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8年,7月13日出生於
台北州
新莊郡新莊街(今
新北泰山區)為李本與胡杏夫婦三子。上有長兄李丁照、二哥李雲水、大姊李伴,下有四弟李堆鍛、五弟李國棟、二妹李蕊、么妹李勉。李家務農,李本併兼營碾米場,家道小康。
1916年(8歲),新莊瓊林童養媳周來富過門。
1917年(9歲),進入山腳公學校(新莊第二公學校,今新北市立泰山國小),喜愛繪畫,課業成績優異
1920年(12歲),長於算術,而被師長所發掘喻為天才。
1922年(14歲),因天資聰敏,家族會議推介繼續求學之決定。
1923年(15歲),自山腳公學校畢業。考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開始接觸正規美術教育
1924年(16歲),“七星畫壇”成立。參加“台灣水彩畫會”及台北師範學校之“暑期美術講習會”。
1927年(19歲),原台北師範學校另於台北市大安區芳蘭之丘新設“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即台北市和平東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原台北師範學校(位於台北市愛國東路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前身)改稱為“台北第一師範學校”,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因此李石樵也轉至“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
1928年(20歲),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畢業,入演習科。與自幼定有婚約的周來富女士結婚。因熱愛美術,即由
石川欽一郎推薦及協助,赴日投考東京美術學校。11月20日,女兒李森出生。
1929年(21歲),1月3日抵日本東京,在學長兼好友
陳澄波、
陳植棋的照顧下,進入為考生設定的繪畫研究所,與李梅樹同租宿舍。第一次考東京美術學校落榜。依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校規理應返台義務任教五年,經石川先生協助,賠償四百元公費後免除返台任教義務,取得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畢業證書,得以繼續留日追求未完成心愿。入“川端畫學校”、“本區洋畫研究所”及位於新宿的“同舟社”等三個繪畫研究所鑽研畫技,也曾到吉村芳松的畫塾學習。女兒李森熱腦症死亡,收養女李阿勉。
1930年(22歲),再度投考東京美術學校,但因正逢該校廢止特別學生制度,競爭更形激烈而落榜。
1931年(23歲),3月長女李美女出生。4月考取東京美術學校五年制西洋畫科。摯友陳植棋在台北汐止去世。四弟李堆鍛,腸疾亡。
1932年(24歲),3月,因在台家人染患熱腸病,以及胞兄、胞弟、兄嫂、侄兒相繼病故,父親與妻子的病危,休學束裝返台料理家變。待其父與妻病情好轉,不顧父親反對與斷絕經濟支援的情況下,李石樵仍返回東京繼續學業。義女李阿勉死亡
1933年(25歲),三年級開始分教授專室上課,經石川先生介紹入岡田三郎助教室。11月長男出生,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改名油畫科。
1934年(26歲),11月10日與
陳澄波、
廖繼春、
楊三郎等八人,於
台北鐵路飯店成立“台陽
美術協會”,但因人在日本故未返台參加儀式。楊肇嘉聘請畫家族像,畫資1000元。
1935年(27歲),
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畢業,母校台北師範學校聘請返台任教,然以追求藝術為途仍單身留居東京。5月,參加于于台北教育會館舉行的第一屆台陽美展(展出56件作品,並發表聲明書,提供作家五件參展)。帝展改組,爭擾不休,西洋畫部退出,自組“第二部會展”。
