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娟英

顏娟英(Chuan-ying Yen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1986.9-1995.8)、研究員(1995.8-)。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88-1995),兼任教授(1995-)、史語所考古學組主任(1996.8-2001.3)、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2001.8-200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娟英
  • 外文名:Chuan-ying Yen
  • 畢業院校美國哈佛大學
  • 主要成就: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
    2003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代表作品:《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獲獎紀錄,學位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翻譯,書評,其他,

獲獎紀錄

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
2003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學位論文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The Style, 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T’ang Monument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86).

專書

藍瑛與仿古繪畫》(台北故宮博物院,1980)。
台灣美術全集》1《陳澄波》(台北:藝術家,1992)。
《台灣美術全集》11《劉啟祥》(台北:藝術家,1993)。
《台灣美術全集》16《廖德政》(台北:藝術家,1995)。
《台灣美術全集》18《廖德政》(台北:藝術家,1996)。
《台灣美術全集》21《呂基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895-1945》(台北:雄獅,1998)。
《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下冊,(台北雄獅,2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美術,2005.9)。
顏娟英編,《台灣學者中國史論著.美術與考古》(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台灣的美術》(台北:群策會,2005.10)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云: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6。
顏娟英主編,《傅斯年圖書館藏北朝佛教拓片百品選粹》,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論文

The Double Tree Motife in Chinese Buddhist Iconography,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14/15, nos.5-6 (1979/80).
試論魏晉南北朝唐代佛教雕刻,《中國文化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323-357。
The Tower of Seven Jewels and Empress Wu, National Palace Museum Bulletin, vol.22, no.1 (March/April, 1987), pp. 1-16。
長安七寶台石刻佛像,《藝術學》1(1987),頁40-89。
中國佛教藝術風格的演變,韓國金銅佛像,日本佛像的發展,《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87),頁35-57。
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2(1989),頁289-366。
河北南響堂山石窟寺初探,《考古與歷史文化──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頁331-362。
日據時代台灣美術史年表,《藝術學》8(1992),頁57-98。
日據時期台灣美術史的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2),頁1511-1577。
The Art Movement in 1930's in Taiwan, Modernity in Asian Art, ed. by John Clark, University of Sydney, East Asian Studies 7 (1993), pp. 45-60.
Writing Taiwanese Art History: The Art of Liu Chi-hsiang, Art and Asia Pacific, Supplement to Art and Australia (1993), pp.48-51.
殿堂中的美術:台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2(1993),頁469-610。
一九三〇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35-554。
Taiwanese Painting, The Dictionary of Art,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94), pp. 246-250.
北齊小南海石窟與僧稠,釋恆清主編,《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561-598。
盛唐玄宗朝佛教藝術的發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1995),頁559-678.
台灣早期西洋畫的發展,「台灣大學慶祝六十周年紀念台灣史討論會」(台北,1988),選入《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雜誌二十年文集》(台北:藝術家,1995),頁29-70。
天龍山石窟的再省思,《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839-928。
台灣近代美術史,《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頁71-189。
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台灣美術研討會 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雄獅,1997),頁16-37。
戰後初期台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二·二八五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8),頁79-82。
北齊石窟的淨土變與觀法─從小南海石窟到響堂山石窟,《東方學報》70(1998),頁375-440。
長安七寶台石刻的再省思,《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40周年紀念文集》下冊,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10,頁829-842。
佛教藝術方法學的再檢討,《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1998年12月,頁647-666。
本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佛教造像拓片整理工作簡報,《古今論衡》2(1999),頁89-92。(與謝振發合著)
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2000.9),頁179-206。
台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7),頁7-18。
中國中古時期美術考古的省思:一個側面的觀察,《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頁173-179。
台灣畫壇上的個性派畫家:鹽月桃甫,《情熱·愛·詩情:鹽月桃甫展》(宮崎縣立美術館,2001.1),頁43-49。
北朝華嚴經造象的省思,邢義田主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組論文集」,《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333-368。
1872-1911《申報》藝術條目索引,《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6(2002),頁1-48。
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會與1929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2002),頁625-683。
日治時期畫家的台灣意識問題--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2 (2004),頁113-141。
一九一〇年代、台灣の美術活動─植民地官方品味の変遷,《大正期美術展覽會の研究》,(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5),頁413-432。
傳統與學習之間:日治時期林玉山的素描作品,《百歲紀念,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頁10-23。
不息的變動:上海美術學校,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云:申報美術資料索引,1872-1949》,(台北:史語所專刊,2006.7),頁47-117。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1(2006.7),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頁85-116。
The Decorative Motifs on Tang Dynasty Mirrors," in Claudia Brown and Ju-hsi Chou, editors, Clarity and Luster: New Light on Bronze Mirrors in Tang and Post-Tang Dynasty China, 600-1300, volume 9, Cleveland Studies in Art History, published by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in association with Brepols Publishers, 2006, pp. 1-23.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1895-1945, ed., by Liao Ping-hui and David Der-wei Wa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248-261.
“The Demise of Oriental-style Painting in Taiwan,” in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edited by Yuko Kikuch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pp. 83-110.
“Images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From Huang Tushui’s Water Buffalo to Lin Yushan’s Home Series ”,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8)pp.555-586.
日治時期寺廟建築的新舊衝突:1917年彰化南瑤宮改築事件,《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007.3),頁191-269。
モダンテイート伝統:嘉義出身の三人の美術家の物語,《日本における外來美術の受容に関する調查研究報告書》,東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2007,301-312。
大足石窟宋代複數大悲觀音像初探,《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編,文物出版社,2007,頁434-448。

