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樹德,祖籍
浙江省紹興市,1929年7月7日出生於
北京,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撫養他們姐弟,為培養他們成人和求學深造奉獻一生。母親的犧牲精神和諄諄教誨深深地印在李樹德心中,激勵著他努力奮鬥和積極向上。 國小畢業後,李樹德考入北京市立第一中學,1948年高中畢業後,入鐵路專科學校鐵路管理系學習,1949年5月,考入
華北大學農學院。同年11月教育部決定將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了北京農業大學。由於受米丘林學說的影響,李樹德入學以後從原來報考的植物保護系轉到園藝系學習,從此即確定了他一生的專業道路。
李樹德在校學習期間,十分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認真學習、總結農民的經驗。例如,他發現在農民的各種蔬菜種植經驗中,都有關於“蹲苗”的問題,即通過控制水分,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他將其整理成文章,題目為“蹲”。文章因內容新穎,受到學校好評,被推薦在全校大會上作了報告,並在1950年《農訊》雜誌公開發表。1953年4月他在學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分配到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前身)工作。
到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後,李樹德即參加以
蔣名川為組長的基點組,到天津市南郊區蹲點。在
天津市,他們一方面推廣2,4-D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果菜早熟和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介紹優良品種等工作,一方面通過調查、座談、和農民一起勞動等方式,總結蔬菜早熟栽培經驗。1954年,中央農業部經作局為了總結京郊農民種菜經驗,組織了京郊蔬菜調查組,李樹德與蔣名川一起回到北京參加調查組,分工總結勞模
李墨林等改良溫室種植蔬菜的技術經驗。在此期間,幾乎跑遍了北京有改良溫室的菜區,訪問了許多農民技術員,總結以黃瓜為主的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氣象專家
呂炯指導下,通過數十個晝夜的多點測溫後,繪出中國第一個改良溫室不同時期的等溫層圖,對分析改良溫室的性能及其對蔬菜生長的影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及改良都有重要作用,被中國最早的總結改良溫室蔬菜生產經驗的專業書籍《北京市溫室蔬菜栽培》錄用。
1955年夏,所里決定派李樹德去蘇聯學習。經過考試被錄取後,在北京俄語學院學習俄語一年,於1956年入原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樹蔬菜遺傳與育種教研室讀
研究生。他研究了蘿蔔自花、品種間、屬間花粉親和力表現,不同花粉數量及
花粉日齡對受精能力及遺傳性的影響,蘿蔔胚胎生物學,蘿蔔種子後熟條件與種子質量的關係等。他的研究論文受到好評,獲生物學副博士學位(現稱博士,Ph.D.),是中國建國後培養的第一位蔬菜專業的回國研究生。
從前蘇聯留學回國後,李樹德面對中國栽培番茄幾乎全部為國外品種的現實,選擇了番茄育種課題,決心培育中國自己的番茄品種,並於1968年最先培育出中國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番茄品種早粉2號。此後與課題組人員一起先後培育出10餘個優良番茄品種,獲得國家和部級多項獎勵。
李樹德1979-1988年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為該所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胸懷大局,心繫全國,為推進全國蔬菜科研事業的發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獎,被列入
美國傳記研究所和
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名人錄。
李樹德曾先後擔任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經濟作物組組長,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發明協會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發明基金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六、七、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二、三屆委員會理事,中國花卉協會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委,中國農用塑膠套用技術學會(中國地膜覆蓋研究會)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委,《園藝學報》期刊副主編、主編,《中國蔬菜》期刊主編,“六五”、“七五”國家及農業部重點攻關課題“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主持人,“八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第二主持人。
人物生平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畢業於