1936年(28歲),2月,《楊肇嘉氏之家族》入選帝展。以《橫臥裸女》及《屏風與裸婦》參加第二屆台陽展,接受警方查驗時,警察以“立姿可以展出,躺著的禁止展覽”為理由,取消該作的參展權。
1937年(29歲),參展第三屆台陽美展。4月24日至26日台中州立圖書館(今址為合作金庫銀行台中分行)舉辦個展。5月,作品移至台中、台南公會堂展出。
1938年(30歲),妻兒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24番地(今台中市西區“大舞台”附近)。
1940年(32歲),4月19日台中州立圖書館舉辦個展。6月,陳春德於《台灣藝術》介紹
楊三郎、
李梅樹、
廖繼春、
李石樵、
陳澄波等五位台陽美協重要畫家。12月22日,回響新體制運動,台中文化人士包括
李石樵、松本透等人,於教化會館舉行座談會,擬成立新興文化翼贊團體。次子
李延年出生。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1941年(33歲),5月22日至6月1日,入選日本創元社第一回展,並受賞。8月20日,台灣文學雜誌社舉辦的洋畫小品義賣會,由
李梅樹、
陳澄波、
李石樵等人捐作品50件。
1942年(34歲),三男李柏年出生。
1943年(35歲),5月7日,由台中北上創作。8月31日,以七次入選日本帝展、新文展之優異表現,榮獲新文展“無鑒查(免審查)”展出資格,為第一位獲此特殊之台灣畫家。於第六回府展展出油畫《坐像》並獲“推薦”。11月,新竹市長委託李石樵製作該市府評清水源次郎肖像畫。配合時局,完成作品《合唱》。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梅枝町25番地。
1944年(36歲),為避船難,被勸阻返日,留居台中,以畫肖像畫維生。4月,台陽美協於台北公會堂舉行“十周年紀念展覽會”,參加展出(之後台陽美術協會因戰勢日益激烈停止活動)。6月3日至5日,台灣美術推進會第一回展於鐵道旅館展出,展出南風原朝光、桑田喜好、秋永繼春、李石樵、鮫島梓等六人作品。
1945年(37歲),全家疏散至霧峰
1947年(39歲),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四男李鴻年死亡
1948年(40歲),由台中遷至新花費10萬元房屋,定居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16巷6號。台灣文化協進會設繪畫班於此,開啟“李石樵畫室”之嗃矢。台陽美術協會恢復活動。
1949年(41歲),五男李雅年出生。
1950年(42歲),四女李美智出生。繪《雅年》一作,開始描寫室內之系列作品。
1951年(43歲),經楊肇家介紹合作金庫收購《農家樂》300號巨作品為女兒之嫁妝。長女李美女與吳耀敦結婚。
1958年(50歲),6月13日至17日,在台北中山堂舉行個展,展出現代繪畫探索成果,作品96幅。
1960年(52歲),逐漸淡出台陽美展,該年起任教師大美術系。
1963年(55歲),8月,因食指浩繁,家計負擔沈重乃應聘台灣省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1964年(56歲),開始嘗試創作具深討性之構成或抽象像。
1965年(57歲),4月28日至5月2日,省立博物館個展作品75張。
1969年(61歲),11月於台北市松江路世紀畫廊舉行個展,著重破壞舊有的繪畫觀念,排棄非繪畫性的冗雜內容,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11月25日至30日在省立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50幅作品。
1972年(64歲),3月14日起,省立博物館個展,展出作品34件。
1974年(66歲),7月自國立師範大學退休,8月擔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兼任教授。11月5日,以李石樵等八位為發起人,鄭世璠負責處理會務籌畫之“芳蘭美術會籌備處”,發出“芳蘭美術會簡章”及入會申請書。