會議論文

The Dawn of the Modern Art in Taiwan, Transcending Turmoil: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19th Century Symposium, held by the Phoenix Art Museum (Phoenix, Arizona: September 24-27, 1992).
The Pure Land Illustration and Hua-yen Visualization, Localizing the Imagery: Paradis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Far East, Conference held by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 October 20-21, 1995).
佛教藝術圖像學的再檢討,「中國藝術史研究之省思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997.3。
近代台灣風景的美學觀點,「東北亞現代美術的潮流與文化意識 1900-1945」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3.5。
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年台北台展與1929年上海國展,「物質文明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11。
官方品味的變遷:石川欽一郎與台灣書畫會1908-1917,「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李澤藩藝術基金會,2004.8.4。
The 18th IAHA, Academia Sinica, December 7-9, 2004; 4-1: Representing the Modernity (December 7), Chair and panelist, paper topic: The Demise if Nihonga in Taiwan: Conflict between Local Color and Modernity.
唐代十一面觀音圖像與信仰,「2004年佛教藝術與思想:以密續與地域之發展為例」研討會,台灣宗教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04.12.18-19。
大足石窟千手千眼觀音變相初探,《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學考察60周年紀念會論文滙編》,2005.8。
日本東京文化財研究所ミニ․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近代繪畫における東洋と西洋」,〈モダニテイーと傳統-嘉義出身の三人の美術家の物語-〉(Modernity VS Tradition -- Tree Artists From Jiayi, Taiwan in 1920’s),2005.10.28。
印度孟買大學,The Fourth Bi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hamma and Abhidamma”會議,發表”Iconography and Faith of the Tang-dynasty Eleven-headed Avalokitesvara” 2006.3.6-8.
“Tradition Transformed: Ink Painting in Taiwan, 1950-2000”, M. Victor Leventritt Symposium, Chinese Painting: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 Friday and Saturday, November 2–3, 2007, Harvard University Sackler Art Museums.

翻譯

顏娟英譯,James Cahill著,錢選趙孟頫,《故宮季刊》12,4(1978),頁63-82。
顏娟英譯,曾布川寬著,唐代龍門石窟造像的研究(上、下),《藝術學》7(1992),頁63-267;8(1993),頁99-163。

書評

評:Marylin Martin Rhie, 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volumes 1 and 2, Leiden : Brill, 1999/2002. 《漢學研究》22:1(2004),頁451-459。

