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李曙生於京畿道楊州。他是
孝寧大君長子誼城君李寀的後裔,父親李慶祿登武科,官至濟州牧使。李曙長得又高又白,有雅致,喜讀書,能作詩,但承襲父業,在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朝鮮宣祖三十六年)考中武科,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宣祖三十九年)任宣傳官(侍從武官)。
光海君初年進入都體察使
李恆福的幕下為
裨將。據說李恆福已看出他不同凡響,因此“待之有加”。後調任忠清道藍浦縣監,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朝鮮光海君三年)被
司憲府彈劾在藍浦縣用酷刑和私通寡婦而被罷職(一說被人構陷),回到故鄉楊州。
不久後,他被起用為
捕盜廳從事官,萬曆四十年(1612年,光海君四年)因成功抓捕偷竊宣祖所乘御輦上裝飾的3名盜賊而升遷為折衝將軍(正三品上)之官階,外放黃海道長連縣監,
考課最優戲碑祝,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調任黃海道谷山尋悼笑腿郡守。翌年因捉虎有功,加資為嘉善大夫(從二品下),不久調任
珍島郡守。
主導反正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李曙任滿還朝,任行司勇。當時
後金興起,明朝要求朝鮮出兵助剿,
光海君卻虛與委蛇,欲執行中立外交。李曙連上兩疏,力陳助兵大義,光海君不批答。另一方面,大北派組織滿朝文武展開“廢母庭請”,要求廢黜局歡
仁穆王后,李曙拒不參加,受到大北派彈劾。恰逢母親去世,李曙回到泰安為母守墓,他的好友
申景禛找到他,密謀造反,對時局不滿的李曙欣然同意,約定事成後立綾陽君
李倧(後來的朝鮮仁祖)為王,由此成為
仁祖反正的首倡者。
天啟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光海君徵集防禦後金的對策,李曙上書請求在德津修築山城,光海君對他的獻議很滿意,指示
備邊司馬上在平安、黃海道給他安排個職務,於是李曙在同年九月被拜為京畿道長湍府使兼防禦使。上任後,他就以築城為名募集和訓練政變兵力,並將姐夫李義培和堂弟李起築(原名不詳,為日字旁單字名,乳名己丑,後仁祖以乳名諧音賜名起築)拉進來協助自己,李起築負責聯絡京城的政變集團,甚至一年內累死所騎的三匹馬。天啟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三月十二日,政變爆發,李曙率七百士兵從長湍南下,李起築為先鋒,在延曙驛與綾陽君所領親兵會合,一起攻入漢城,推翻光海君。李倧繼位,是為仁祖。
總戎重臣
仁祖即位後,李曙即被任命為戶曹判書,主持財政工作。他主張實行
大同法和號牌法,以充實財政和兵源,由此得罪權貴,在不久後辭職。閏十月,策為一等靖社功臣,受封完豐君。天啟四年(1624年,朝鮮仁祖二年)正月,任京畿道觀察使,不久爆發
李适之亂,李曙出任副元帥糠蒸局,未能阻擋
李适叛軍,導致漢城失守,仁祖南逃。不久,
張晚、
鄭忠信收復漢城,平息叛亂,李曙受到彈劾,被處以“白衣從軍”(貶為普通士兵)的處分。三月,李曙成為軍官,獲準入宮宿衛。五月,仁祖命李曙訓練京畿道士兵。六月,仁祖鑒於李适之亂的教訓,新設總戎廳以拱衛京畿,並特地起用李曙為總戎使,此後長期擔當此職,任內編練總戎軍兩萬餘人,並修築
南漢山城及行宮官衙,以備不時之需。在此期間,他先後兼任漢城府判尹、刑曹判書、扈衛大將、備邊司堂上官、太僕寺提調、工曹判書等職,晉封完豐
府院君,兼統御營軍。
崇禎三年(1630年,仁祖八年),
劉興治在
皮島作亂,明朝不能制,仁祖欲為上國興師問罪,遂任命李曙為大將,率兵三千討駝淋促殃伐劉興治。七月,明朝登萊巡撫
孫元化傳來咨文,要乃晚己求朝鮮“相機撫慰,勿致紛紜”,不得輕舉妄動,於是仁祖又命李曙中途班師。此後李曙繼續以總戎使身份改築南漢山城,並在京畿道展開屯田。崇禎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二月,李曙因病辭職,總戎使一職改由仁祖的舅舅
具宏擔任。其後他出任軍器寺提調,負責研發火器,在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編成《火炮式》,收錄各種火器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十二月,他被任命為兵曹判書,此後不斷稱病辭職,至翌年三月方獲批准。
病殞山城
丙子胡亂爆發後,李曙扈從仁祖入南漢山城,並被安排防守北城,李曙時已患重病,故部分職責由御營副使
元斗杓分擔,但他仍主腿殃抱病堅守,曾派兵出擊,有所斬獲。十二月二十八日左右,李曙在與體察使
