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德,男,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省園藝機械與裝備重點實驗室主任,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院教授委員會委員,山東農業大學“1512工程”第二層次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法德
- 國籍:中國
- 職業:工學博士,教授
- 性別:男
簡介,學習和工作經歷:,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經歷,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已完成科研項目:,專利授權與軟體登記:,主要獲獎情況,發表論文與著作情況,
簡介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分會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包裝與食品工程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高級會員;全國農業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畜牧機械分技術委員會(SAC/TC201/SC3)委員;農業部“全國農業機械化與設施農業工程技術專家庫”專家;《農業工程》雜誌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委員;目前,還擔任了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afety and Health和《農業工程學報》、《農業機械學報》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79.9-1983.7 山東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3.7-1986.9 山東農業大學農機械任教,助教
1983.9-1989.6 江蘇大學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獲碩士學位
1989.6-1991.1 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任教,助教
1991.2-1997.9 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任教,講師
1997.9-2002.6 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任教,副教授
期間:1999.9-2002.6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獲食品科學博士學位
2002.6-至今 山東農業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任教 教授,博士生導師
期間:2006.4-2007.4 日本食品綜合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室學習、合作研究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智慧型化畜牧機械與裝備的最佳化設計與開發;
2、新型智慧型化農業機械與裝備的最佳化設計與開發;
3、農產品與食品工程新技術;
4、畜牧機械、農產品(食品)加工標準化研究等。
科研經歷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
1、主持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先進技術領域《秸稈收集固化成型關鍵技術及裝備》重點項目“棉花秸稈收穫技術與裝備技術研究”子課題:低茬收割技術與部件試驗研究(2009AA04360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通電加熱(歐姆加熱)對豆漿品質的影響機理研究,62萬
2、山東省科技攻關計畫項目:奶牛發情自動化輔助診斷系統的研製(2009GG10009003)
3、工信部行業標準制定項目:智慧型化奶牛精料變數補飼機
4、農業部成果轉化項目子課題(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太陽能幹燥裝置智慧型控制系統研製
已完成科研項目:
1、主持完成“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製》子課題:智慧型化變數個體補飼設備的研究與開發(項目編號:2006BAD11A0904);經專家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主持完成留學歸國人員基金項目:豆漿通電加熱過程中電極表面污垢形成機理研究;
3、奶牛精細飼養工藝流程關鍵技術設備的最佳化設計與開發(863子專題:2003AA209050-5);
4、主持完成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通電加熱對食品物料電導率及其質量的影響(Y2003.B01);
5、948項目:農業用復極連續式電生功能水生成系統關鍵技術的引進(2009-Z38);
6、“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規模化沼氣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主持子課題:沼氣工程消化液大回流工藝;
7、山東省數位化農業關鍵技術研究子專題:畜禽精準養殖信息化採集關鍵技術研究(SDSP2004-0720-05);
8、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子課題:肉牛青粗飼料生產加工利用技術。
9、巨菱集團項目:9SJ-150型家用飼料加工機組的研製;
10、第二主持完成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種子加工機械微機控制與最佳化設計研究;
11、農業部標準化建設項目:甘薯冬粉加工技術規範和甜玉米罐頭加工技術規範;
12、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3MG-30型果園彌霧機的研製。
專利授權與軟體登記:
1. 畜類動物採食量檢測儀(實用新型)
2. 噴射式機動地下施藥機(實用新型)
3. 一種測定澱粉糊化溫度的方法(發明)
4.一種飼養精料自動補飼設備的槽輪式計量裝置
5. 一種飼養精料自動補飼設備的槽輪式計量裝置(實用新型)
6. 智慧型化畜類動物個體精料變數補飼機(實用新型)申請號:
7. 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智慧型化畜類動物個體精料變數補飼管理系統 V1.0》登記號:2010SR005757
主要獲獎情況
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2009年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項;
2011年6月獲“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研製”重大項目“突出貢獻獎”;
2011年7月獲“2011年山東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指導碩士研究生孫玉利(2005屆)獲2006年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本科生煙承梅(2005屆)獲2006年山東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
指導本科生譚樹迎(2008屆)獲2009年山東省級優秀學士學位論文。
發表論文與著作情況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SCI/EI/ISTP收錄20餘篇。編寫教材、專著6部,其中作為副主編,編寫“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1部、參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教材1部;編寫紐西蘭奧克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Mohammed M. Farid 教授(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主編的、由Taylor & Francis Group出版的專著《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Food Processing》一章《Ohmic Heating in Food Processing》。
【1】奶牛個體智慧型化精料變數補飼系統設計與試驗 李法德(5/T) 農業機械學報 2011, 42(2): 168-172
【2】加熱方式對豬裡脊肉質構特性的影響 李法德(5/T) 農業機械學報 2007, 38(11): 60-64
【3】不同加熱條件對豆漿電導率的影響 李法德(1) 農業機械學報 2003, 34(6): 107-111, 103
【4】連續通電加熱條件下豆漿的電導率 李法德(1) 農業工程學報 2008, 24(12): 275-278
【5】水果綜合分選機稱重模組的設計與實現 李法德(3/T) 農業工程學報 2009, 25(2): 96-100
【6】豬肋排骨通電加熱過程加熱速率及電導率 李法德(5/T)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6): 375-379
【7】電場處理與介電分選對棉種發芽率和幼苗質量的影響 李法德(1)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9): 128-132
【8】奶牛採食量檢測儀的設計與技術研究 李法德(2/T) 儀器儀表學報 2007, 28(2): 293-297
【9】Determination of starch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by ohmic heating Li Fa –De (1)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 62(2): 113-120
Electrohydrodynamic (EHD) Dring Characterisitic of Okara cake Li Fa –De (1) Drying Technology 2005, 23(3): 565-580
【10】Effect of electrohydrodynamic (EHD) technique on drying process and appearance of okara cake Li Fa –De (1)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7(2): 275-280
【11】Effect of different electric fields on temperature rise,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and solids content during electro-osmotic dewatering of tofu residue (okara) Li Fa –De (1) Report of National Food Research Institute (Japan) 2007, 71: 15-26
【12】Ohmic Heating in Food Processing. In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Food Processing, Farid, M. M. Eds.. Li Fa –De (1)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Inc.pp: 659-689.
【13】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9WZB-4 type intelligent variable multi-concentrates feeding machine for individual dairy cow Li Fa –De (1)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10 China Shanghai (2010), pp:1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