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園藝系果蔬育種教研室讀研究生,獲蘇聯生物學副博士學位。1953年-1955年在華北農業科學院研究所園藝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後先後任番茄品種選育項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還兼任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顧問,中國地膜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花卉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展覽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發明獎評審會特邀審查員,《園藝學報》主編,《中國蔬菜》主編,日本國科學基金會國際獎國外推薦人,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農業部、輕工業部罐藏番茄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農業部重點課題"蔬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主持人。
多年來主持、參加番茄育種研究工作,先後育成"北京10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蔬研11號"、"中蔬4號"、"中蔬5號"、"中蔬6號"、"中雜4號"等10餘個番茄新品種。其中早粉2號是我國最早育成、推廣面積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種。代替了國外引入的早熟品種,並成為早熟番茄育種的優良親本,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參與對全國番茄病毒病毒源鑑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該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他任所領導期間,在中國農科院率先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為本所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以來倡導並與其他領導一起組織了全國蔬菜科研協作攻關,全國蔬菜雜種利用科研協作,對推動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負?quot;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蔬菜新品種選育技術"課題,對改善我國蔬菜生產和供應,減少農藥污染有重要意義,大大提高了我國蔬菜抗病育種工作水平。
1997年,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授予他"中華農業科教獎、農業科研獎"。他主持或參加撰寫的專著10部,發表論文50餘篇,主要有:《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o蔬菜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國蔬菜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構想》、《蔬菜科技和生產現狀及其建議》等,其中《中國蔬菜栽培學》一書1990年獲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學術貢獻
番茄育種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大面積栽培番茄的
歷史不長,因此,建國後主要是使用以前從美國及
日本引入的品種和以後從原蘇聯及東歐國家引入的品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李樹德在原蘇聯學習時即著手收集番茄優良品種及育種材料,並了解有關育種動向。回國以後於1961年即開始主持番茄育種研究工作。首先對新引進的百餘份材料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和記載,根據生產需要,從原蘇聯引入品種中,經過品種比較及提純,選出北京10號和蔬研11兩個品種。北京10號,矮秧,自封頂,果較大,成熟集中,低溫下坐果性強,果紅色,適於生產上早熟栽培和陽畦栽培,於1964年開始推廣,很快在
華北、
西北大面積種植,後被有的地方改名為矮紅早熟。蔬研11為高秧,黃果,比原從美國引入的橘黃嘉辰果大,色深,整齊,豐產,優質,也於1964年開始推廣,後被有的地方改名為豐收黃。與此同時進行了大量的雜交育種工作,從地理及生態差異較大的原蘇聯和美國引入品種中選出親本,通過雜交(包括多父本)、分離、選擇,先後育成早粉1號、早粉2號、大粉1號、大粉2號、大黃1號5個品種。其中早粉2號,無論在產量還是品質上都優於當時從蘇、保、美等國引入的早熟品種,在華北、東北、西北、華東及
西南部分地區受到生產者的歡迎,被大面積種植,代替了其他早熟有限生長型的國外品種,並作為早熟品種育種中的優良親本,被廣泛採用。高秧品種大粉1號和大黃1號也在部分地區推廣。
推動中國蔬菜科研事業和蔬菜生產的發展
1971年蔬菜所下放期間,李樹德參與了北京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原番茄組番茄雜種優勢利用項目的研究工作,選育出加8×粉紅甜肉等一代雜種,表現較強的雜種優勢。從1978年起,組織有關學科協作,開展了番茄抗病育種研究工作。在此後的20年間,通過親本及雜交後代室內人工接種抗病性鑑定和田間觀察鑑定相結合的途徑,與研究組成員共同育成中蔬4號、5號、6號,中雜4號、7號、8號、9號、10號以及
櫻桃番茄等新品種。中蔬4號是抗TMV,豐產,優質,在“六五”期間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粉果品種,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蔬5號和中蔬6號是國內外首次育成的抗TMV 0、1、2、1.2株系,中抗CMV,豐產,優質的粉果和紅果品種,1991年獲二部一委國家科技攻關授獎成果,1993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中雜9號是抗
TMV、
葉霉病、
枯萎病的保護地用品種。這些品種在全國20餘個省、直轄市推廣60多萬公頃以上,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對提高番茄生產和抗病育種水平都有重要意義。參與主持的全國番茄主要病毒病毒原鑑定及株系分化研究,明確了在各省的病毒種群和株系分布情況,填補了國內空白,並結合鑑定,篩選和創新了部分抗原材料,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罐藏番茄品種加工