1975年(67歲),3月16日,在李石樵畫室召開會議,報告“芳蘭美術會第一屆展覽會”會務之進展及有關各項事宜。
1976年(68歲),5月省立博物館個展。
1977年(69歲),12月華南銀行將李石樵的《三美圖》與廖繼春的《風景》、楊三郎的《思慕》印製於火柴盒的小面板上,一套三式,作為宣傳之用。
1978年(70歲),1月華南銀行火柴盒上之《三美圖》遭檢舉為色情之作,而自美返國。由於高雄市警察局接獲檢舉,認為此宣傳火柴盒有妨害風化之嫌,台灣省政府與高雄市警察局去函,要求華南銀行解釋,因而引起“藝術與色情”的熱烈討論,經過畫家本人及藝術界的澄清與支持,風波終告平息。
1979年(71歲),8月省立博物館個展。9月與葉火城等十五位中部美術家,於省立博物館舉行第一屆葫蘆墩美術研究會作品展。10月16日至11月3日阿波羅畫廊個展。
1981年(73歲),10月阿波羅畫廊舉辦專屬畫家特展“李石樵個展”。
1982年(74歲),原有新生南路住家兼畫室,為地主周氏祭祀公業收回拆建,私人授課終止,遷居台北市寧安街。7月辭卸教職,赴美西雅圖探視次女李美惠。
1984年(76歲),9月7日至30日阿波羅畫廊個展,展出作品60幅。
1985年(77歲),旅居西雅圖與次女李美惠同住。
1986年(78歲),11月阿波羅畫廊舉行個展,展出作品62幅。12月2日至7日,參加社教館舉行之芳蘭美展第十四屆紀念展。
1987年(79歲),東之畫廊創立,特辟李石樵專室。
1988年(80歲),10月8日至12月18日,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之辦“沉思、領悟與創作——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回顧展,展出1935年至1987年作品,計140幅,並出版專輯。
1989年(81歲),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白雪蘭著《李石樵繪畫研究》。
1991年(83歲),任黃明政籌設李石樵美術館,自資購買美術館80坪,於忠孝東路四段218之7號3樓。
1992年(84歲),7月12日於台北市阿波羅畫廊樓上一樓層面的“李石樵美術館”成立,館藏作品有400件,增購美術館新館80坪。受《新新聞周刊》訪問。第一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蘇富比撤回拍賣仿李石樵《紅衣少女》乙案。李石樵之妻周來富過世
1993年(85歲),第二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續擴充美術館38坪。
1994年(86歲),第三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李石樵美術館基金會成立,捐400幅作品給基金會。
1995年(87歲),第四屆李石樵師生美展舉行。台北時間7月7日下午一點三十分,病逝於美國紐約雪城。獲總統李登輝頒褒揚令。8月李石樵版畫由達利藝術中心代理,並於10月應邀在台北市政府11樓名家藝廊展出三個月,李登輝總統在陳水扁市長陪同下,蒞臨參觀,對其畫作證賞有加。9月舉行“李石樵遺作展”
1996年,1月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展出“李石樵回顧展”12天,前監察院長
陳履安與前監委王清峰亦蒞臨參觀。1996年全國文藝季,新北市為紀念李石樵一生在繪畫上的成就,推出過盡千帆話新莊活動,3月16日至31日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4月20日至28日在新莊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李石樵回顧紀念展系列活動,藉由展覽、座談、專題演講,來闡述李石樵一生對台灣美術教育的貢獻及繪畫風貌。
成就及榮譽
李石樵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台灣美術運動的重要推動藝術家,並和
李梅樹、
顏水龍、
楊三郎、
