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洧(唐朝中期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洧(wěi)(?-782年10月11日),高句麗人。唐朝中期將領,平盧節度使李正己從兄

李洧最初被李正己任為徐州刺史。李正己死後,其子李納反叛。李洧以徐州歸順朝廷,被授為御史大夫、招諭使,封潮陽郡王。李納隨後派軍進攻徐州,李洧得到宣武節度使劉洽等人的援助,大敗叛軍。後加徐、海、沂、密都團練使,並領檢校戶部尚書銜。

建中三年(782年),李洧背生毒瘡,不久後病逝。獲贈尚書左僕射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歸順朝廷,疽發驚逝,主要成就,人物評價,家庭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洧是高句麗人。永泰元年(765年),他的從弟李正己驅逐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唐代宗遂授李正己為平盧、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控制平盧軍後,任命李洧為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刺史。

歸順朝廷

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封鎖訊息,自領軍政。至八月,李納才發喪,向朝廷謀求繼任,唐德宗不許。李納隨後入侵宋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李洧聽從了彭城(今江蘇徐州)縣令白季庚的勸告,決意歸順朝廷。他派攝巡官崔程攜表章前往京師長安,讓他口頭上奏德宗,並且稟告宰相,大意是:“徐州無力獨自抵抗李納,李洧乞求擔任徐、海(今江蘇海州)、沂(臨沂,今山東臨沂)三州觀察使,況且海、沂二州,現在都已被李納占有。李洧與兩州的刺史王涉、馬萬通素來就有約定,如果能夠得到朝廷的詔書,此事必定能夠成功。”崔程對朝局不甚明白,認為只要是宰相都一樣,於是先向張鎰稟告,張鎰又轉告了奸相盧杞。盧杞惱火崔程不先向自己稟告,便不允他的請求。十月,朝廷加李洧為御史大夫,封潮陽郡王,實封食邑二百戶,並充任招諭使。
是年十一月,李納派部將王溫會同魏博將領信都崇慶進攻徐州。李洧派牙官王智興向朝廷告急,自率官民一千餘人堅守城池。德宗命宣武節度使劉洽、神策都知兵馬使曲環、滑州刺史李澄及朔方大將唐朝臣共同援救徐州,大破魏博、平盧軍,斬首八千級。魏博、平盧軍棄城逃竄,徐州之圍解除,江淮漕運開始疏通。
因李納軍勢未竭,朝廷才於建中三年(782年)三月加李洧為徐、海、沂都團練觀察使,旋即兼領密州(今山東諸城)。但在當時,海州、密州都再遭李納攻陷,李洧終究一無所得。不久後,朝廷再加李洧檢校戶部尚書銜。

疽發驚逝

此後,李洧背生毒瘡。病情稍有好轉時,他置辦粥、餅,在廣場上賑濟僧人。李洧親乘平肩輿(一種轎子)來到廣場,眾人都齊聲歡呼。李洧卻因此受驚,致使毒瘡潰爛,旋即逝世。時為建中三年八月三十日(782年10月11日),朝廷追贈他為尚書左僕射
元和八年(813年),唐憲宗下詔,對“毀家徇國”的李洧等人的子孫進行選用、褒獎。

主要成就

李洧忠於朝廷。平盧節度使李正己死後,其子李納反叛朝廷。李洧以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歸順朝廷。其後率軍民一千餘人,堅守徐州,抵禦李納的進攻。隨後更得到宣武節度使劉洽等人的援助,大敗叛軍。

人物評價

李純:頃逢艱阻,各著款誠,或以地來歸,或率徒效順,名跡昭顯,史冊具存。(《錄李洧等子孫詔》
白居易:既而賊徒潰,運路通,首挫逆謀,不敢東顧,繇是徐州一郡七邑,及埇口等三城,到於今訖不隸東平者,實李洧與公(白季庚)之力也。(《襄州別駕府君事狀》
李商隱:先太尉與李洧尚書,齊之密戚;楊太保與蘇肇給事,蔡之懿親。並據要地方州,領精甲銳卒。及其王師戾止,我武維揚,則割地驅人以降,送款輸忠以入。非不顧密戚,非不念懿親,非不思恩,非不懷惠,直以逆順是逼,死生實難,能與其同休,不能與其共戚故也。(《為濮陽公檄劉稹文》
王夫之:若環海內外,戴九葉天子以不忘,且英明之譽,早播於遠近,賊之宗黨,如田庭玠、邵真、谷從政、李洧、田昂、劉怦,下至幽、燕數萬之眾,無欲叛者。(讀通鑑論

家庭成員

弟弟:李淡,品行不端,曾企圖勾結李納攻取徐州,被執送京師後獲赦。

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七十四》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七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唐紀四十三》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七·列傳四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