1962年,受農業部和輕工業部的委託,召開了罐藏番茄品種及其加工適應性研討會,會上根據當時出口罐藏番茄製品產量和質量較差,加工期短,原料消耗大等問題,決定成立罐藏番茄品種及加工適應性研究協作組,由農業和輕工兩方面分工負責。農業方面前期由李樹德主持。由15個省(直轄市)的26個蔬菜科研教學單位和20個食品廠,組成了協作組。他和協作組的同志提出了包括選育優良品種,利用品種早、中、晚熟不同熟性及分期播種綜合措施,來解決加工番茄的品質及加工期問題,得到農業部及輕工業部的支持。在參加單位的共同努力下,番茄加工原料在茄紅素、可溶性固形物等重要指標方面得到改良,質量大幅度提高,加工製品達到或超過出口製品標準。工廠加工期從原來的20餘天延長到40天左右,減少了損耗,增加了生產效益及出口量。
李樹德通過對各種與產量和果實品質有關的性狀在雜交優勢中的表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番茄雜交優勢中以增加果數的優勢而增產的可能性大;始熟期及早期產量在一代雜種中雖然都表現一定優勢,但在始熟期上不易超過早熟的親本。對成熟期有一定影響的第一花序節位,在一代雜種中表現不明顯,而顯蕾期及開花期表現優勢較明顯;果形指數、果肉厚度、不溶性果膠與果實硬度密切相關,而單果重、心室數、果形指數、果肉厚度、可溶性果膠、總果膠與裂果性密切相關。這些研究結果豐富了番茄育種理論,對番茄育種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擔任全國抗病育種課題主持人
1982年國家科委編制“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李樹德積極建議將蔬菜抗病育種列入國家項目中。他和有關人員起草論證報告,並兩次在會上作論證報告,得到專家組的一致贊同。1983年蔬菜抗病育種研究課題啟動,由李樹德主持並任專家組組長。課題下設
白菜、番茄、
黃瓜、
辣椒、
甘藍5個專題,約有30多個單位200餘位育種、植保、品種資源、生理生化的專家參加。為了攻關課題研究計畫的落實,李樹德親自帶人赴各地方蔬菜科研單位督促檢查。為了對抗性鑑定及品質分析具有可比性,他還組織各專題組研究制定了5種蔬菜規範的病害鑑定方法及統一的分級標準、品質的量化指標,提高了抗病性鑑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七五”計畫開始後,李樹德繼續擔任全國抗病育種課題主持人。承擔此課題的全國30餘個科研單位共育成5種主要蔬菜抗病一代雜種和品種186個,並篩選出一大批具有單抗和多抗性的育種材料,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在植保方面搞清了主產區主要病害的生理小種及病毒種群和株系。這些成果的推廣與套用顯著地提高了中國蔬菜生產及蔬菜抗病育種水平,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距離。課題內不少單位獲得省部級或國家級獎勵,多名參加者獲各種榮譽稱號。為了更好地總結和推廣蔬菜抗病育種經驗和成果,他組織參加蔬菜抗病育種攻關課題的人員撰稿,主持編集出版了《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一書。
1978年,李樹德隨農業部科技司代表團赴日本考察,參與引進蔬菜保護地技術。1979年農業部先後召開了全國農業單位有關專家、重點地區領導及部分塑膠廠領導會議。他起草了
地膜覆蓋栽培在中國的引進、研究和推廣計畫及其會議紀要,對地膜覆蓋在中國的引進和推廣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李樹德留學回國後即擔任所黨支部委員,參加所的領導工作。1970年中央決定下放蔬菜所,與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併。1971年他開始參與兩單位合併後的領導工作。在此期間,他與所領導一起,努力排除“左”的干擾,積極創造科研條件,組織科研活動,和大家一起動手開墾試驗地,使蔬菜研究工作很快進入正常軌道。如蔬菜育種、雜交優勢利用、單倍體培養、蔬菜大棚豐產技術、種質資源和蔬菜貯藏保鮮等研究工作很快得以展開,並迅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參與領導蔬菜所的恢復重建工作
1978年,蔬菜所又重新回歸
中國農業科學院。李樹德參與領導蔬菜所的恢復重建工作,1979年4月至1983年1月任蔬菜所副所長,1983年2月至1988年4月任所長。他深感責任的重大。在回歸中國農業科學院初期,他根據農科院領導的指示精神,把人才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儘量爭取業務能力較強的同志到蔬菜所工作,為蔬菜所後來的發展保留了人才資源。在搬遷、重新建所工作中,從所址選定、規劃設計、試驗條件的創建、人員的安排和新人的調入、機構設定等他都做了大量工作。
開展研究
李樹德與所內其他領導同志確定了“立足北方,面向全國,以套用研究為主,開展必要的套用基礎和開發研究”的研究方向。在課題設定上,一方面設立部分套用基礎性課題,如品種資源、新育種途徑、植物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利用、蔬菜生理及環保、主要病害的
病原及毒原、主要
蟲害的消長規律及防治等,同時又投入大量的人力開展蔬菜抗病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蔬菜設施栽培和工廠化育苗技術等緊密聯繫生產,直接為生產服務的研究項目,使重建後的蔬菜所的科研工作很快地全面展開。
在李樹德任副所長、所長期間,建立了新開設項目要經學術委員會論證和編印所研究年報等制度。為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他注意培養人才。在所內組織開設了4期英語培訓班。他放手讓年輕科技人員主持國家重點攻關課題或專題項目,支持青年人出國深造,鼓勵、爭取他們學成回國為國家作貢獻等。
受到好評
1983年,根據科技體制改革的精神及要求,在所各級領導支持下,李樹德主持所內的改革。首先明確研究方向,調整了部分研究課題;大力提拔年富力強有朝氣的幹部;建立生理生化實驗室和圖書情報室;成立諮詢辦公室,統一全所成果開發轉化工作;成立溫室、農場管理處,統一管理田間和溫室試驗;實行課題主持人招標上崗,組內人員自由組合;實行獎金分等,提高獲獎人員待遇,開發成果所內給予提成獎勵等。通過改革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取得良好效果,受到部、院領導的好評。