廖繼春、陳清汾、張萬傳等八位藝術家共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及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在台灣美術的社會運動使中具有重大的貢獻。
美術史學家謝里法先生曾說“李石樵在美術運動的階段里,發揮功能好比一座橋樑,將西洋大師的繪畫中的特殊性,釋譯成為普遍性的常理,讓後起的畫家通過它帶到繪畫之可知性領域”,由此可知他在台灣美術界之帶領後代藝術家學習之貢獻。
李石樵老師個人在藝術創作之肯定曾被美術史學家譽為「帝展」「台展」美術競賽場合的優勝者。
李石樵在藝術教育推廣及學術研究方面,李老師曾任職於師範大學美術系及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均為當時國內最具代表學術最高單位,教授數十年,教育不少第二、第三代台灣優秀藝術家,春風化雨、作育英才,對台灣藝術教育的推廣、深耕有很大的貢獻。
創作年表
1925年(17歲),作《后街》
1926年(18歲),作《二師範學校》、《秋》
1927年(19歲),以《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
1928年(20歲),以油畫《都市的後巷》入選第二回台展。
1929年(21歲),以油畫《樹蔭下》入選第三回台展。
1930年(22歲),作品《編織少女》獲得第四回台展“台日賞”,該獎是由台灣日日新報提供獎金,盼給具有獨特表現的畫家,相當次等特選。作《台中公園》、《二師範學校》
1931年(23歲),10月以四弟李堆鍛為模特兒之油畫作品《弟之像》入選第五回台展,作品《桌上靜物》獲第五回台展“特選·台日賞”。作《富士山風景》、《戴頭巾的女人》、《花》。
1932年(24歲),作品《人物》、《石榴》與《靜物》入選第六回台展,分獲“無鑒查”。義女李阿勉死亡
1933年(25歲),畫130號巨幅油畫《林本源庭園》,10月該作入選第十四回帝展。10月,作品《室內》並獲第七回台展特選及由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提供獎金所新設之“朝日賞”。
1934年(26歲),以作品《畫室內》入選第十五回帝展。以作品《編號》參加第二屆日本美展。作《
靜物》
1935年(27歲)作《肖像(巫俊)》
1937年(29歲),作《帆影》、《葉老師》,葉老師為周來富啟蒙老師
1938年(30歲),作《
靜物》、《廟口》、《祼女》、《風景》
1939年(31歲),作《霧峰風景》、《山景》、《甜心》、《老母》、《九份》
1940年(32歲),作《風景》、《室外
靜物》。遷居台中州台中市新富町五丁目34番地二樓
1941年(33歲),作《夏日》、《街景》、《室外
靜物》、《黃牛》、《石榴》、《山胞》、《靜物》、《溫室》
1942年(34歲),9月5日,參展東京創元會展。於第五回府展展出油畫《憩》並獲“推薦”。10月,油畫《閒日》入選日本第五回新文展。
1943年(35歲),作《父親像》、《楊夫人》、《樹林》、《老伯》、《閒坐》、《觀音山》
1944年(36歲),作《
靜物》、《少女像》、《人像》
1946年(38歲),作《河邊洗衣》、《蘭花草》、《少女》。四男李鴻年出生
1947年(39歲),作油畫《田家樂》,1989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該作參加第二屆省展。
1948年(40歲),作200號巨幅油畫《建設》。作《岳母像》、《父親像》、《少年像》
1949年(41歲),以長女李美女作模特兒《花與女》。作《人物》、《花與少女》
1950年(42歲),作《雅年》、《披頭巾的少女》、《淡水河畔》
1951年(43歲),作《久陽池影》、《河口》、《百合花》、《少年像》、《黃白》、《六角盆》、《母親像》、《茶花》、《秋林》
1952年(44歲),作《靜物》、《春日幕色》、《晴日》、《蘭花》、《初夏》、《暮色》、《茶花》、《清游植物園》、《春意》、《靜物-石膏像》、《風景》、《植物園》
1953年(45歲),作《垂揚》、《石膏像靜物》、《春朝》、《翠綠》、《垂釣》、《春風》、《水柳》、《涼》、《池塘暮色》、《少女》、《玫瑰花》