金瑬商量出城作戰計畫的過程中,吹過一陣大風,李曙從座位上跌倒於地,從此一病不起,於崇禎十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正月初三日病卒。仁祖聞訊痛哭失聲,哭聲傳到外面,並破例為他素膳七日。據說李曙對女婿
蔡裕後的臨終遺言是:“吾無所恨,而不能瞑目者,會稽之恥也。”二十七天后,仁祖果然出城投降。弱小的朝鮮能在南漢山城能堅持抗清四十多天,時人認為得益於李曙的築城之功以及在城中儲備了充足的戰略物資與武器,所以起初很多人埋怨李曙修南漢山城勞民傷財,甚至砍伐兩班家祖墳的樹木,但在丙子胡亂後無不佩服李曙。仁祖感念其功,在戰後特命抬棺入京停靈(朝鮮有規定不許將棺材抬進漢城),後葬於楊州故鄉,又追贈議政府領議政,配享南漢山城的
溫祚王廟(相傳南漢山城是百濟故都)。
朝鮮孝宗將他配享仁祖廟庭,賜謚“忠定”。
軼事典故
仁祖反正時,仁祖領兵至延曙驛,迎來了李曙的長湍兵,與之會師後勝利進軍漢城,被視為“奇讖”(“延”在文言中有迎接之意)。
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①主上即祚初年,一委戎政於李曙,曙雖盡心奉公,而天性偏狹,智慮淺短,動作之間,大拂人情。嗚呼!不得人和,徒務練習之末節,不亦左乎?青石洞之遲回奔竄(指堵截李适失敗之事),散失軍兵者,
有以矣夫。②曙不無才與誠,而頗傷於察察,士不親附。③以武舉進,好讀書,有志概。光海時,不參廢母庭請,反正時,以長湍府使,糾率官軍,奉上定內難,策上勛。歷京畿監司、判義禁、戶、兵、刑、工判書。剛明勤敏,盡心奉職,而傷於苛細,有興利斂怨之誚。然董成南漢之役,軍資、器械無不備具,卒為駐駕之地,賴以有濟。
人際關係
父親:李慶祿
母親:李氏(本貫德水,李學曾之女)
哥哥:李晫
弟弟:李昈
姐姐:李氏(嫁李義培)
妹妹:李氏(嫁柳浚)
妻子:尹氏(本貫海南,尹端中之女)
養子:李敏白(
孝寧大君第三子寶城君李㝓的七世孫,
李梁曾孫、戶曹判書李溟之子)
女兒:李氏(嫡女,嫁
蔡裕後)、李氏(庶女,嫁柳用立)
崇禎三年(1630年,仁祖八年),
劉興治在
皮島作亂,明朝不能制,仁祖欲為上國興師問罪,遂任命李曙為大將,率兵三千討伐劉興治。七月,明朝登萊巡撫
孫元化傳來咨文,要求朝鮮“相機撫慰,勿致紛紜”,不得輕舉妄動,於是仁祖又命李曙中途班師。此後李曙繼續以總戎使身份改築南漢山城,並在京畿道展開屯田。崇禎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二月,李曙因病辭職,總戎使一職改由仁祖的舅舅
具宏擔任。其後他出任軍器寺提調,負責研發火器,在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編成《火炮式》,收錄各種火器的製作和使用方法。崇禎八年(1635年,仁祖十三年)十二月,他被任命為兵曹判書,此後不斷稱病辭職,至翌年三月方獲批准。
病殞山城
丙子胡亂爆發後,李曙扈從仁祖入南漢山城,並被安排防守北城,李曙時已患重病,故部分職責由御營副使
元斗杓分擔,但他仍抱病堅守,曾派兵出擊,有所斬獲。十二月二十八日左右,李曙在與體察使
金瑬商量出城作戰計畫的過程中,吹過一陣大風,李曙從座位上跌倒於地,從此一病不起,於崇禎十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正月初三日病卒。仁祖聞訊痛哭失聲,哭聲傳到外面,並破例為他素膳七日。據說李曙對女婿
蔡裕後的臨終遺言是:“吾無所恨,而不能瞑目者,會稽之恥也。”二十七天后,仁祖果然出城投降。弱小的朝鮮能在南漢山城能堅持抗清四十多天,時人認為得益於李曙的築城之功以及在城中儲備了充足的戰略物資與武器,所以起初很多人埋怨李曙修南漢山城勞民傷財,甚至砍伐兩班家祖墳的樹木,但在丙子胡亂後無不佩服李曙。仁祖感念其功,在戰後特命抬棺入京停靈(朝鮮有規定不許將棺材抬進漢城),後葬於楊州故鄉,又追贈議政府領議政,配享南漢山城的
溫祚王廟(相傳南漢山城是百濟故都)。
朝鮮孝宗將他配享仁祖廟庭,賜謚“忠定”。
軼事典故
仁祖反正時,仁祖領兵至延曙驛,迎來了李曙的長湍兵,與之會師後勝利進軍漢城,被視為“奇讖”(“延”在文言中有迎接之意)。
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①主上即祚初年,一委戎政於李曙,曙雖盡心奉公,而天性偏狹,智慮淺短,動作之間,大拂人情。嗚呼!不得人和,徒務練習之末節,不亦左乎?青石洞之遲回奔竄(指堵截李适失敗之事),散失軍兵者,
有以矣夫。②曙不無才與誠,而頗傷於察察,士不親附。③以武舉進,好讀書,有志概。光海時,不參廢母庭請,反正時,以長湍府使,糾率官軍,奉上定內難,策上勛。歷京畿監司、判義禁、戶、兵、刑、工判書。剛明勤敏,盡心奉職,而傷於苛細,有興利斂怨之誚。然董成南漢之役,軍資、器械無不備具,卒為駐駕之地,賴以有濟。
人際關係
父親:李慶祿
母親:李氏(本貫德水,李學曾之女)
哥哥:李晫
弟弟:李昈
姐姐:李氏(嫁李義培)
妹妹:李氏(嫁柳浚)
妻子:尹氏(本貫海南,尹端中之女)
養子:李敏白(
孝寧大君第三子寶城君李㝓的七世孫,
李梁曾孫、戶曹判書李溟之子)
女兒:李氏(嫡女,嫁
蔡裕後)、李氏(庶女,嫁柳用立)