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皮

李根皮

李根皮是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植物李的根皮,李的小枝光滑無毛,為紅色,葉通常為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密鈍鋸齒,花為白色,核果呈球狀卵形,顏色為黃色或紫紅色。李根皮的外表面為灰棕色,手感粗糙,內表面為淡紅黃色,手感光滑,斷面為淡棕黃色,氣微、味苦、澀。

李廣泛分布於中國的台灣、福建、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常生長於海拔400-2600米的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李根皮全年均可採挖,將李的根皮先除去雜質,再颳去殘留的粗皮,洗淨,潤透後切成小塊,晾曬乾燥。

根據《中藥炮製學辭典》的記載,李根皮具有降逆、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通過內服或外用,來治療氣逆奔豚,濕熱痢疾,赤白帶下,消渴,腳氣,丹毒瘡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根皮
  • 別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李屬
  • :李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台灣
  • 採收時間:9-10月
  • 用量:3-9g;外用適量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9-12米;樹冠廣圓形,樹皮灰褐色,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紅褐色,無毛;小枝黃紅色,無毛;冬芽卵圓形,紅紫色,有數枚覆瓦狀排列鱗片,通常無毛,稀鱗片邊緣有極稀疏毛。葉片長圓倒卵形、長橢圓形,稀長圓卵形,長6-8(-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短尾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圓鈍重鋸齒,常混有單鋸齒,幼時齒尖帶腺,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側脈6-10對,不達到葉片邊緣,與主脈成45°角,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主脈有稀疏柔毛或脈腋有髯毛;托葉膜質,線形,先端漸尖,邊緣有腺,早落;葉柄長1-2厘米,通常無毛,頂端有2個腺體或無,有時在葉片基部邊緣有腺體。花通常3朵並生;花梗1-2厘米,通常無毛;花直徑1.5-2.2厘米;萼筒鐘狀;萼片長圓卵形,長約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邊有疏齒,與萼筒近等長,萼筒和萼片外面均無毛,內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長圓倒卵形,先端齧蝕狀,基部楔形,有明顯帶紫色脈紋,具短爪,著生在萼筒邊緣,比萼筒長2-3倍;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等,排成不規則2輪,比花瓣短;雌蕊1,柱頭盤狀,花柱比雄蕊稍長。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圓錐形,直徑3.5-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7厘米,黃色或紅色,有時為綠色或紫色,梗凹陷入,頂端微尖,基部有縱溝,外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皺紋。花期4月,果期7-8月。
根皮呈捲曲筒狀,槽狀或不規則塊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2-0.5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內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氣微,味苦而澀。

產地生境

產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生於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海拔400-2600米。

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根皮。
性味
味苦、鹹,性寒。
歸經
歸心、肝、腎經。
功效
清熱,下氣,解毒。
主治
根據《中藥炮製學辭典》的記載,李根皮具有降逆、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通過內服或外用,來治療氣逆奔豚,濕熱痢疾,赤白帶下,消渴,腳氣,丹毒瘡癰。
相關配伍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薑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奔豚湯
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塗喉外。(《本草綱目》引《菽園雜記》)
治牙齒痛:鮮李根取白皮細切,水煎濃汁半碗,漱口,含之良久吐出,又含。(《古今醫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汁含漱或磨汁塗。
採集加工
李根皮全年均可採挖,將李的根皮先除去雜質,再颳去殘留的粗皮,洗淨,潤透後切成小塊,晾曬乾燥。
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李根白皮颳去皺皮,炙黃入藥用。《別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味鹹,而張仲景治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本經逢原》:“《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而仲景奔豚氣賁豚湯用甘李根白皮,時珍疑為二種,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藥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皮則入厥陰血分,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別錄》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燒存性小兒丹毒甄權治消渴腳氣,孟詵赤白帶下,皆取苦鹹降逆氣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