1954年(46歲),作《集錦》、《春晴》、《夕昭》、《池塘垂釣》、《新綠》、《舊府耶》、《秋色》、《新日暮》、《雨後池塘》、《春》、《待春》、《新竹山林》、《夕》、《畫》
1955年(47歲),作《桌上靜物》、《雲日》、《玫瑰》、《白花》、《高原》、《白百合花》、《玫瑰》、《老父》、《植物園》、《靜物-立體分割》、《院子》
1956年(48歲),作《谷關風景》、《坐像》、《新緣》、《垂柳》、《雨前》、《朱桌靜物》
1957年(49歲),作《花》、《風景》、《室內》、《冬日》、《碧潭》、《麻竹坑》、《冬日校庭》、《溪流》、《梅花開》、《天冷》
1958年(50歲),作《畫室》、《紅葉》、《溪底》、《李花開》
1959年(51歲),作《父親像》、《谷關》、《山崖》、《山路》、《室內》
1960年(52歲),作《畫室》、《少女》、《梅花》、《女》、《老農》、《海邊》、《魚》、《將軍》、《結》、《太魯閣奇岩》、《白菊花》、《白百合花》、《孫中山》
1961年(53歲),以次女李美惠為模特兒,作油畫《候車室》。完成《旋律》及《畫室》二作。作《靜物》、《斷崖》、《風景》、《百合花》、《相親》
1962年(54歲),作《風景》、《王》、《夜》、《作品?》、《旋律》、《山嶽》、《花》、《老農》
1963年(55歲),。作《大地》、《火山噴火口》、《眼》、《金瓜石風景》、《婚禮》、《堅強》、《金柑》、《丘山》、《橫貫公路》、《卓蘭風景》
1964年(56歲),作《生命》、《團欒》、《飄》、《作品》、《慕》、《生命的讚美》、《遊樂場》、《九份風景》、《內雙溪》、《北投》、《樂園》、《觀音山》
1965年(57歲),作《生命的旋律》、《風景》、《鐘聲》、《雙子樹》、《靜物》、《采沙場》、《探險》、《鐘聲》、《天祥》、《船》、《花》、《劍潭》、《雙子樹》
1966年(58歲),作《室內靜物》、《窗》、《靜物》、《溫泉鄉》、《女王的化石》、《同時窗》、《小港》、《大鳥與小狗》、《疊畫》、《向隅》、《愛河》。嘗試表現國畫題材完成《大鳥》一作
1967年(59歲),作《漁港》、《朝妝》、《元宵》、《房屋》、《窗》
1968年(60歲),作《花》、《窗戶》、《都市的成長》、《夜思曲》、《形而上的室內》、《山》、《稚》、《城市》、《三信徒》、《田園》、《停》
1969年(61歲),作《回憶》、《田園》、《月出來時》、《小屋》、《海邊之家》、《下午三時》、《深夜》、《河》、《牛》
1970年(62歲),作《約會》、《璋璋的夢》、《璋璋的玩具箱》、《飛翔》、《月娘》、《軌跡》、《拜月》、《捉月》、《月夜》、《湖邊》、《母女》、《頑童》、《星系》
1971年(63歲),作《都會之月》、《烈日》、《溪谷》、《雨後》、《風景》、《海邊風景》、《旅行的藝人》、《三美圖》、《汔球公公》、《太陽》、《納涼》、《漁夫的家族》
1972年(64歲),作《九曲洞》、《春》、《魔掌》、《囍》、《十字》、《作品?》、《桌上》、《夏海》、《黃昏的湖邊》、《走走》、《清晨》、《歡》、《朝日》、《春》、《金魚池》
1973年(65歲),作《三美圖》、《作品(一)》、《小朋友》、《遠足》、《家族》、《遊艇上》、《草坪上》、《面具》、《淡水風景》
1974年(66歲),作《元宵夜》、《廟會》、《樹林》、《蟬聲》、《日月潭》、《玫瑰花》、《我倆》、《春遊》、《街景》、《瀑布》、《菲尼克斯》、《月》、《垂釣》
1975年(67歲),作《玫瑰瓶花》、《雪景》、《湖邊小聚》、《永劫》、《三美圖》、《竿》、《後院》、《碧潭》、《費城》
1976年(68歲),作《浴女》、《室內》、《漁港》、《母與子》、《城市》
1977年(69歲),作《費城風雲》、《費城車站》、《利蘭校園》、《公園紅葉》、《黃葉溪流》、《百老匯劇場》、《湘邊眺望》
1978年(70歲),作《大樹下》、《風微微》、《曬編》、《游賢紀念》、《百今花與少女》
1979年(71歲),作《泉》、《金魚池》、《母女》、《芝加哥湖邊》
1980年(72歲),作《風景》、《碧潭風光》、《溪谷浴女》、《郊遊》、《八美圖》、《少女》、《祖師廟前》
1981年(73歲),作《碧潭》、《三祼女》、《浴後》、《淡水古巷》、《睡蓮》、《北投公園》、《碧潭游潭》、《湖邊出浴》
1982年(74歲)作《閒日》、《湖邊裸女》、《百合花》、《玫瑰花》