其他

The High Tang Buddhist Art, The Chinese Pen (1990), pp. 39-48.
從肖像畫到空間宇宙之畫:李石樵回顧畫展,《現代美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21(1988),頁18-31。
寫生與自畫像,《雄獅美術》227(1990.1),頁87-91。
藝術創作的尊嚴:我看劉耿一的近作,《雄獅美術》240(1991.12),頁203-211,選入《1991年台灣藝評選》(高雄:炎黃出版社,1992),頁268-272。
The Compelling Images: Ku-yang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1991),pp.58-69.
Sacred and Profame--The Imperial Buddhist Cave at Lung-men, The Chinese Pen(1992), pp. 58-67.
Empress Wu and the Feng-hsien Cave-Temple, The Chinese Pen (1992), pp. 49-61.
Cave of thousand Buddhas: the Wan-fo Cave at Long-men, The Chinese Pen (1992), pp. 191-201.
洗心滌靈:廖德政創造風景的歷程,《雄獅美術》262(1992.12),頁36-45。
畫家的左手:江兆申先生的藝術史成就,《名家翰墨》35(1992),頁56-65。
台灣文化與美術的沈思:代序,王行恭編,《日據時期台灣美術檔案:台灣畫家西洋畫圖錄》(台北:編者,1992)。
情感投影的空間:第二屆雄師美術創作獎評審感言,《雄獅美術》264(1993.2),頁44-48。
蕭如松先生採訪追憶,《蕭如松藝術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頁5-7。
談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的唐代造像,《人生》119(1993),頁 31-35。
The Ornament on Chinese Bronze Mirror of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6), The Chinese Pen (1993), pp. 113-128.
The Golden Dharma at the Fa Men Monastery, The Chinese Pen (1993), pp. 99-110.
The Pottery World of Fantasy: Tang Three-color Wares, The Chinese Pen (1993), pp. 144-155.
談河南林縣共谷寺千佛洞,《人生》123(1993), 頁38-45。
走過智慧的歲月:劉耿一個展評述,《雄獅美術》274(1993.12),頁26-30。
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陳澄波百年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頁10-14。
台灣百年美術發展簡史,《1995年台灣美術年鑑》(台北:雄獅,1994),1-2─1-11。
Small Caves on the Hills by the River: The Hsiao-nan-hai Cave-temple at Henan, The Chinese Pen (1994), pp. 91-103.
The Epitaph of the Late Ch'an Master Great Wisdom and the Early School of Meditation, The Chinese Pen (1994), pp. 138-151.
The Five Terraces Mountain: Sacred Site of Manjusri Bodhisattva, The Chinese Pen (1994), pp.91-104.
Carving the Sacred Words in Stone, The Chinese Pen (1994), pp. 64-78.
The Immortal World in Tomb Murals, The Chinese Pen (1995), pp. 81-94.
Sui Buddhist Monuments at I-tu in Shantung, The Chinese Pen (1995), pp. 88-105.
The Caves of T'ien-lung Shan near Tai-yuan, Shansi Por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pp.91-110.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Buddhist Cave Construction in the High T'ang Period,The Chinese Pen (1996), pp.71-99.
The Chai Family Cave - Cave 220 at Tun-huang,The Chinese Pen (1996), pp.77-93.
Tun-huang Cave 285 and Meditational Representation,The Chinese Pen(1996), pp. 83-99.
The Thousand-Buddha Cave of Kung-Ku Temple, Lin County, Henan Province, The Chinese Pen (1995), pp.76-93.
李德印象記,《雄獅美術》287(1995.1),頁45-52。
台灣美術的新希望與破滅:魯迅及其他,《文化通訊》1(1995),頁2-4。
創造台灣的風貌─陳植棋畫風試析,《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頁6-14。
生命的延續與文化的傳承:劉氏父子,《雄獅美術》290(1995.2),頁96-101。
台灣早期西洋畫壇的長者:倪蔣懷,《藝術行腳─倪蔣懷作品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頁6-11。
畫家的創造世界與自我的面貌,《劉耿一》(台北:彩田藝術空間,1997)。
自然風景的認知歷程:台灣風景畫的誕生,《大家來寫生》(台北:文建會、雄獅,1997),頁50-54。
Entering the Buddhist Way with the Bodhi Miud:Relift Sculpture in Cave 1 in South Hsiaug-t'aug-shau, The Chinese Pen (1997), pp.97-118.
A Courageous Paiter of a Pioneering Age -Chen cheng-p'o (1895-1946), The Chinese Pe (1997), pp.106-120.
The Artists From Ta-Tao-Cheng: The History Of The Chi-Yuan Painting Society, The Chinese Pen (1998), pp.54-72。
重建回憶的庭園:李澤藩晚年鄉土作品,《藝鄉情真藝鄉情真:李澤藩逝世十周年畫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8),頁22-27。
A Constant Appreciation For Moonlight:The Artist He Huaishuo, The Chinese Pen (1999), pp.48-80.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e Chinese Pen (2000), pp.66-87。
脈動的台灣山嶽:彩繪宇宙天地的生命力,《登高行遠:呂基正的台灣山嶽群像》(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頁8-25。
台灣油畫的啟蒙者:劉啟祥的繪畫語言,《空谷清音:劉啟祥作品回顧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4),頁 。
規範的空間與追求新知:殖民地台灣近代美術,《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4)頁10-4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