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國務院主要領導圈閱同意農業部成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是當時唯一以農業工程命名的科技事業單位。
197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
1992年8月,研究院更名為“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外仍保留“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名稱。
2006年,經原人事部批准,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7月,研究院共有在崗職工565人,其中編制內職工253人。編制內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239人,具有博士學位79人,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39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88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中華農業英才獎1人、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3人、在崗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1名。還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分別獲得農業部傑出青年人才、北京市百名科技領軍人才等稱號。
中華農業英才獎(1人): 朱明。
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 趙立欣。
科研部門 截至2016年7月,研究院下設13個科研和業務部門(單位),還設立有農業部農業資源監測總站、農業部生物質工程中心、農業部能源環保技術開發中心、農業部種子加工工程技術中心、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裝備研發分中心、農業部農業設施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和研究平台。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掛靠研究院,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農業工程分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生物質能源工作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種業機械化分會、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設施農業分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設施園藝分會等也都掛靠研究院。
設備設施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初步形成了“一本部、四基地”的條件建設布局,其中:
“農業部生物質工程中心和遙感中心項目”完成總投資9256萬元,新建綜合大樓1棟,建築面積12344.43平方米。截至2015年12月底,除外電源以外,已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務,項目內的設備採購也已經完成,項目正式進入驗收、結算和工程交付階段。
“順義科研基地一期工程”完成投資2949.02萬元,建設內容包括征地42177平方米,新建中試加工車間2341.42平方米,裝配中試車間2341.42平方米,公共設備房830.43平方米等,已於2013年底全面竣工並已投入使用。
“設施農業研究所永清試驗基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於2013年12月批覆,初步設計於2014年7月批覆,批覆總投資2788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新建連棟溫室5107.94平方米,實驗室及宿舍1439.48平方米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7月,研究院共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研發與推廣服務項目1000餘項,完成農業工程諮詢與設計項目近6000項,編制國家和行業標準120多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45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260多項。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共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畫、科技支撐、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78項,國撥經費近1.53億元(其中,留院科研經費1.02億元);發表科技論文657篇,其中SCI、EI收錄105篇,其他核心期刊論文272篇;出版主要著作44部。共申請專利123項,其中發明專利56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79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授權計算機軟體著作權22項。獲得部級鑑定和評價成果15項;有5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勵,其中,“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產業化關鍵技術與保障體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農業廢棄生物質高效厭氧轉化關鍵技術創新及套用”、“玉米種子規模化加工技術裝備集成與產業化套用”等17項成果獲部、省(市)級科技成果獎。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成功研製了“作物種植面積遙感監測”、“陸地水產養殖水面遙感調查”和“糧食直補機制建設效果遙感評價”等3個專題產品;設計並開發了“基於高分數據的高精度農作物面積監測系統”;創新研發了基於強制餵料的全程負壓成型燃料生產工藝,並通過技術轉讓、示範工程設計,設備推廣等方式在山東、黑龍江、遼寧等10餘省市示範推廣;研發了16套儲糧設施裝備,編寫了30項儲糧技術規程,建立了38個儲糧技術集成示範點;完成了24種標準化的日光溫室結構;研製和最佳化完善溫室裝備10種;建設現代化日光溫室1627棟進行試驗示;圍繞農田基礎設施與裝備工程、農業機械化設施與裝備工程、設施農業裝備工程、農產品產地加工貯藏設施與裝備工程、農產品流通設施與裝備工程、農產品生產環境保護設施與裝備工程、農業公共服務設施與裝備工程等七個現代農業產業工程技術領域,形成了32套可供驗證和示範推廣的現代農業產業工程技術模式,在全國22個省建設了46個模式示範基地。
“十二五”期間,研究院共簽訂各類諮詢服務契約2412項,契約總額37165萬元,分別比“十一五”增長了31%(1842項)和156%(14543萬元)。參與了“十二五”、“十三五”《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及若干專項規劃、《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種子工程規劃(2016-2020年)》、《全國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規劃》、《國家南繁基地(海南)建設規劃》、《全國畜禽良種工程建設規劃》、《開發性金融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四川蘆山地震災後重建規劃》、《雲南魯甸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全國3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等多項國家級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青海省‘十二五’特色農牧業發展規劃”等3項諮詢成果獲全國優秀工程諮詢成果獎,還有31項諮詢成果獲農業部優秀工程設計諮詢成果獎。
學術期刊 《農業工程學報》創刊於1985年,系全國性中文核心期刊。《農業工程學報》已被EI-page one等多家國內外權威或著名檢索機構收錄。
《農業工程學報》報導範圍是農業工程學科領域的套用技術基礎研究、農業水土工程、農業機械與農業機械化工程、設施農業與生物環境控制工程、農村能源農業廢棄物處理與環保工程、農產品產後處理與加工工程、農業自動化與農業信息技術、土地整理工程等方面的學術論文、綜述及專家論壇,以及實用技術研究和生產實踐運用成果報告。
《農業工程技術》創刊於1980年,由農業部主管,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先後編輯出版了《農村實用技術》及《溫室園藝》、《農業產業化》等內容專刊。2007年伊始,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將該雜誌改版為包括《新能源產業》在內的四個專輯。
《農業工程技術》被《中國期刊全文數劇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
《新能源產業》專輯由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中國沼氣學會協辦,農業工程科技信息中心編輯出版。
專輯所設欄目包括特別關注、產業論壇、節能減排、新農村新能源、科學研究、成果推廣、行業動態、資訊地帶、信息發布等。
《國際農業與生物工程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創刊於2008年。該刊是一本中美合作的國際英文刊,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CSAE)和(美國)海外華人農業、生物與食品工程師協會(AOCABFE)共同主辦,是中國農業工程學科領域乃至國內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創建型開放存取(Open Access)學術期刊,同時出版網路線上版和印刷版(國際刊號ISSN1934-6344/eISSN1934-6352)。創辦農業工程國際英文刊不僅能夠滿足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和走向國際的現實需要,還填補中國農業工程領域國際英文刊的空白。
國際英文刊IJABE為季刊,每年出版4期。截至2013年3月,英文刊IJABE已先後通過評估被二十餘家國際知名的檢索系統和網路平台收錄,包括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美國《學術期刊集成全文資料庫》(EBSCOhost databases)的4個資料庫等。
資歷證書 截至2016年7月,研究院擁有農業行業工程諮詢甲級資質、建築行業工程設計甲級資質、農林行業工程設計甲級資質、工程監理甲級資質。
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7月,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共有在站人員13人。
文化傳統 研究院標識CAAE構成,主色調為綠色,綠色象徵著研究院農業的屬性,CAAE為研究院的英文簡稱。
現任領導
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張萬楨
副院長: 崔軍
總工程師: 齊飛
副院長: 劉海啟
副院長: 趙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