友郭如岳加入黨組織。
第七十三旅學兵連的戰士,入伍前多是失學、失業的學生,易於接受革命思想。地下黨為了抓住這支力量,先由李青雲、劉振亞兼任學兵連教官,接著又由李青雲擔任了連長。李青雲來到學兵連,立即廢除了打、罵士兵等軍閥惡習,提倡官兵平等。他穿上士兵服,腳著布鞋,衣服髒了自己洗。他還鼓勵士兵敢於講話,發表意見,教育大家關心時事,愛國家愛人民,使學兵連開始出現一派新的氣象,並發展了7名黨員,加上王際坦和李青雲,共有9名黨員,使學兵連成為第二十六路軍共產黨員最多的連隊。
7月底,李青雲受地下黨的派遣,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第二十六路軍開展兵運、籌建黨組織和發展趙博生、董振堂入黨等情況。回來時,他將黨中央的指示信藏在暖水瓶里。根據黨中央指示,第二十六路軍秘密成立了中共特別支部,下設幹部支部和士兵支部,劉振亞任特支書記兼幹部支部書記,李青雲任士兵支部書記。由他們這些低級軍官組成的共產黨支部擔負起了在第二十六路軍領導兵運工作的重任。經黨中央批准,他們發展參謀長趙博生入了黨,積極爭取董振堂等高中層軍官站在革命一邊,並結合九一八事變,在士兵中大力宣傳停止內戰、北上抗日的思想,準備時機成熟時舉行起義。
12月初,情況突然有變。蔣介石南昌行營獲悉第二十六路軍有共產黨員,發急電令,嚴加緝捕。根據這一情況,地下黨火速派人去蘇區請示。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指示,立即著手組織起義,如全軍起義不成,則以第七十三旅和黨員能夠掌握的其他部隊實行局部起義。
一天晚上,趙博生來到學兵連連部,他對李青雲說:“情況複雜,變化難測,咱們要做最壞的打算。假如大部隊起義不成,學兵連一定要拉走,有把握嗎?”李青雲望著趙博生那期待與信任的目光,莊嚴地點了點頭。送走趙博生,他立即與王際坦認真制訂計畫。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在那緊張的日子裡,李青雲帶領全連到寧都城外長嶺垴、老溪壩一帶,連續幾天以野外演習為名,熟悉到蘇區的道路和地形。回來後又積極備戰,兵不離營,槍不離手,背包不卸,束裝靜待。
1931年12月14日黃昏,起義的時刻就要到了!趙博生、董振堂,李青雲等在七十三旅旅部召開了行動會議,對起義事宜進行認真研究和周密部署。會後李青雲回到學兵連,立即召集各班積極分子,激動地宣布:咱們就要解放了!大家頓時沸騰起來。接著他進行安排:今晚要特別加強警戒,從十字街口到東門和北大街,由學兵連負責,要設雙崗,加固簡易工事,來往行人凡答不上口令者,一律扣押。四班和七班,則由郭如岳指揮,去占領總部電台。
黑漆漆的夜晚,天上下著的細雨,平靜的夜幕掩蓋著極不平靜的場面。時針指向晚上10點,一聲清脆的槍聲劃破了夜空,宣告起義開始。各起義部隊按預定目標一起行動,槍聲、炮聲、喊殺聲響徹寧都城。15日清晨6點,戰鬥全部結束。第二十六路軍全軍起義成功了!李青雲興奮地將國民黨軍隊的領章、帽徽撕了下來。他吩咐戰士們:“多背幾條槍,送到蘇區去。”
起義軍興高采烈地奔赴中央蘇區,沿途民眾夾道歡迎,並受到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代表王稼祥、劉伯堅、左權等的迎接。
到達駐地石城縣龍岡後,由李青雲主持召開了士兵支部大會。黨員們第一次堂堂正正地聚在一起開會議事,感到真正獲得了新生,好舒暢、好開心!會上,李青雲報告了寧都起義的經過,討論並一致通過了接受董振堂入黨的決議。此後,第二十六路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五軍團,李青雲任第十五軍第四十三師第一二九團團長。
一支新的紅軍隊伍誕生了。但是,李青雲懂得,要使其成為真正的工農武裝,還要做大量的工作。在部隊進行整編和政治教育過程中,他虛心向紅十五軍政委左權等老同志請教、學習,積極協助上級派來的政治幹部工作,經常深入連隊檢查幹部轉變作風,戰士遵守紀律的情況,使部隊在思想上、作風上迅速轉變,成為真正的紅軍。這期間,他介紹姬鵬飛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2月下旬,經過兩個月的整編與政治教育,紅五軍團以嶄新的面貌、高昂的士氣,接受了第一個戰鬥任務——協同紅三軍團打贛州。隨後,紅五軍團十五軍又與紅一軍團組成東路軍,由毛澤東率領東征福建,先後占領龍巖、漳州。李青雲作為一名紅軍指揮員,真正踏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心情格外舒暢,總是要求擔當最艱巨的任務。在戰鬥中,他將上衣一摔,光著膀子,揮著大刀,親自帶領戰士們衝鋒陷陣,出奇制勝,屢立戰功。漳州戰役後,他被提升為紅四十三師師長。
7月初,紅一、三、五軍團在廣東南雄縣水口圩與進犯蘇區之粵軍展開激戰。水口圩坐落在山坡上,地勢險要。粵軍依仗兵精糧足,占據山頭為據點,構築工事以逸待勞。身為師長的李青雲深入前沿陣地,仔細觀察敵人陣勢,研究破敵辦法。成竹在胸的他報告總指揮部:“我出擊了!”指揮部隊避開敵人火力強大的正面陣地,尋其薄弱之處,來了個鑽心戰術,出其不意,直搗敵人後衛。刀光閃閃,殺聲震耳,敵人陣腳頓時大亂。英勇的紅一、紅三、紅五軍團與敵激戰三天三夜,擊潰粵軍十七八個團的進犯,保衛了蘇區南部地區,受到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賀電嘉獎。這次戰役後,李青雲升任紅十五軍軍長,成為紅軍早期的高級將領。
1933年10月,蔣介石又調集50萬重兵,對中央蘇區開始第五次“圍剿”,並採取“堡壘主義”的新戰略。面對強敵,“左”傾機會主義者實行“六路分兵”、“全線禦敵”的錯誤方針,要“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仗越打越被動,根據地越打越小。李青雲率紅十五軍擔負著在蘇區北線抗擊敵人進攻的艱巨任務,惡仗一個接著一個,環境十分艱苦。1934年夏他患了瘧疾,常常發作,而軍衛生處連一粒奎寧藥片都沒有了。同志們要將他送往後方醫院,他堅決拒絕:“戰事這么吃緊,我怎能離開!”結果病情越來越重,竟至高燒、昏迷。政委朱良才急令戰士們將他抬上擔架,速送後方醫院。行至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附近時,李青雲,這位年僅31歲的紅軍將領帶著他未酬的壯志離開了人間,戰士們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鳴槍為他送行,將他埋葬在青山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