1983年(75歲),作《香蕉園》、《賽馬場》、《碧潭》、《河邊》、《荷塘》、《成長中的都市》、《湖邊祼女》
1984年(76歲),作《蘋果樹》、《校園櫻花》、《芝加哥公園》、《山路》、《河邊》、《溫室花園》
1985年(77歲),作《玫瑰花園》、《櫻花》、《大雪山眺望》、《馬》、《大雪山》
1986年(78歲),作《牛》、《櫻花》、《瓶花與果》、《湖邊小聚》、《校景櫻花》、《靜物》、《湖光秋色》
1987年(79歲),作《高山的樹林》、《漁船》、《八斗子漁港》、《采草莓》、《馬》、《櫻花》、《樹林》
1988年(80歲),作《玫瑰花園》、《濱海風光》、《陽明山》、《噴水池》、《草山》、《風景》
1989年(81歲),作《北海遠眺》、《漁港》、《白沙灣》、《浴場'《艷陽》、《基隆港》
1990年(82歲),作《鼻頭角》、《百合花》、《玫瑰花園》、《翡翠灣情調》、《噴泉》、《繡球花》、《玫瑰花》、《蘭花》
1991年(83歲),作《北海風情》、《鼻頭角風景》、《芝加哥雪景》
1993年(85歲),作《櫻花樹下》、《玫瑰花園》
1994年(86歲),作《桌上靜物》、《靜物》、《碧潭》、《櫻花校園》
繪畫風格
第一期
(1927-1950早期)。李石樵因就讀台北師範學校,受了日籍老師
石川欽一郎的啟蒙教導,後至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就學期間,學校的教學以外光派的寫實主義為主,因此,在歷經了嚴格的訓練之下,奠定了李石樵先生在描寫力、畫面經營的完整性、穩重的筆觸、色彩的調和與空間層次關係的表現上的深厚基礎,所以這個時期他的作品風格是構圖穩定,人物的描寫栩栩如生,而色彩多屬於穩定的中間色。由於受地方及時代背景的影響,其題材以多能表現民族意識,尤其是以台籍人物肖像與表現台灣獨特的生活題材。
代表作品:台北橋、田家樂、建設、合唱、河邊洗衣、市場上、楊肇嘉家族像
第二期
(1950後期-1960早期)。這個時期可說是嘗試過渡的實驗階段,由於李石樵理性與知性的創作態度,使得這個時期的他,捨棄了寫實風格,轉而嘗試各種西洋現代藝術的作法,在許許多多的畫法中,他選擇以立體主義入手,將對像還原於幾個基本形態分析,然後再重組,因此在他的畫中已融入許多結構式的元素,諸如直線、圓形、矩形等,在此同時,他開始著手研究表達月光下的世界,描寫黑夜或者月光下的物體,用藍、綠等中間色調來表現黑夜中的光線。他打破舊有的觀念,使繪畫還原到最單純的基本因素。因此,綜觀李石樵此期的作品,他已將西洋的多種畫法濃縮至適合他自己表現習慣的幾何抽像、反透視及月光系列作品。
代表作品:候車室、室內、老農夫、月夜曲
第三期
(1960後期-1970早期)。經過之前的摸索,這個時期的李石樵已經走向幾何抽像的境地,他將對像分解的更為徹底,造形與色彩因而更為純粹化,而他的畫面上也積極加入生活的感情,在幾何分割的背景上,加入軟性、感性及半具像的物體描寫,並研究色彩的性質、色彩面積比的關係,利用色彩來表現情感。所以這時期可說是李石樵幾何抽像系列的成熟期,而且他加入周遭人物的描寫。在經過形體的解體與色彩的重新掌握,這時的李石石樵,可說是在抽像畫風找到了新的方向,在形的解放後,開始反向的回歸。
代表作品:月亮、夏海、黃昏的海邊、風景、回憶、囍
第四期
(1970以後)。這個時期的李石樵以具像人物,來表現歡樂的場面,又回歸至寫實風格,呈現的是溫暖的畫面,這是在經濟安定、兒女多已有所成就,心情輕鬆所致。這時期李石樵專注於色彩性質與面積的研究,特別是低明度、高彩度的詮釋。在之前描象實驗期形像的解體下,我們已很難看到早期那種慎密嚴謹的形體,取而代之的,是更近於印象派的疏散的筆觸,一種在網膜上形成的色彩堆疊的方式。而90年的作品,造形、構圖上更為樸拙,薄彩是此時期的特色,甚至我們可見畫布顯露的紋理,而這種不刻意經營、用筆活潑的筆法,與早期作品大相逕庭,這種色彩透透明感、筆力的掌握,卻也顯示了和諧、涓秀的美感。
代表作品:玫瑰花園、浴
作品賞析
風景 1940 油彩‧畫布 53 x 65 說明:中景隱約可見的仰角屋脊顯示此畫應描繪台灣風景。雖有光線的明暗效果,並以畫中央之光亮處與前景為陰影所籠覆的石牆和其投影為構圖旨趣所在,但並未見大氣感的表現,空間距離遂不彰,故不應冠以印象派之稱。此畫重點在於色彩效果,以含油量少的乾擦和含油量多的透明色層兩種技巧互動運用,造成豐富的低明度,但高彩度的色相變化,顯示李石樵在色彩的實驗上頗有所獲。 | |