資料編輯
李樹德十分重視資料編輯出版工作,1981年在他主持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蔬菜科技期刊《
中國蔬菜》。經
王德檳、
徐漢英等同志的辛勤工作,該刊多次獲獎,並被評為全國核心期刊,獲得廣大讀者好評。1984年,他作為主編單位的主要領導,和
朱明凱、
張紀增等組織全國數十位專家撰寫了中國第一部大型蔬菜工具書《
中國蔬菜栽培學》,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好評,並於1990 年獲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82年他接受《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組織編寫任務,並任第一副主編,從框架結構、詞條設立、撰稿人選、圖片選配、審稿以及育種分支主編等都作了大量工作。
工作經歷
1960-1962年 北京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62-1970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任副室主任。
1970-1978年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室(所)領導小組負責人。
1979-1988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1987年)副所長、所長、副研究員、研究員(至今)。
1988-1996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1979-1995年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
經濟作物組組長。
1984-199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第二屆常務委員。
1990-1995年 農業部蔬菜專家顧問組組長。
1986-1989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1981-1995年 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
1986-1996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
1985一2012年 中國園藝學會第五、六、七、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1985-1996年
中國花卉協會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4-1993年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第二、三屆理事會理事。
1984-1992年 中國地膜覆蓋研究會常務委員。
1993-1996年 中國農用塑膠套用技術學會常務委員。
1990-2012年《園藝學報》副主編、主編。
1981-2012年 《中國蔬菜》主編。
人物評價
李樹德工作認真負責,凡交給他的任務,他總是一絲不苟地去完成;李樹德待人誠懇。他擔任所領導期間,先後與6位黨委書記、總支書記合作,都能以誠相待,寬以待人。李樹德嚴於律己,從不為自己謀私利。他從領導崗位退下以後,有幾家種子公司和開發公司提出聘請他當
顧問,但為了所里的利益,他都婉言謝絕,而繼續關心和支持所里的工作。
李樹德平易近人、樂於助人。無論所內、所外、生人、熟人,無論職位高低,有事找他,他都熱情接待,儘自己力量去幫助解決。他擔任《園藝學報》和《中國蔬菜》
主編,儘管審稿量很大,但他對每篇稿件都反覆閱讀,還經常去查找有關文獻資料,力求對文章的評價公正客觀,並認真地提出修改意見。
李樹德在獻身蔬菜科技事業幾十年的奮鬥中,矢志不移,辛勤耕耘,忘我工作,為中國蔬菜科研和蔬菜生產的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贏得了同行的高度讚揚和尊敬。他依然精神抖擻,壯心不已,每天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他正在踏踏實實地實踐著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中國的蔬菜事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主要論著
2 李樹德.番茄一代雜種產量優勢的遺傳表現.北京市蔬菜學會年會.1963
3 李樹德.番茄雜種一代有關成熟期的若干性狀的表現.中國園藝學會茄果類蔬菜育種學術討論會.1964
4 李樹德.不同後熟方式對四季蘿蔔種子質量的影響.園藝學報.1963 (1)
5 李樹德(執筆).優質、高產、周年供應的日本蔬菜.國外農業.1979 (7)
6 李樹德.中國蔬菜種子工作情況.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大會資料.1981
7 李樹德.中國蔬菜品種資源工作的現狀及展望.全國農作物品種資源學術研討會.1981
8 李樹德,高振華等.中熟抗病番茄品種中蔬4號和中雜4號的選育.中國蔬菜.1986(4)
9 李樹德.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
10 李樹德.簡易覆蓋、風障畦.中國蔬菜栽培學.北京:
農業出版社,1987
11 李樹德.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蔬菜.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2 李樹德,高振華.中國農業科技四十年——番茄.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3 李樹德.中蔬菜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略構想.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