溫泉鄉 1966年 油彩 畫布 150x180。 說明:結合半具象和幾何造型的作品。畫下端有三個造型,顯然是簡化的屋頂,以此為指引,其上端之疊沓方塊竟是重檐疊戶的屋子,而這群屋子的深度則為方塊的大小和左端白色線段所代表的路面所標示。左上方的綠色三角形則顯然是一山丘,其左的二道三角形則為遠山。右上端竟可見一煙囪,再過去的藍色色塊或為遠山。上端繽紛的不規則色塊,實以較淺的色彩,則顯為天空的雲彩。這是一幅近乎抽象但三度空間關係極清楚的作品,因此,「上方」的紅太陽自不難辨認,亦或表現溫泉的熱吧。 | |
河邊洗衣1946年 油彩‧畫布 116.5x91。 說明:描繪台灣光復初期常見的河邊浣衣,以其女為模特兒。畫之旨趣則在表現光感所呈現的色感。黎明的曙光不但使天空呈動人的鵝黃色調,並使畫中兩女背光,而背面之陰影則為 李石樵提供彼所擅長的低明度而高彩度的色彩變化。衣裳的格子花和碎花圖案系刻意挑選,顯然矚意二者在陰影處所呈現的豐富色彩效果。河堤背光處之處理亦基於同樣的色彩考慮。 | |
女王的化石 1966年 油彩‧畫布 120x162。 說明:基本上以畫面分割結合超現實主義的繪畫語言。我們無法得知,《女王的化石》是否受野柳女王峰石的啟迪,但畫中帆船卻使筆者傾向此一可能。此畫在乍看下與畢卡索一九三七年的〈格爾尼卡〉毫無淵源。但背景空間之塊面分割基本上可以相提並論。畫中央女人的造型固然使人聯想起野柳女王峰,但亦可見到與〈格爾尼卡〉中人物造型的淵源。全幅以數種簡單顏色構成的手法,或甚至中央太陽的位置,均使人傾向將此畫與〈格爾尼卡〉相較。 | |
市場口1945年 油彩‧畫布 149x148 說明:反映 李石樵光復後落實現實的藝術觀,描繪菜市場的繁忙活動,光線亦刻意投射在畫中央著旗袍的女子上。背景人物多而不亂,基本上呈一字排開,空間難度並不高。人物姿態的表現大體自然,但推腳踏車之女孩姿態略嫌僵硬。著旗袍和女孩騎腳踏車均為當時的新現象,以之入畫,反映 李石樵此時所主張之「從現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 | |
1931日本少女像習作 留日學生時期習作。用油、用色之掌握尚未嫻熟,感覺生澀。臉部的描繪,深受石膏素描之影響,塊面轉折、五官部分尤然。肌肉解剖之交代亦不清楚,如嘴角上端與臉頰交接觸或脖子受光面之處理,顯示李氏甫習油彩,尚未成熟此媒介之性質,無法將其素描心得順利發揮。然背景之朱紅與衣裳之綠色成強烈對比,顯示李氏對強烈色彩之偏好。李氏能把握艷亮顏色之退後感,不至喧賓奪主,顯示他在此方面之能力。 | |
1931四弟像 台展第五屆特選作品。描寫李氏之四弟李堆鍛,在大稻埕的大拜拜時穿戴時髦衣帽赴宴。受塞尚人物畫的影響,畫面結構穩固,色彩塊面堅實,反映出人體本質的特性。 | |
1937葉老師 采肖像畫中常見的四分之三角度。極寫實,不復見生硬的塊面;飽滿的臉部肌肉自然涵蘊塊面的組織。鼻部的處理尤能掌握中國人的特色,不復有西方式的鼻子湊在東方臉孔的現象。把中年婦女的眼袋錶現得很得體,希臘式的上眼皮不復可見。深色的上衣只點綴以一耀眼的胸飾,在寫實中見傳神,為李氏在台所作肖像畫之佳作。 | |
1942父親像 (夏衣)李氏把色彩效果運用在人物畫上,以此畫最足堪代表。全畫采乾擦手法,不但表現麻紗布之質感,也表現了李氏此時追情的豐富色彩變化。臉部和頭髮的處理則採用鬆散的筆法,以與衣裳的用筆配合。此畫頗有李氏自己的面貌,兼顧寫實的掌握和色彩的嘗試。椅背微拱的弧度略與肩膀的弧度呼應,強面的直線則與對襟的直線呼應。在表象的描繪中暗寓幾何造型的考慮是李氏構圖傾向,將於日後發揮無疑。 | |
1948岳母像 以紅色頭布與深藍色棉襖呈對比,但〈父親像〉則以紅色椅墊與深藍掛裳呈對比,不但憑增此兩畫之色彩,並加強棉襖和掛裳之質感。背景之色彩億多有微妙變化,唯〈岳母像〉者色塊較為分明。 | |
1949人物 試圖打破〈建設〉所臻至的寫實風格,刻意走向古典雕刻之厚實感覺,近乎畢卡索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前此亦有類比之效果。此畫造型感十足,交疊的雙手與身軀結為渾然整體,衣裳之乳白色更增加近乎大理石雕刻或石膏塑像的厚實感。然背景的桌子和瓶花尚屬寫實風格,未能使整體畫面的造型一致,顯示此畫顯示李氏轉變其之肇端。 | |
花 約1957 ~ 1958 油彩‧畫布 65 x 50 說明:此畫頗能顯現李石樵融合畢費畫風的心得。瘦長造型擷取畢費以強勁之黑色輪廓線勾勒的手法,百合花和插花之酒壺的挑選,亦出自其細長瘦挺之造型的考慮。桌緣和牆板的直線亦能呼應此等造型。然此畫之造型並不全屬畢費近乎粗糙的強勁造型,雖有瘦細之形,但未見粗獷或什至粗糙的感覺;在強勁中寓以柔和,反而表達了百合花本身的勁挺和厚實的性質以及優雅的形狀。 | |
畫室 約1958 油彩‧畫布 100 x 80 說明:李石樵於一九五零年代晚期醉心於一些較理性分析的歐洲繪畫風格,但由於平素對色彩的愛好,亦同時研究以色彩擅名的波那爾畫風。此畫即為其中最足堪代表者。此畫在表現由室內往室外看時逆光效果所呈的色彩變化,並以冷色提高暖色之色彩效果,甚而以細瑣扭曲之筆觸增進色彩耀動閃爍感的手法,均近于波那爾之作品,顯示李氏一方面追求造型的變化,一方面探索色彩的可能。 | |
三美圖 1975 油彩‧畫布 100 x 80 說明:此畫曾為華南銀行選印在火柴盒上,並引用李石樵的話:「繪畫絕不允許捉摸不到的作品存在,畫維納斯就必須能抱住她。」之後,此畫引起有關單位的關心而遭停印。基本上,問題不在於畫中之裸體女人,而是公然印有「抱住她」的字眼,為當時政策所不容。李石樵同類作品大抵起源於希臘神話,以此題材呈現三人手搭肩背相連而出現正、反、側的構圖方式,但此作並無西洋畫家所強調之神話意涵,重點明顯傾向概念性的畫面結構,且人體描繪量感高過質感。如從正確之人體解剖來看此作品,或許不是很妥當的。 | |
泉 1979 油彩‧畫布 60.5 x 72.5 說明: 雖置身於風景中,此畫當屬畫家的裸女系列。但裸女之描繪出自畫家想像,已未見造型的強調,且著眼點在表達肉體溫潤豐腴之美,兼以背景石壁暖色調之烘托,整幅畫更見肉體之溫暖腴美。上方樹葉之綠色、遠山之濃綠、以及石壁青苔之綠亦有對比之效果,畫家擅長色彩語彙,殆無可疑。此時以七十一歲高齡處理此等繁雜之大構圖,且色彩運用妥切,難能可貴,唯人體之描繪較屬概念化,觀者不易掌握此時人體畫之訴求重點。 | |
社會評價
隨著時代的潮流,李石樵先生的畫法也不斷地在改變與創新,在台灣早期的畫家中,李石樵先生可說是最勇於求新與求變,他隨時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要求自己不能和時代脫節,好學的精神令人感佩。他大半輩子堅守在藝術的崗位上,即使生活再困難,從不輕易退縮,畫壇上人人都稱他為“長跑健將”,來形容他對繪畫的堅持與執著。從他每一階段的繪畫表現與言談舉止中,人們看到也聽到了許多人生的寶貴經驗與做人處事的態度。也從他身上,看到了一位畫壇上永不凋落的巨人。
良皓:李石樵不愧是一位藝術大師,雖然只是一幅玫瑰花園,但是對他畫中的色彩配置讓我很佩服,更讓我百聞不如一見,所以我非常喜歡他這一幅玫瑰花園的畫。對李石樵先生愈深入了解,愈是佩服這位台灣早期畫壇的健將。他秉持著對繪畫的熱愛與執著,可說是將自己完全投入繪畫與他的畫作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多變的畫風,寫實到唯美,從唯美到浪漫、抽像,強調結構,再回歸到寫實;作品結合鄉土民情,畫中有著親和風格。他不斷創新與多方嘗試的繪畫精神,在台灣前輩畫家中可以說是相當罕見的。
林文昌:李石樵為了使作品更上層樓,不斷地對求新求變,也不斷地挑戰新的技巧與畫法,創新自己的畫使自己的畫更美,這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李石樵先生對繪畫全新全力的投入,除了教導學生之外,也不忘提升自己的繪畫領域。
陳植棋曾對吉村芳松說過:“李石樵將是台灣畫壇上的一位可怕的人物”,這是李石樵終身以此為自豪的話,因為這是畫家對畫家的肯定。
林朝棨——台大地質學教授也曾說過:“李先生如果是音樂家,他應該是演奏家而不是作曲家”,從這些對李石樵先生稱讚的話來說,可知李石樵先生在畫壇上的重要性,可知道在漫長的繪畫道路上,他是永遠不敗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